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自迩集》称谓语探究

2020-07-14罗雅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摘  要:称谓语的使用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本文考察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中的称谓语,通过分类、整理,将本书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下分9个小类进行描写,由此总结清末北京话称谓语特点。

关键词:语言自迩集;称谓语;社会称谓语;亲属称谓语

作者简介:罗雅丹(1998-),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本科,专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4

1.《语言自迩集》与称谓语

《语言自迩集》成书于十九世纪,为英国人威妥玛所编,是“教西洋人学北京官话口语的课本”[1]。作为一本十分经典的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长时间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得到极高的评价,张卫东先生在译序中将其成就概括为多个“一”,第一条即为“第一个把北京话口语作为描写与研究对象”,正因为如此,《语言自迩集》作为早期北京口语的封闭性语料[2],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清末北京话的特征。

国内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3],对其语音、语法、词汇、版本、教材编写等方面均有涉及,其中,在词汇方面研究方向主要是词汇的构成和词汇的意义。而称谓语,是词汇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使用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称谓语的研究不仅与语言学相关,也与文化紧密联系。《语言自迩集》作为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书中对称谓语的使用也能反映一定的文化现象,但目前还未见对其称谓语系统的归类和描写。本文主要参照的是1886年第二版的《语言自迩集》,搜集归纳其中的称谓语并对其进行描写,从中简要总结清末北京话称谓语的特点。

关于称谓和称呼的关系,本文采用孙维张“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4]这一观点;另外,本文将叙述语言中的称谓语一并纳入整理,在后文中会对“面称”和“叙称”进行区别。

总体来讲,本文从社会关系、亲属关系两大方面对《语言自迩集》中的称谓语进行归纳,下分9个小点进行描述。书中称谓语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第三章散语章、第四章问答章、第五章谈论篇、第六章秀才求婚(或曰践约传),第七章声调练习、第八章词类章有少量出现。

2.《语言自迩集》中的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主要来自家庭中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家国一体,因此尤其重视家庭关系,家庭内部就有较严格的长幼、尊卑、内外之分,亲属称谓语的复杂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秩序的重视。下面将《语言自迩集》中的亲属称谓分为长辈、平辈、晚辈三种。

2.1长辈

2.1.1 血缘关系中的长辈称谓

首先介绍血缘关系下的相关称谓语,对长辈的称谓语主要是对祖辈、父母辈而言,《语言自迩集》中相关称呼总共26个。

对祖辈男性称呼及出现次数为:家祖父1次;祖父1次;家祖3次;令祖2次,词语举例2例,其余均作叙称。《语言自迩集》原文注明:“家”等于说“我的”,只用于自己的亲属,是对别人称自己亲属的谦词;“令”则是称对方亲属使用的敬称。书中之例如下:

(1)今儿家祖回来,我得去迎接。後儿他们老翁下葬,我得去帮帮他们去。(散语章·练习二十五)

(2)令祖好阿。练习二十五 是问人家的祖、人家父亲的安。(散语章·练习二十五)

用于二人对面交谈时提及家属。

对祖辈女性的称呼有“家祖母”,只出现1次,且仅作为词语举例,并未出现在语境中。

对父辈男性的称呼及出现次数为:普通称呼“父亲”9次;口语色彩较重的“老子”5次;谦称“家父”2次;敬称“令尊”3次;“老翁”1次;称过世的父亲(先父、令先君)总共3次,叙称5个。其中比较特殊的是“老翁”,原文注释为:

虽说老翁是尊称,你跟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却不能当他面称他的父亲为“老翁”。(散语章·练习二十五)

老翁本意是上了年纪的男子,可以作为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但“老翁”作为“父亲”意时,不能用做面称,也不能作背称。

与之相对的,对母亲的称呼有:母亲、令堂、妈妈、娘分别出现1次。叙称1个,面称3个,可以称谓对方,也可以作自称,分别是:

(3)不好咯!妈妈怎么又变了卦了!(秀才求婚·第二十五段)

(4)这件事是你娘办错了。(秀才求婚·第三十二段)这一例中“娘”用于自称。

此外,父母合称:“父母”出现6次;“爹妈”1次;“爹娘”1次;“爷娘”1次;“老子娘”1次。叙称6例;词语举例3例;面称1例。1例是说话人用作自称,

(5)为父母的,自己眼瞅着孩子们,原不过盼着能彀配个好对儿,纔把苦拔苦掖的心肠,也就完了。(谈论篇百章·八十五)

其他用作叙称,都是用于劝诫,泛指所有人的父母。

还有一类是用于别人称呼自己的父母,分别有“老人家”4次,“老家儿”2次,但并不算严格的亲属称谓语,“老人家”也用于称呼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年龄大的人,因此这里不多做描述。

2.1.2 姻亲关系中的长辈称谓

姻亲关系中的长辈称谓在书中出现次数并不多,属于父系一边的有“叔叔”,作面称,出现4次;属于母系一边的只有“舅舅”,作面称,出现1次;属于妻系的有两个,“岳母”和“丈人”,均出现1例。

2.2平辈

本书中平辈称谓语涉及的关系主要有夫妻、兄弟、姐妹、兄妹。

夫妻关系中指称男性的称谓语有:“男人”、“爷们”、“丈夫”,分别出现1次,都作为叙称出现;指称女性的称谓语中表单数的有:“家眷”、“宝眷”分别出现1次,都作为叙称,出现在《秀才求婚》第一段中介绍“崔老太太”的语句中;“女人”出现6次;表复数的有:“姬妾”“妻妾”分别出现1次,書中原文注释为:“妻,明媒正娶的;妾,小老婆”体现了明显的尊卑观念。最后,夫妻合称有“佳偶”“夫妻”,均为叙称,分别出现1次, 2次。

兄弟关系称谓语中心在“兄”和“弟”,具体形式表现为在前加相应语素,如“家兄”“舍弟”,二者在《语言自迩集》中分别出现6次,2次;“令兄”“令弟”分别出现3次、2次。向人说自己的弟兄和称呼别人的弟兄时称谓的差别,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对家庭内和家庭外的分别。此外,还有比较普遍的“哥哥”一称,属于满语借词,出现1次;“大哥”1次,都是指自己的兄弟。“兄弟”一词是面称,可以作单数讲,特指自己某个兄弟,出现2次;作复数讲时,不包括哥哥在内,出现3次。除此之外,“弟兄”一般都作复数讲,是包括哥哥在内的,出现4次。

姐妹关系涉及称谓只有“姐姐”和“姐妹”两个,分别出现1次,都作面称;兄妹关系有“兄妹”一词,出现4次,(另有“愚兄”、“贤妹”、“我兄”、“小妹”均出现1次,都在《秀才求婚》中,用于张生和莺莺的自称)。

2.3晚辈

晚辈亲属称谓主要针对子女、甥侄、孙辈及其婚姻关系,《语言自迩集》中并未涉及孙辈配偶。

首先儿女辈,对儿子最常见的是直接称“儿子”,共出现6次;此外还有直称“儿”,但只有1例,且通常用作“一儿一女”。同样的,称自己儿子有谦称“小儿”,出现3次,都是面称;称别人儿子有敬称“令郎”出现4次,都是面称。比较特别的有两个:“阿哥”,满语词汇,皇上的儿子叫“阿哥”[5];长房[6],专门指称大儿子。

对女儿的称谓有4个,“女儿”有4例,谦称“小女”1例,“丫头”1例[7],“妞儿”1例。“妞儿”,原指女孩儿,来自朝鲜语,

(6)你们妞儿若不扔,如今也有十几岁了?(谈论篇百章·八十七)

相应,则有儿子配偶的称谓:“媳妇”出现1次;女儿配偶的称谓有通称“女婿”,出现2次,敬称“令婿”1次,“子婿”自称,1次。

其次,甥侄关系对侄儿分别可以称作“侄儿”(4次);“令侄”(1次);比较复杂的是“内侄”(2次)一称,中国亲属称谓中家庭关系内部的“内外”之分在此有充分体现,摘录注释原文如下:

内姪:妻子的兄弟的儿子。妻族亲属中,男性的家人用“内”、女性的家人用“外”加以区别;因此,崔夫人的兄弟的孩子,是她的内侄儿和内侄女儿,她姐妹的孩子就是她外甥和外甥女儿;在这种关系中,她的兄弟就是她丈夫的内兄和内弟,她的姐妹的孩子就是她和她丈夫的外甥和外甥女;丈夫的兄弟,兄是崔夫人的大伯,弟就是她的小叔,在北京,也有人叫大伯子和小叔子;崔夫人的姐妹,对于她丈夫来说就分别是大姨和小姨。

可见,亲属称谓中对家庭“内外”之分有严格的要求,同时男性用“内”,表亲近,女性用“外”,有疏远意,体现了典型的父系社会特征。

最后,本书中孙辈称谓比较简单,用“孙子”“孙女”区别性别,另有谦称“令孙”,此外并不涉及其配偶。

2.4其他亲属称谓

对除祖、父、儿、孙之外的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统称,具体有“亲戚”“远亲”“内亲”。“亲戚”是比较笼统称呼,“远”“内”则根据血缘关系,有亲疏之分。

3.《语言自迩集》中的社会称谓语

除亲属关系,人们还因为工作等原因要与各种非亲属的人交往,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8]”

3.1职务称谓语

这类称谓语主要针对的是有职务的男性,《语言自迩集》中出现的职务称谓有:参赞、将军(章京)、前锋校、地方官、宋都老爷、堂官、司官、书办、衙役、皂隶、钦差。可以叙称,可以面称,一般来说,以职务为称谓,有尊敬意味。

3.2职业称谓语

不走仕途,也不给人作长期的佣人,一般用从事的职业称呼其人。本文将《语言自迩集》中用职业指称人的称谓语大致分为:个人职业和有雇佣或其他关系的职业。

3.2.1 个人职业称谓语

个人职业相关的称谓语形式分为4类:

第一类是直接称呼,本书中共出现9个相关称谓,其中有“厨子”、“裁缝”、“买卖人”、“小贩”、“庄稼汉”、“商人”、“屠户”,“医生”又称为“大夫”,从出现次数来看(“医生”2次,“大夫”8次),“大夫”更常用。

第二类是“某夫”形式,“更夫”“马夫”各出现1次。

第三类是“某匠”形式,“匠”即工人、技工,“裱糊匠”出现1次;“木匠”3次。

第四类是描述性的称谓语,形式是“VP的”,具体如下:赶车的、赶牛的、卖葱的、剃头的、看街的、种地的、拉縴的、做官的、卖布的、打杂(儿)的、算命的、做买卖的、当差的。根据特斯尼耶尔的配价理论可知,“VP的”能转指且无歧义,V必为二价动词,能关联两个名词性词语,这种形式省略了配价成分“某人”,因此可以转指做事的人。这种形式在个人职业相关称谓语中出现频率最高,有18例。

3.2.2具有社会关系的職业称谓语

就有雇佣或其他关系的职业称呼来看,本书中主要的关系有:雇佣关系和师生关系。

雇佣关系有主仆、船家和柁工、水手;掌柜的、店主人和伙计(们)。

主仆关系中“主”即主人,家主,称“主子”“主人”;仆有多种称法,文中所见有:底下人(7次),家下人(5次),奴才(5次),跟班儿(的)(2次),下人(1次),小子们(1次),家生子(底下人的儿女)(2次)。有时单独“人”也指下人,如:

(7)我急忙差人去赶,他回来说没赶上,叫我心里很过意不去。(谈论篇百章·二十一)

(8)回家时就叫人拏温和洗脸水儿来。 (散语章·练习十一答案)

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通常称为“先生”(出现15次),年纪大的称“老先生”;此外还有“名师”1例,“老教学”1例。“先生”除“教师”意外,还作为一种普通敬称,相当于“阁下”。学生即称为“学生”或“门生”。除师生外,还有师徒关系,相互称为“师傅”“学徒”。但“师傅”在当时已经可以泛指所有对某事精通的人,指“某一行业的老手”,如:

(9)再有那清话精通的师傅们,也要往他们那儿去学,或是和清话熟习的朋友们,时常谈论。(谈论篇百章·二)

其他与官场相关,但不带职务的有:文官、武官、官役、官员、衙役、巡役、官吏,作叙称用。

3.3拟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是用于两个本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的,通常因为情感因素,作拉近自己与对方的距离之用,拟亲属称谓都用于两人面对交谈时,因此都是面称形式出现。

《语言自迩集》中的拟亲属称谓主要体现为兄弟关系:指称“兄”的有4个,分别是“兄台”(44次);“老兄”(17次);“吾兄”(3次);“大哥”(1次)。指称“弟”的有三个“老弟”(16次);“弟台”(1次);“小弟”(1次)。指称复数的有“弟兄们”(1次)。“兄弟”(6次),既可指称自己(4次),如“兄弟永远记着就是咯”;也可指称对方(2次),如“兄弟你这是怎么说呢”。

值得一提的是,“兄”和“弟”在拟亲属成为语中并不是完全按照年龄界定,如:《秀才求婚》中,老先生称张生为“兄台”称自己为“老弟”,

(10)昔年记得老兄文才茂富。(秀才求婚·第三十七段)

(11)老兄府上都好啊? (秀才求婚·第三十七段)

同为汉语教材的《官话指南》中也有类似现象,交谈中双方互称对方为“老兄”“兄台”,自称“兄弟。[9]”这种在交流中抬高对方、降低自己的现象被认为是语用中的礼貌原则[10],以显得谦逊。

仅有1例用于女性,出现在《秀才求婚 第三十四段》,琴童对红娘说“姐姐,请帮我绕结实这个绳子”。

3.4一般称谓

3.4.1男性称谓

对男性的称谓通常有“爷”作为构词成分,如“老爷”“少爷”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老爷”,最普遍,出现频率最高,清末北京话中可以用于任何受过教育和有社会地位的人,在《语言自迩集》中共出现65次;可以在“老爷”前加姓氏,如“张老爷”,或直接在“爷”前加姓氏,如“孟爷”“张爷”。

在官场或有一定地位的男性可称“大人”:直接称对方“大人”,作面称,如:“大人不必费事了”;可以在前加对方姓氏,变为“崔大人”“刘大人”等,但这种形式一般作叙称。

其次是“阁下”,原本用来称呼某些大臣,但清末北京话中,其用法与“先生”相同,共出现5次。

再次,作为男性一般称谓的还有“相公”,指“年轻绅士”,本书共出现23次,集中出现在第六章,分别作崔老太太、红娘、莺莺称张生用,面称;带姓氏的“张相公”只用做叙称。此外,父母对仆人说起自己的儿子也可称“大相公”“二相公”,本书未见具体例子。

带姓氏称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老某”“姓某的”,均作叙称。“老某”只见于问答章之五、六,“老徐”;“姓某的”形式全书所见34处。

“汉子”“汉仗儿”指具有真正的品质的男性,作叙称。

称呼老年男性的有“老头儿”,出现2次。

3.4.2女性称谓

女性的称谓语较少。称年轻女孩的有“姑娘”“丫头”,集中出现在《秀才求婚》,“姑娘”是未婚女子,单说“姑娘”可作面称也可作叙称,带其他成分如“崔姑娘”“小姑娘”一般作叙称;“丫头”是侍女,侍女自稱“奴婢”。

称中老年女性的有“婆”“妈”“太太”。对有身份的已婚女人称“太太”,“老太太”,都是面称;对一般的中年妇女称“老婆子”、“老妈儿”(保姆)作叙称。

还有“女人”“娘们”二词,可以指称除小女孩儿之外所有女性,“娘们儿”口语色彩较浓,某些语境下带有一定的轻蔑色彩,如:

(12)那座庙门口儿墙上贴着告示,禁止娘们儿上庙烧香。(散语章·练习三十三)

3.5其他称谓

3.5.1特殊身份称谓

书中出现特殊身份称谓包括盗贼类、宗教人士类及其他。

盗贼类称谓10个:统称“贼”出现16次,“海贼”3次,“强盗”3次,“喽啰”2次,“手下人”1次,“乡勇”1次;特指“贼头”2次,“寨主”1次,凶犯类“凶手”、“罪魁”分别1次。专指女性的称谓有:“压寨夫人”、“娼妓”、“遗孀妇”、“寡妇”。

宗教人士相关称谓:佛教相关称谓有:僧人、和尚、沙弥、老道;僧人还俗叫“回俗人”;和尚管来访者叫“施主”;道教相关称谓有:老道、道士,道家的道士称为老道,佛教中的“老道”则指庙里的仆人;伊斯兰教教徒穆斯林被称为“回回”,“回子”。

其他有:街坊、帮手、同乡、当家的、骚人。

3.5.2 詈称

“詈”有骂、责备之含义,“詈称”就是以恶言对人的一种称谓,用以宣泄不满情绪[11],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语言自迩集》中主要有:小人、混账行子、混小子、闹事精、看财奴;

詈人为物的有:可恶的东西、没出息儿的东西、废物、琉璃、死肉、滑东西;

詈人为鬼的有:冒失鬼、酒鬼;

跟人身体相关:矬子、秃子、睁着眼儿的瞎子、聋子、哑巴。

“贱”字打头的詈称较多,“贱”即便宜的、廉价的,称人“贱货”、“贱奴才”等,带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贬义色彩强,如:

(13)你看这种贱货,竟不是个人哪!(谈论篇百章·四十二)

(14)不知道怎么作了孽咯,养出这个贱货儿来。(谈论篇百章·九十九)

3.5.3 直呼姓名

直呼姓名主要作为叙称,说话者讲述某事介绍某种关系时使用,出现频率最高的章节是第六章《秀才求婚》,编者以《西厢记》的故事为底本,即是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来编写课文,出现最频繁的称呼这是其中的角色名称,分别有“莺莺”“红娘”“琴童”“孙飞虎”。

4.小结

综上所述,《语言自迩集》中称谓语多种多样,经过分类和整理,可以发现总共有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大类:亲属称谓体系庞大,男性称谓与女性称谓基本相对应,同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于内外、尊卑有严格的要求,体现了父系社会的特点;社会称谓内容复杂、形式多样,男性称谓与女性称谓并不对等,女性称谓远少于男性称谓,女性社会称谓的缺环体现出男尊女卑的特点。

最后,《语言自迩集》中还有君臣、国人之类的称呼,因为只作为例词出现,本文不作讨论。

注释:

[1][英]威妥玛著 张卫东 译.语言自迩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J].北京社会科学,2007(5):88.

[3]宋桔.《语言自迩集》诸版本及其双语同时语料价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1):31.

[4]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14.

[5]见第七章·声调练习,只作为例词,课文中未见具体用例.

[6]见问答章·四:你是长房的不是?  仅此1例.

[7]正文中出现的用法是“侍女”意(见 秀才求婚·第一段),注釋中补充“父亲可以管自己的女儿叫丫头.”

[8]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

[9]徐丽.《官话指南》称谓语研究[J].汉宇文化,2020(5):47.

[10]张立 张琳.语用原则冲突现象及其文体效果——以拟人亲属称谓语使用为例[J].现代交际,2019(18):79

[11]张倩.《三侠五义》称谓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82.

参考文献:

[1][英]威妥玛 著 张卫东 译.语言自迩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2]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J].北京社会科学,2007(5):88.

[3]宋桔.《语言自迩集》诸版本及其双语同时语料价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1):31.

[4]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14.

[5]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

[6]徐丽.《官话指南》称谓语研究[J].汉字文化,2020(5):47.

[7]张立 张琳.语用原则冲突现象及其文体效果——以拟人亲属称谓语使用为例[J].现代交际,2019(18):79

[8]张倩.《三侠五义》称谓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