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英雄形象的演变
2020-07-14朱一杰
摘 要:英雄是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歌颂的主题,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不同的英雄形象,英雄形象的演变也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本文拟对古代英雄形象进行纵向分类梳理,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英雄形象的演变。
关键词:古代;文学;英雄形象;演变
作者简介:朱一杰(1991-),女,汉族,山东省单县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2
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英雄,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颂英雄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丰富的英雄形象,英雄一直给与人们精神支撑与慰藉,激励着本民族不断发展前进,对人们的精神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英雄的形象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从神化的英雄形象到个性化的英雄形象,集体主义的英雄形象到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女性英雄的出现更是丰富了英雄的种类。
一、神化的英雄形象
最早的英雄形象出现在神话当中,我国神话传说中神性的英雄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尊崇与敬仰,英雄们博大坚忍的精神激励着原始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伴随着先民从混沌之中迎接文明的曙光。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水平低下,幻想能力却异常突出,人们塑造出最早的英雄盘古。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盘古是为天地而生,为天地而死,人们口耳相传,妇孺皆知,最早带有神性的英雄形象。
随着原始社会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出现的英雄人物大都与社会生产相关,他们大多具有神力或者具有某种天赋能够帮助人民解决生活中的困境或难题。后来出现的英雄,如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等都展示出英雄超出常人的勇气和胆略。由于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地低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足,人们在此时更倾向于用神性化的英雄来诠释一些当时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产,因而原始社会的英雄形象大多具有神话色彩,古代英雄是神性化的人的形象。
二、个性化的英雄形象
社会发展进入封建社会,此时社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初具形态,人民开始集中生产,出现了集体主义的英雄形象。此时的英雄大都具有雄才谋略,或能上阵杀敌保家卫国,或能舌战群儒口吐莲花,更出现了许多抵御外敌侵略的民族英雄,英雄形象从而褪去了神性的外衣。
西楚霸王项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志豪情,破釜沉舟的孤注一掷,四面楚歌的悲怆凄凉,霸王别姬的妇孺皆知。司马迁更是将项羽写进了《史记》本纪当中,将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写入《项羽本纪》,记录这个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而后世对项羽拒渡乌江多有题咏,杜牧曾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也曾写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更是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项羽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著名的英雄形象,其身上既有英雄的豪气又有自身性格的缺陷,司马迁在为《项羽本纪》一文写完最后一个字后感叹道:“(项羽)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这一英雄形象颇具集体主义精神色彩,也出现了个人主义精神的萌芽。
提起古代的英雄,后世争议最大的英雄莫过于曹操。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更是自诩英雄,頗为自负,极具个性。陈寿《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擎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裴松之做注的《三国志》,使曹操的形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曹操的军事才能得到称颂,与此同时曹操性格的缺陷也披露出来。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操的英雄形象经过文学化、艺术化加工后更加饱满鲜活,其英雄形象不断丰满,广为流传。
三、集体主义的英雄形象
宋朝时期,国家重文轻武,国家积贫积弱,许多民族借机发动民族战争,在此时出现了许多抵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英雄,这些民族英雄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颇具民族大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岳飞与辛弃疾。
岳飞身处的南宋军队腐败,严重损害军队战斗力。岳飞愤世嫉俗,提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岳飞一身正气,高风亮节,治军有方,严于律己,与士兵同吃同住,抚恤将士,起到了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间称呼岳飞带领的军队为岳家军,悍勇的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金方刘祹称“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甚至岳飞身后二十年,金朝方面尚有“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说。岳飞的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传统,激励后世子孙,是集体主义英雄形象的杰出代表人物。
辛弃疾是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词人,更是著名的民族英雄,辛弃疾更自诩英雄。三国时代刘劭《人物志》卷八《英雄》是这样定义英雄的: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辛弃疾年少从军,起义抗金,立志血洗国耻,收复中原。辛弃疾最为著名的是率领五十骑兵以少敌多,闯入金兵营帐生擒张安国。《宋史·辛弃疾传》中曾记载: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常人看来此事简直是天方夜谭,而辛弃疾却以少胜多,闯入敌营,生擒叛将,足以说明辛弃疾的胆略智慧、骁勇善战、气力过人、智勇双全。
四、平民化的英雄形象
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当属明清时期,此时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足,英雄的形象也趋向平民化发展。《水浒传》是我国影响深远的英雄传奇小说,描绘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108名梁山好汉,如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等。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塑造了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平民化的侠义英雄形象。英雄与流氓本是毫不相干、界限分明的两种人物群体,但《水浒传》中的英雄却兼具英雄气概与流氓气息,英雄形象更加的多样化、平民化、生活化、世俗化。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最为出名,武松打虎是迫不得已,武松在景阳冈喝酒之后,店家劝他住下第二天结队过景阳冈,他说:“你鸟子声!便真个有虎,老爺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此时武松的回答带有醉意,丝毫不惧怕老虎,而当武松看到官府榜文时,才确认真有老虎。武松本想返回,却又担心“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能看出武松性格中的直爽、虚荣,与普通人并无两样。而武松杀害潘金莲、西门庆为兄报仇,虽然做法欠妥,却也不失为英雄之举。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水浒传中的著名故事,鲁智深与高翠莲父女没有任何关系,他在听说了民女金翠莲被恶霸“镇关西”强娶后抛的遭遇后,不禁勃然大怒,当场便要去打死郑屠,被史进、李忠苦苦相劝。他当即凑了十五两银子,给金老、金翠莲父女做盘缠,让父女俩回去收拾行李,准备次日离开渭州。鲁智深次日一早便赶到金氏父女投宿的客店,安排他们安全的离开,直到金氏父女已经出城走远,方才离开客店。鲁智深的豪迈侠气,其形象塑造更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英雄形象更加平民化、世俗化。
五、女性英雄形象
花木兰是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英雄形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著名,影响最广泛的女性英雄形象。从《木兰诗》开始,花木兰的故事被一再重写。在中国文学史中,花木兰是女英雄的滥觞,她替父从军的故事影响深远,在我国文学所塑造的女英雄形象上,大都能找到花木兰的影子。
古典小说《水浒传》呈现了英雄辈出的传奇时代,施耐庵塑造的108位好汉中,只有三位女性英雄形象:孙大娘、顾二嫂、扈三娘,却是独具魅力,各领风骚。三位女英雄仿佛是男性身材的翻版,言行举止与人民心中的窈窕淑女截然相反,没有女性特有的矜持与温柔特质,更不恪守三从四德,这是当时女性具有反抗精神的象征,受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思想的限制,女性英雄形象被丑化,并未有突破性的发展。但女性英雄的出现与发展更鼓舞了女性的自由意识,争取民主权利,对后世女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晚清文康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一角,是古代小说中最后一位具有影响力的侠女形象。《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中写道:侠烈英雄本色,温柔儿女家风。两般若说不相同,除是痴人说梦。儿女无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怜儿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龙凤。这“儿女英雄”,四个字,如今世上人大半把他看成两种人、两桩事:误把些使气角力、好勇斗狠的认作英雄,又把些调脂弄粉、断袖余桃的认作儿女。所以一开口便道是某某英雄志短,儿女情长,某某儿女情薄,英雄气壮。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文康将儿女情与英雄气相结合赋予女性身上,对女性名利欲望进行肯定,是对女性价值地位的肯定与赞扬,更是对女性英雄形象的创新。
纵观古代英雄形象的,人们对英雄的界定从原始社会神化的英雄形象,到封建社会个性化、富有集体主义精神、平民化、世俗化、复杂化的英雄形象;从以男性为主的英雄到女性英雄形象的出现发展。中国古代英雄的形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评价更加多元化,英雄形象投射到文学作品之中广为流传。
人民崇拜的英雄便是人民心中的信仰,社会崇拜的英雄便是推进社会前进的力量。中国古代英雄形象的演变是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缩影,这些英雄早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化身,给予人们精神的力量,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M].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第55页.
[2]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M].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3]施耐卷,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05.
[4]张俊.清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
[5]文康.儿女英雄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4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