APP下载

关注核心素养,优化思维品质的课堂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0-07-14朱雅琴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课堂

朱雅琴

一、课堂提问的深刻性

课堂提问要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设计,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例如: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又如:“一瓶油,将它的1/4倒入一个重100克的玻璃杯里,再把杯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然后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中放入400克砝码,这时天平就平衡了。问瓶中油重多少克?”教师在教学这道题时提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天平平衡了,说明两个盘中的重量怎样?(相等)都是多少克?(400克)

(2)天平左盘的玻璃杯中,装有多少克油?(400-100=300(克))

(3)玻璃杯中的300克油,占這瓶油的几分之几?(这是题目的核心)

这样设问,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

二、课堂提问的求异性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性特征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求异性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回答出不满足课文中现成的结沦,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想象和思考,创造出与课文不同的结局。例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关于汽车的去留问题,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环节:在父亲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给自己吧,一个说把汽车还给库伯。请问:你是赞成哪一个观点呢?接着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正、反两方各自合作学习,在文中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一从书中找出依据才有说服力,准备辩论,最后老师点拔,解决难点。又如教学《打碗碗花》,讲读结束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续编“我”与“外婆”的对话:有一天,“我”和外婆又从水渠边经过,“我”看见那开得十分异样的打碗碗花,想伸手去摘,外婆见了,连忙阻止…

三、课堂提问的开放性

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古文二则》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不知疲倦的人》中陈景润争分夺秒、忘我学习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课堂提问的挑战性

挑战性问题设计应具有互动性,提升学生思维。教师要改变自身的主体地位,重视与学生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要允许学生质疑提问,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提问,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完成一个知识点教学或提出问题后,要不时问一问学生,有没有不清楚或疑难的地方,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此时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思维兴趣。例如,在二年级教学除法的拓展知识时,首先提出了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4个梨,打算分给6个小朋友,可是老师在分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我知道他们已被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吸引。接着让他们想办法,通过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实践。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收获的是一种学习数学的良好方法和美好情感。只有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才能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挑战性问题的实质是要引起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科学的手法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挑战性的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动态及发展水平,进而影响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挑战性”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学生敢于和善于答问的胆量与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从而使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得到锻炼。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霍山路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思维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