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二季度有望摆脱负增长
2020-07-14沈建光
沈建光
近期,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效果逐渐显现,中国经济持续处于复苏通道之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5月,中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同比增速分别报4.4%、-6.3%、-2.8%,较一季度末大幅反弹。短期经济呈现明显好转之势。
具体来看,一是前期对供给侧的冲击近乎消退,生产活动基本回归正常。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4.4%,已接近去年同期增速水平。
二是基建投资恢复明显,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6.3%,降幅比1~4月收窄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保持了韧性,1~5月同比仅降0.3%。当然,制造业投资依然处于大幅负增状态(-14.8%),除医药制造、电子信息等少数疫情受益行业外,多数行业受制于疫情之下的企业盈利下滑,投资能力和意愿尚未恢复。
三是外出购物就餐重启,社会消费品零售加速恢复。前期消费回补显著落后于生产端,近期得益于疫情防控措施大幅放松、复商复市加速推进,居民纷纷重启外出购物、就餐活动,5月社零同比下降2.8%,较上期大幅回升4个百分点。
在笔者看来,近期中国经济的恢复是一季度供给侧冲击消退和宏观政策面持续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符合预期。
展望未来,“两会”的政策安排明确指向“六保”,尤其政策资源将向“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这前“三保”倾斜。例如,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的同时,强调针对中小微企业困境加大结构性调控力度,中小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贷款购买、现金激励等多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已在部署。
财政政策方面,上调赤字率、抗疫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均在加速落地,如6月16日财政部已发行前两期共1000亿特别国债,截至5月底全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已达57.3%、显著高于同期水平;同时确保资金直达县市,有效扩大地方财政空间,让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上述政策如能落到实处,将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复苏之势的有效助力,笔者预期6月中国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二季度中国经济有望摆脱负增长。
当然,二季度及以后来看,需求冲击的风险仍须格外关注。外需方面,4、5月出口数据均超出预期,但主要受益于疫情逻辑带动的防疫和居家办公物品需求,而5月手机、服装、鞋靴、箱包等核心消费品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5%、27%、49%、43%,外需萎缩下未来“保出口”压力较大。内需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局部地区疫情反弹也会限制消费场景和消费心理恢复。此外,5月CPI、PPI同比分别为2.4%、-3.7%,較4月分别回落0.9、0.6个百分点,通胀数据持续预警通缩风险,同样来自于总需求不足。
上述背景下,财政政策需要在有效扩大内需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继续落实对特定企业的定点帮扶,减免、降低或延期支付税费、完善公积金制度;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支持发放消费券、现金券,以保民生、促内需;同时发力新基建,加快对5G、冷链物流、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重大项目的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