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作品中“雨”意象之比较
2020-07-14刘海萌
摘 要:意象,即人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将一些艺术色彩添加到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当中所构建的、具有一定寓意、寄托人们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换而言之,意象是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雨”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之下对于“雨”的情感体验是有所不同的,由此,“雨”的意象开始出现。
关键词:中外;文学作品;雨;意象
作者简介:刘海萌(1986.9-),女,汉族,山东曲阜人,教师,党员,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韩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1
引言:
随着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雨”所投入的感情愈渐深化,逐渐在无意识之间赋予了这种自然现象不同寻常的文学意义。因此,在诸多文学作品当中,作家也经常利用这一意象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为作品添姿增彩。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存在差异,其文学作品中“雨”意象所涵盖的人文情感也大有不同。本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当中“雨”这一意象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挖掘不同作品中该意象代表的文学意义与情感色彩,旨在为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支撑。
一、在背景环境中出现的雨
在中外文学作品当中,许多作家都曾以“雨”作为背景烘托环境氛围,这种创作手法在近现代的小说和散文中最为常见。
(一)抒发细腻情感
以戴望舒的名篇《雨巷》为例,他在开篇就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雨巷背景,在这种恬淡、轻松的环境下展开想象,幻想“丁香一样的姑娘”,烘托出若隐若现的朦胧之感,含蓄表达自己的感伤与期待之情。余光中也曾在《等你在雨中》以雨为背景,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二)烘托紧张环境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创作了哥哥在被弟弟陷害后潜心研究魔法,在练就呼风唤雨的本领之后向弟弟复仇,最终使弟弟在暴风雨的力量威胁当中意识到亲情远远比权利、金钱等身外之物更为重要,对自己曾做过的事情感到愧疚,痛改前非的故事。故事以暴风雨为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大篇幅的笔墨描写渲染主人公的意志,将“雨”的意象与故事紧密结合,加强情节的紧张感与紧凑感,为读者带来更真实的情感体验。苏联作家高尔基也曾在散文《海燕》中以暴风雨为背景,烘托故事氛围,构建情节环境。在“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 ,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一句中,以暴风雨象征环境即将发生的重大改变,以将至未至的暴风雨烘托紧张的环境氛围,从多种层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自己渴望变革、渴望抗争的思想感情。
二、在诗词歌赋中出现的雨
在中外文化历史长河中,“雨”的意象在诗词歌赋中的出现频次是极高的。阅读中国的古诗词,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诗人在创作时较为含蓄,极少对“雨”进行直接描写,而是将该意象作为一种情感的辅助表达工具融入在 词句之间,为作品埋下伏笔,烘托想要呈现的意境,升华思想感情。反观外国的诗歌,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经常将“雨”这一意象作为诗歌主体进行描写,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国的古诗词还是国外的诗歌,在不同的作品当中,“雨”代表的情感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喜雨、苦雨、情雨三种。
(一)喜雨
在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句,诗人以拟人化的语句和欢快的笔法描绘春日美景,表達自己的欢喜之情。苏轼也曾在《浣溪沙》中用“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句描写雨后草色青青的清新景色,表达自己身处其中的欢喜之情,表达对春日的喜爱。
(二)苦雨
在我国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之句,诗人在刻意重复“巴山夜雨”之意象,借首句雨的缠缠绵绵表达自己客居异乡的愁苦、漂泊之感,借尾句的美好想象抒发对亡妻、友人思念之情,使情感无限延伸,凄苦之情愈发强烈。同样,在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诗中有“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之句,诗人借对夜雨敲打门窗的描写表达宫女幽闭的愁苦之感;在杜牧《清明》一诗中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句,以此抒发清明时节的愁苦情绪。
而在外国的诗歌作品当中,赫尔博斯曾直接以《雨》作为诗歌题目,以“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之句对雨展开细致的描写,表达“雨”对他自身愁绪之情的激发。
(三)情雨
在外国的诗歌作品当中,多数作家将“雨”的意象用来表达爱情之意,赋予诗歌浓烈的爱情色彩。安娜·布兰迪亚娜就曾直接以《雨的魔力》为题,用丰富的辞藻对雨进行描写和赞美,以“空气中弥漫着蓬勃的爱的气息,所有的行人都在追寻着雨,为了感受那种气息,在这样的雨中你会闪电式的堕入爱河。”之句赋予“雨”一定的感情色彩,将“雨”的意象与爱情合二为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之下,在不同的环境与气氛的烘托之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能够具备非比寻常的艺术生命力。中西方作家通常在创作时将“雨”的意象应用在文学作品当中,以此丰富、充实作品的内涵,为作品添加更强有力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为读者创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促进作品情感的外化表达。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外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深入挖掘其意象所蕴藏的情感差异,在对比与融合之下拓宽自己的思维,进而获得更多的启发与认识,更深刻的了解中外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研究[J].林区教学,2018,04:42-44.
[2]段满敏.中英诗歌意象对比在对外汉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沈棋匀.戴望舒《雨巷》主题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2017,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