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四言诗衰靡之探析

2020-07-14常晓晗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程式化音乐性实用性

摘  要:谈及中国诗歌的发展,无论如何都绕不过汉初四言诗这一形式。在学术研究中,对汉代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言诗,而在五言诗之前,汉代四言诗也有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而且数量也不在少数,部分诗歌也是达到了讽谏规劝的效果;但是四言诗却没有成为汉代诗歌的主流,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探析。在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四言诗反映思想内容的局限性、韵律节奏形式的拘谨以及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舍弃。

关键词:汉代四言诗;程式化;音乐性;实用性

作者简介:常晓晗(1997-),女,汉族,山东省青州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2

汉代四言诗始终没有成为汉代诗歌的主流,在这些短暂的成就背后,思想内容的局限性、韵律节奏形式的拘谨以及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舍弃等等这些原因都在束缚着汉代四言诗的发展。

一、内容表达的局限性

论及汉代四言诗的发展,自然绕不过这一时期经学思想的存在。东平王刘苍的《武德舞歌诗》,班固的《明堂诗》、《灵台诗》等,都是歌颂之作,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什么创新性可言。尽管内容分类不少,但是归结起来都是表达着类似的中心思想。汉代四言诗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宗庙祭祀类,主要便是歌颂祖先或是君王的功德,这与《诗经》中的此类作品创作思想如出一辙。西汉刘邦时的《安世房中歌》更多的是宣扬道德教化,为统治者发声;而《郊祀歌》则突出地歌颂神,宣扬君权神授,营造娱神娱人、神人相娱的气氛,表现了汉帝渴望在神灵的庇佑下国运久长的愿望[2]。如此看来,汉代此类四言诗多数具有“传声筒”的性质,在歌功颂神上又承袭着《诗经》思想,只是相对而言又带有了汉代的社会色彩,其价值意义并不是很大。

其次,规谏讽刺类,韦孟的《讽谏诗》便是其中一例,他用八十余句的诗来“讽谏”,取得的效果却微乎其微,楚王戊也并没有听进去。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其“其辞质直而其情恳至,但以语率,去风雅遂远。[3]”情虽“恳至”而辞甚“质直”,但求“语率”,全不恤风雅“假物成焉”,因而缺少着诗歌最基本的元素——物色。类似的还有韦孟的《在邹诗》、韦玄成《自劾诗》等。

再次,宣扬儒家传统思想也是一大表现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4]”比较典型的是韦玄成的《自劾诗》,着重表现了被罢黜官爵的懊悔之情,全然没有罢官后的委屈和愤恨,只充斥着自责和悔过的心绪,全诗道出了他愚忠的态度。同样的还有《戒子孙书》,也烙刻着儒家礼义,表达了一个熟读经书,一心一意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土大夫保全自身的同时又想为宗族争光、显耀祖先的思想情感,透露着安分守己又保守陈旧的意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述志类、反应统治集团矛盾斗争或穷苦人民悲惨生活、告诫子孙、赞美人品才学的诗篇也离不开这一主题。

二、音韵节奏的欠缺性

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便是诗,早期的诗歌又是通过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吟唱的过程中又附之以乐舞。这说明早期以来诗和音乐就联系在一起,又有“诗、乐、舞”一说,可见诗歌的音乐性是非常重要的。四字一句、两字一拍的体式,在词汇上通常会使得单音词和双音词搭配困难,以至于“文繁而意少”。傅毅的《迪志诗》就有着文繁意少的弊病:

咨尔庶士,迨时斯勖。日月逾迈,岂云旋复。哀我经营,膂力靡及。在兹弱冠,靡所树立。……于戏君子,无恒自逸。徂年如流,鲜兹暇日。行迈屡税,胡能有迄。密勿朝夕,聿同始卒。[5]

这首四言诗自勉以明志,诉说了祖先的荣耀;时光流逝,自己要向先人学习,做事要有始有终。总之,全诗用大量篇幅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人生短暂,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进学修身、建功立业,表现一种 “于戏君子,无恒自逸”的自我激励态度。与之不同的是,五言古诗虽多一字,但却具有了更为完整的句法结构,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四言体字数为偶数,基本是“二二”结构,通篇下来可想而知会感觉千篇一律。葛晓音先生也曾指出:“对偶的单调性和高密度造成了使用单音节虚词和连接词的困难,从而使得四言诗在结构和体制上发生重大变化,其表现功能受到限制:适宜于罗列堆砌和铺排词藻。[6]”这樣难免就会显得单调和板滞,没有什么灵活性,诵读起来也自然庄重严肃。五言诗的韵律节奏大多为“二三”停顿,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也有其他形式的停顿,如“二一二”结构:“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或“二二一”结构:“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甚至还有“三二”结构:“太仓令/有罪”[7]。这样一来五言诗在形式上音调更合乎吟唱的旋律,诗歌的“元气”大增;而且五言诗篇幅相对短小,再加上其音乐性特征明显,在汉武帝之后乐府诗愈加兴盛并朝着不同题材发展,这种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三.社会发展的舍弃性

汉代四言诗的兴起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离不开对先秦文学尤其是《诗经》的借鉴,在结合了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成为了汉代初期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所以,《诗》、《骚》尤其是《诗经》的批评理论,直接引导着汉代四言诗的创作[8]。因此说,四言诗发展到汉代尤其到了中后期已经呈现出衰糜的一面,汉代的四言诗的创作也基本以歌颂皇权统治、传达人伦政教为主,这样一来诗歌的特点就必然趋于同一。

与五言诗相比,除了前面提及的韵律节奏上显示出来的不足外,更多地表现在文字在传达情感上的欠缺。中国古代就有“诗言志”一说,又有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以缘情作为诗的基本特征,这是根据大量作品和无数诗人的创作实践而得出的结论[9]。但汉代四言诗显然欠缺了这一点。如《安世房中歌》存世共十七章,,这部被推崇为“大文学”的四言作品歌颂内容占据着多数篇幅。这样的四言诗情感思想内容单一,在共情性上就做得不够,是很难真正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的。又如韦孟作的《讽刺诗》,从论述庄严伟大的祖先开始讲汉王朝的伟大得出要守好祖宗基业的言论,稍有讽谏,更多地还是起到传统的道德教化效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10]”这种情感的欠缺使得四言诗相对而言更加注重实用性,但这种实用性也是建立在为发展经学思想、巩固大一统的基础之上。从《焦氏易林》的创作中可以得出这一点。这部四言诗歌集在篇幅上可以与《诗经》相媲美,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无不受到《诗经》的影响。但很显然,《焦氏易林》在创作理念上是以实用性为先导,目前学术界也普遍认为其是解经之作。因此,汉武帝时的诗作大都开始采用杂言与五七言的形式,四言诗与五言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差别。

在四言诗的衰退下,五言诗悄然兴起。汉代四言诗和之后兴起的五言诗背景有所不同,这也是五言诗逐渐盛行的重要条件。汉代四言诗形成的背景便是儒家观念以及经学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因而它更多反映的是士人对儒家思想、经学观念的信奉以及对封建统治的维系心理。而五言诗这种新的诗歌体式在四言诗之后兴起,汉中期以后皇权衰落、经学观念的禁锢有所松动,《古诗十九首》无疑是汉代五言诗的代表作。“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问,忽如远行客”、“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等这些抒发真情实感的五言体式表现出了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文字质朴无华,时而感伤、时而愉悦、时而无奈,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由于五言诗本身是取材于民间的,因此其自身也更具有平凡普通生活中的抒情性也就不足为怪,它的创作意图从一开始便是挣脱挣传统礼教的束缚。陈祚明曾经有过这样的阐述: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11]

这其中就能看出五言诗的特点重在“性情”二字,而四言诗唯独缺少的就是二字。四言诗的作者们大多被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安于皇权统治之下,为统治者发声,这使创作者的心态变得更加单一化。随着经学、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汉代四言诗趋向于固化,四言诗初期创作中的热情奔放;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催生出了五言诗,相比五言诗,四言诗在传情达意上又稍逊一筹。

本文主要探讨汉代四言诗衰落的原因,但不能因此否认其文学价值所在。尤其是汉代初期的四言诗在创作上受《诗经》影响很大,而且汉代四言诗对中国整个诗歌体式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贡献,五言诗、七言诗等诗歌体式的发展也吸取了四言诗的某些因素。但也同样是在《诗经》四言体式的影响下,汉代四言诗受制于当时政治体制而不敢有所新变,因而逐渐走向了套路化,这无疑束缚了其自身继续发展的可能性,致使后来诗人不得不依靠五言诗等其他形式来传情达意。这种程式化带来的结果便是,汉代四言诗在其创作思想上变得越来越单调,传达情感丰富多样性的可能也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也迫使在汉代四言诗的创作中寻求其他的出路,找寻一种新的体式来更好地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12]这种种原因使得汉代四言诗逐渐呈现衰糜之势并不断谋求新的发展,五言诗也就因此呼之欲出。

參考文献:

[1][2]吴贤哲.先秦两汉文学论集[M].学苑出版社,2004:596,2004:598.

[3]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7.

[4]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7.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166,1983:256.

[6]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05).

[7]张怡雅.汉代诗歌与汉代士人心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35.

[8]张侃.汉代四言诗的诗学背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5(06).

[9]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M].中华书局,1990:3.

[10]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8.

[11]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42.

[12]马世年.诗体流变与汉代四言诗的再认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7(04).

猜你喜欢

程式化音乐性实用性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河西走廊岩画图像流变及特征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