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苏莱曼人物分析

2020-07-14刘心欢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库特考尔苏莱曼

摘  要:《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小说以伊斯坦布尔为背景,描写了男主人公麦夫鲁特在这里的一生。可以说他是这部小说毋庸置疑的主角,而苏莱曼则是其中一个相对不是很起眼的角色。但是在一篇对作者的访谈中,采访人和作者对苏莱曼这一角色的观感和解读有一些分歧。以当今的观点来看,完全依赖于作者本人的观念来对作品人物进行解读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通过对苏莱曼这一角色的分析来解释这一角色的特点所在。

关键词: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人物分析

作者简介:刘心欢(1996-),女,汉族,浙江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土耳其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主要描写了来自安纳托利亚乡村的主人公麦夫鲁特,从小跟随父亲离开乡下,来到伊斯坦布尔经营钵扎生意,走街串巷,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城市和整个国家的变迁,他的生活也随之变化,他随着变化起伏,但最终没有放弃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在城市的街道上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苏莱曼是他的堂兄弟,是小说中的一个配角,相比对主角的描写,关于他的篇幅并不算多,但他始终出现在主人公的故事中,可以说他对主人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以读者的角度对他进行分析。

一、与麦夫鲁特,家族与朋友

小说主要围绕男主麦夫鲁特的生活展开,苏莱曼是他的堂兄弟。麦夫鲁特的父亲与苏莱曼的父亲一起去伊斯坦布尔卖酸奶,随后在城郊建了房子,之后因为政策原因他们所拥有的土地价值上升,但麦夫鲁特的父亲总是认为被兄弟占了便宜而愤愤不平。因为两人的经济纠纷和其他冲突两兄弟的关系恶化,因此两家的情谊也越来越冷淡,直到最后两家人分开居住。麦夫鲁特的父亲在苏莱曼的眼里是一个“喜怒无常”、“三天两头怄气”的不可理喻的人,在房子的问题上也是因为他的过错让房子不得不盖到一半停工,对比之下苏莱曼一家显得善于经营,能够把握时机。这是对麦夫鲁特之后那种对人生思考态度的暗示,同时在这样的对比下表现出苏莱曼一家更实际的特点,他们更少表现出那种在生活中的迷失和对生活的思考,比起主人公,他们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得至少在物质上更适应这个城市。

尽管两家关系尴尬,苏莱曼与麦夫鲁特的关系却很亲密,在学生时代他们是朋友,文中说到:“在阿塔图尔克男子高中他(麦夫鲁特)就比我(苏莱曼)低一年级。看见麦夫鲁特课间一人在操场,我就去找他,跟我这个对伊斯坦布尔人生地不熟的堂兄弟作伴。”可见相比苏莱曼的哥哥,也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堂哥考尔库特,这两人年纪相近,经常相处,关系很好,这种年少的情谊正是麦夫鲁特能够与苏莱曼一起策划他的私奔的原因。即使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他们也没有完全断了联系,在麦夫鲁特困难的时候他也试图给予帮助,这是他热情的一面。而且,可以说苏莱曼改变了麦夫鲁特的命运,他在帮助麦夫鲁特向他喜爱的女孩萨米哈求爱到私奔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私心故意交错两人的来往书信,使麦夫鲁特误与萨米哈的姐姐私奔。这件事情很明显体现出苏莱曼自私欺骗的一面和他复杂的性格,但面对这样一个误会,善良的麦夫鲁特选择了接受而不是让拉伊哈难堪,两人和谐相处,而且最终在生活中真正接受了彼此,这对两人来说反而是一种幸福。这样相对幸福美满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苏莱曼这种自私行为的表面上的错误感,也减少了读者对他的厌恶。

二、萨米哈和玛希努尔·玛利亚,爱情关系

对于苏莱曼的个人生活来说,萨米哈和玛希努尔是很重要的两个任人物。苏莱曼和麦夫鲁特在婚礼上一起爱上了萨米哈,为了她苏莱曼欺骗了麦夫鲁特,她是苏莱曼在小说中的第一段爱情。

萨米哈是苏莱曼嫂子的妹妹,她很聪明,有主见,相对她的两个姐姐,她表现出了更强的反叛性。在姐姐结婚后她认识了费尔哈特,并最终决定与他私奔,面对苏莱曼等人的追逐和枪声,她说到“我私奔了,而且是我自愿的”“我恋爱了!是爱情让我这么做的……尽管害怕可我也知道,在拥堵的道路上他找不到我们。现在我感觉很幸福。你们也看见了:谁都不能花钱来买我……我对他们全都很生气!”她私奔的行为,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爱情,一方面也是对她的父亲和苏莱曼之间未经她私自达成婚约的愤怒。她的選择是对苏莱曼自大自私的一次打击,苏莱曼以及他一家在小说表现的种种人物关系中大多处于更强势的地位,这可能也是他自大无知的性格缺陷来源之一,使他即使面对自己喜爱的人也不能好好相处,此时的他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表达这种感情。通过其他人物的描述可以发现,他在与萨米哈的相处中喜欢表现那种自以为是的大男子作风,喜欢摆谱管闲事,故意激怒对方。萨米哈认为“(苏莱曼知道她喜欢坐小卡车转悠但又很少带她),因为,他既想亲近我,又看不起一个婚前和男人过于亲近的女孩”。萨米哈是奔放开朗的,这同时也包含了她的叛逆。她的私奔对苏莱曼很是打击,他对萨米哈的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固执,认为这伤了他的尊严,想着要报仇,完全没能理解其实她根本不爱他,但最后他还是说“我做了很多错事,我跟她摆谱,没能跟她成为朋友”。虽然他暴躁的脾气很难一时改变,但这次打击给了他思考的机会。

而玛希努尔是苏莱曼在一家夜总会认识的歌手,他们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萨米哈的私奔给苏莱曼带来的打击,用玛希努尔的话来表达,这时的苏莱曼属于“来巴黎夜总会的,都是些在爱情上受到挫折、无法接受自己不幸遭遇、喜欢土耳其音乐的男人”。在相处中两人无话不说,苏莱曼能够远离自己的生活,远离来自哥哥和家庭的压力,在这种关系中苏莱曼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己在爱情中的行为进行思考。玛希努尔很时尚,很现代,不同于苏莱曼家中的保守氛围。这也使他能更冷静地对话。

玛希努尔比起萨米哈生活阅历更多,她也已经经历过婚姻,在与人的交流上更有经验,就像她能与苏莱曼直接提出对他语言行为的不满一样,他们两人的交流相对更远离本有的社交圈,更流畅。当然两人也不是没有分歧,比如苏莱曼希望能与她结婚,希望她能戴头巾,玛希努尔拒绝了,但最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在提亲时,苏莱曼的哥哥对他说“我们很喜欢这位女士,但一个男人的尊严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梅拉哈特女士能适应咱们的生活方式吗?对此你确信吗?”苏莱曼的反应则是“‘别担心,哥。他说,随后他又问,‘你说的尊严是什么意思?”当萨米哈离开时,苏莱曼想为了尊严报仇,但在这时他已经逐渐放下那种大男子主义的所谓尊严,能够与别人更和睦地对话,互相妥协,不必为了所谓脸面去做那种“摆谱”的事,这是他在爱情婚姻中的改变。他从一个暴躁固执具有危险性的人逐渐转变,变得能够表达,这样“浪子回头”的波折让他的人物更多面更现实,同时对读者来说也不再是一个代表危险和暴力的角色。

三、对社会的态度

小说涵盖了麦夫鲁特四十多年的生活,自然不能避免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关于他们对社会态度的描写在小说中并不少见。苏莱曼以及他的哥哥是他家庭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代表,他们两人也形成了一种对比。关于他们的相关行为在小说中也有描写。他们在伊斯坦布尔积极参与当地有威望的名人哈吉·哈米特和本地人的社团,并借由他们的关系和社会资源在这个大城市发家致富。在对社会变迁的态度上,他们一家表现出一种适应性和保守性,一方面,比起麦夫鲁特,他们更好地适应了这个大城市,利用这里的一切获得了更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这个日新月异,文化交融,各种思想此起彼伏的社会怀着一种保守的态度。

这种保守的态度在小说主要角色中的代表就是苏莱曼的哥哥考尔库特。相比弟弟,哥哥更热衷参加社会活动,与各种社会团体走得更近,甚至不惜耗时耗力,以身犯险,去进行一些虚无缥缈的行动,对一些个人或团体持有极端的对抗性。此外,考尔库特这种固执和保守也体现在他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上,考尔库特的妻子是萨米哈和拉伊哈的姐姐维蒂哈,在夫妻关系上,他的大男子主义相对他的两个兄弟显得更加突出。婚后考尔库特不喜欢妻子出门,不允许她上街,之后在得知萨米哈想要私奔时,维蒂哈说:“萨米哈,你是知道的,如果你跑了,考尔库特会连着打我好几个星期。他会把我的胳膊和腿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萨米哈,难道你不知道吗?”。在苏莱曼要与玛希努尔结婚时他也暗示了认为与玛希努尔这样的女人结婚有损“尊严”。这样的情节是他的保守态度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相比之下,这方面关于苏莱曼的叙述相对较少,他的冲突更多的是从侧面来描写,如对费尔哈特、麦夫鲁特的态度。而且这样的冲突情节更多发生在他年少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思想上的对立逐渐消失,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也逐渐淡化。相比哥哥那种将生活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社会活动的态度,他的态度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尽管也有着自己的态度,但这不是他生活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点上他与麦夫鲁特有一些相似,他能够选择妥协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而不是始终固执己见,这也是他最后能与玛希努尔走到一起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态度也减少了他与不同读者之间冲突,使他更能被读者接受。

四、结语

小说描写了麦夫鲁特的一生,同时也描述了与之有关的很多人物形象。如果说麦夫鲁特在四十多年里用他的正直、天真、善良和乐观来观察理解融入这个世界,对待种种变化,他的态度是带着诗意以温和的态度接受,那么从苏莱曼的角度来看,他对这些变化的接受则更有波折。小说中他最重要的表现部分是他的两段爱情经历,苏莱曼确实在很多方面表现为“政治观点并不正确”的肤浅、粗俗的人,在爱情中他自私自利,因為自己的私心让麦夫鲁特娶了另一个人,自己却最终没能和喜爱的人结婚得偿所愿,他在爱情以及其他关系中表现出来一种自大和无知,但他在挫折之后有了改变,最后与玛希努尔相互妥协,当然他没有完全成为另一个人,但这种变化是他的可贵之处,使他的形象更丰富,成为与表现出孩子气的麦夫鲁特气质不同的另一个角色。

小说的一个主题是探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中麦夫鲁特带领读者走进伊斯坦布尔众多的政治角落,通过他,读者看到不同的人,他对种种不同思想也都是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如果说他始终是以一种赤子之心来面对这个世界,那么苏莱曼就像是一个更普通的人,一个不完全正确的人,他也同样在对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反应,在他身上的转变和冲突是他能吸引人的地方,体现了不同立场的人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朱春发论《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麦夫鲁特的街头漫游[J].外国文学研究 2017.03.

[2]Onur Bilge Kula “KAFAMDABIRTUHAFLIK” ROMANINDASOSYAL-SIYASALAYRIMLA-MANINANLATILA-TIRIMI[J].folklor/edebiyat, cilt:22, say1:88, 2016/4.

[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小说本是政治 http://cul.sohu.com/20160324/n441837395.shtml.

猜你喜欢

库特考尔苏莱曼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女性意识模态与构建
两把英吉沙小刀
54条曼龙鱼
图说苏莱曼尼之死
百岁短跑冠军
百岁获短跑冠军
百岁获短跑冠军
我的苏莱曼不见了
最受欢迎的“猫医生”
像斯库特尔一样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