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素材表现读书乐趣
2020-07-14姜艳红
姜艳红
童年读书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记得我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当我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我很快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因为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二哥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亮点借鉴
1.围绕中心选材,事例力求典型。文章主要通过借阅的五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戀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事情:为了看《封神演义》,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为了看《青春之歌》,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疙瘩,耽误了喂羊;为了看《破晓记》,去猪圈里寻书,被几十只马蜂蜇肿了脸;为了看《三家巷》,钻到牛棚里看书,正入迷时被哥哥抢走;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头发被烧焦。在那个年代,书真是来之不易,作者愿意付出那么大的努力换来片刻的阅读时间,其对书的热爱之情不言而喻。这些生动典型的事例,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代对书的迷恋。
2.语言生动,文笔细腻。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如第五段,作者看到哥哥读书时,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溜”到哥哥身后,“伸”长脖子,远远地“看”;哥哥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甚至“推”作者,作者很快又“凑”上去。这一“溜”一“伸”一“看”一“凑”,将作者在困难年代对书的渴望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第六段,作者看到哥哥揣着书逃跑时,那一“追”一“跳”一“骂”的情景,更是活灵活现,读者读了宛如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