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调查
2020-07-14吴倩
吴倩
摘 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羌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的龙溪小学生的羌语水平较低,而且村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羌语的场景多为与家中长辈进行交流,在学校则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较多。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羌语和普通话都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而是长大一点或上学之后习得的。在语言态度方面,很大一部分小学生表示想学习羌语和普通话,但平时喜欢说普通话的意愿更强。在学校内,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交流,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都较高,基本不使用羌语。
关键词:羌族小学生;羌语;语言使用;语言态度
一、引言
语言使用是人类在沟通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语言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形式。语言使用的范围可分为家庭、学校和公共社区等,人们在语言使用中通常会依照不同的情境及活动选择某一种语言、方言或语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语言环境较为复杂,通常会出现多语接触、多语并用的现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通讯技术、文化传媒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语言行为的选择,从而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使用情况及他们的语言态度,更是一种语言能否保持下去的关键[1](P115)。
汶川县龙溪乡是一个典型的羌民族聚居乡,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乡共有4876人,其中,羌民占人口总数的98%。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和密切交往,当地羌民基本上都兼通汉语,羌语一般在村寨内使用,对外交流时多用汉语[2](P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羌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普通话的认同逐渐增强,对本民族语的使用频率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民族语言保护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以学校为调查点,以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对龙溪羌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进行调查。
龙溪小学是龙溪乡唯一的一所小学,该校招收的对象为龙溪乡农村及龙溪乡内各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小学适龄儿童。为了考察羌族地区青少年的语言掌握程度、语言使用情况以及他们的语言态度,本文选择龙溪小学7~13岁的小学生为调查样本。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1~6年级的小学生。龙溪小学现有小学教学班6个,学生89人。其中,有82名学生对调查信息予以了反馈。
本次调查中的龙溪小学生的年龄在7~13岁之间,他们的性别、民族、年级和村寨的具体信息,如图1所示:
在82名学生中,从性别来看,男性有42人,占51.2%;女性有40人,占48.8%。从民族成分来看,羌族有77人,占学生总数的93.9%;藏族有3人,回族和汉族各1人。从年级来看,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人数分别为8人、12人、15人、13人、18人和16人。学生生源主要来自龙溪乡的阿尔村、布兰村、大门村、俄布村、垮坡村、联合村、龙溪寨、马登村等8個村寨,其中,联合村人数最多,有34人;此外,还有3人来自其他县市。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中的问题均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答。我们对该校全部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2份,问卷回收率为92.1%。问卷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掌握程度、使用情况、习得情况、语言态度和学校教学。
语言掌握程度分为“听”和“说”两个部分,被试者对自己羌语、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听”“说”能力进行自我评判,具体等级划分如下:“听”的能力分为“完全能听懂”“基本能听懂”“能听懂一些日常用语”“完全听不懂”四个等级;“说”的能力分为“能熟练交谈,无任何障碍”“基本能交谈,有个别障碍”“只会说一些日常用语”“完全不会说”四个等级。语言使用情况主要考察小学生在不同交际场景中会使用什么语言,本次调查设计了六个交际场景,分别是:在家中与祖父母交流、在家中与父母交流、在家中与兄弟姐妹交流、在学校与老师交流、在学校与同学交流以及在村寨与伙伴交流。语言习得情况主要包括以下问题:“上学之前会说什么语言?”“分别是什么时候习得羌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语言态度主要包括三个问题:“想学羌语/普通话吗?”“羡慕会说羌语/普通话的同学吗?”“平时喜欢说羌语/普通话吗?”学校教学则主要调查老师上课、学生回答问题主要使用什么语言,以及老师是否鼓励说羌语/普通话。
访谈对象包括小学生、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村民等。
三、调查结果
(一)语言掌握程度
我们首先对龙溪小学生的羌语“听”“说”能力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1所示(见下页):
表1呈现的是龙溪小学生羌语“听”“说”能力各个等级的人数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就羌语“听”的能力来看,“完全能听懂”“基本能听懂”“能听懂一些日常用语”“完全听不懂”四个等级人数的占比分别是20.7%、14.6%、36.6%和28%。其中,“能听懂一些日常用语”的占比最高,“基本能听懂”的占比最低。就羌语“说”的能力来看,“只会说一些日常用语”的占比最高,达到43.9%;“完全不会说”次之,占比为31.7%;而“能熟练交谈,无任何障碍”“基本能交谈,有个别障碍”两项加起来,也只占24.4%。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的羌语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听”的能力要好于“说”的能力。同时还可看出,部分羌族小学生已经只会听而不会说羌语了。至于会说羌语的小学生,很多也只是会讲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不能达到正常交流的程度。
我们还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掌握羌语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无论是“听”还是“说”,低年级(1~3年级)的小学生对羌语的掌握都要好于高年级(4~6年级)。羌语的“听”“说”能力,都能够达到A等级的,高年级的人数要少于低年级。就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听”和“说”的能力处于C等级的人数占比最高,大多数高年级的学生只能听、说一些日常用语,达不到可以日常交流的水平。
低年级的小学生之所以对羌语的掌握情况更好,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在上学之前,儿童在家中与家人往往使用羌语交流,而上学后则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因此,在学校的时间越长,说羌语的机会越少,从而导致羌语水平下降;第二,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对自己语言能力的判断不够客观,高估了自己的羌语水平,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能够达到A等级或B等级。
我们对龙溪不同村寨小学生的羌语“听”“说”能力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2所示(见下页):
在表2中,对“听”与“说”能力的四个等级分别进行了合并,A等级和B等级合并,称为“能日常交流”;C等级和D等级合并,称为“不能日常交流”。总体上看,“听”和“说”达到“能日常交流”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5.4%和24.4%。
表2中虽然列出了所有村寨的情况,但有些村寨人数太少,计算占比的意义不大,因此,文中只对人数大于5的村寨进行分析。先看羌语“听”的能力,能够使用羌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学生人数占比,在不同村寨中差异较大。其中,垮坡村占比最高,达到80%;其次是阿尔村,能够用羌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学生人数占该村学生总数的66.7%。其他几个村学生的羌语水平较低,达到“能日常交流”水平的人数占比都低于50%,按照占比依次是龙溪寨(25%)、联合村(23.5%)和布兰村(16.7%)。“其他”是指原籍为其他市县的学生,共有3人,他们均听不懂也不会说羌语。再看羌语“说”的能力,达到“能日常交流”水平的人数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阿尔村(66.7%)、垮坡村(50%)、联合村(17.6%)、布兰村(16.7)和龙溪寨(12.5%)。
结合“听”“说”两种能力,阿尔村和垮坡村的小学生的羌语水平较高,其他村寨能用羌语日常交流的学生则很少。该结果与访谈的结果是相符的,从访谈中得知,阿尔村和垮坡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相对不便,羌语保留较好,目前村中村民仍使用羌语进行日常交流;而其他村寨除了小部分老年人还在使用羌語外,大部分村民已用汉语方言进行日常交流。
我们对龙溪不同性别小学生的羌语“听”“说”能力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3所示:
表3对男性小学生和女性小学生羌语的“听”“说”能力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听”的能力还是“说”的能力,女性均好于男性。羌语的“听”“说”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人数占比,女性分别为45%和30%,而男性仅为26.2%和19%。
我们接着对龙溪小学生汉语方言的“听”“说”能力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4所示(见下页):
从表4可以看出,龙溪小学生的汉语方言“听”和“说”能力都很好。“听”和“说”的能力达到A等级的占比分别为92.7%和81.7%,而且性别之间差异很小。所有小学生都能听懂汉语方言,只有7.3%的小学生完全不能说汉语方言。需要指出的是,完全不能说汉语方言的小学生并非使用羌语交流,而是使用普通话。
我们还对龙溪小学生普通话的“听”“说”能力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龙溪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很高,分别有95.1%和90.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普通话“听”和“说”的能力等达了A等级。不存在完全听不懂和完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高年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要好于低年级,而且性别之间基本没有差别。一般情况下,该地区的儿童从幼儿园开始习得普通话,随着学习普通话时间的增加,年级越高,普通话水平越好。
(二)语言使用情况
我们对龙溪小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6所示(见下页):
从表6可以看出,在家庭交流中,与祖父母交流时,使用汉语方言的小学生占比为59.8%,有19.5%的小学生使用羌语,有6.1%的小学生同时使用汉语方言和羌语,同时使用汉语方言、普通话和羌语的占比仅为1.2%。在与父母交流时,使用汉语方言(62.2%)和普通话(14.6%)的占比都有所增加,而使用羌语的人数占比有所下降。在与同辈兄弟姐妹交流时,使用汉语方言的占比为61%,使用普通话的占比增加至23.2%,使用羌语的人数占比则降至8.5%。总体来看,在家庭交流中,小学生最常使用的是汉语方言;使用羌语的比例,则随着辈分的增加,人数占比也有所增加;而普通话的使用情况正好相反。
在学校交际中,与老师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占比最高,达到68.3%,其次是汉语方言,或是同时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在与同学进行交流时,有53.7%的小学生使用汉语方言,其次是普通话,占比为31.7%。在学校交际中,基本不使用羌语。在与伙伴的交际中,使用最多的仍是汉语方言。
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中更为普遍和常见的是双语现象[3](P369)。根据我们的调查,羌族地区的部分小学生可以使用羌语、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三种语言(方言)。除了与老师交流外,在不同场景下,小学生使用最多的都是汉语方言,相比之下,使用羌语的占比较小。在学校中使用普通话的占比较高,使用羌语则主要发生在与长辈的交际中。
(三)语言习得情况
我们对龙溪小学生在入学之前的语言情况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龙溪小学生入学前的语言习得情况是:只会说汉语方言,占比为20.7%;只会说普通话,占比为14.6%;只会说羌语,占比为7.3%;同时会说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占比为36.6%;同时会说汉语方言和羌语,占比为7.3%;同时会说羌语和普通话,占比为2.4%;同时会说汉语方言、普通话和羌语,占比为9.8%。此外,还有1位调查对象只会说其他语言,在此不作分析。
综合来看,调查对象在入学前会说汉语方言的占比高达74.4%,会说普通话的占到总人数的63.4%,而会说羌语的仅占26.8%。在调查对象中,父亲会说羌语的占比为43.9%,母亲会说羌语的占比为48.8%。虽然近半数的父母都会说羌语,但小学生会说羌语的占比仅为26.8%。代际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会说羌语的比例在逐渐减少。同时,入学之前已经习得普通话的占比超过一半,说明多数孩子在学龄(6、7岁)之前已经开始学习普通话。
关于羌语的习得时间,只有12.2%的调查对象从小就会说羌语,有59.8%的调查对象是长大一点或是上学以后才学会羌语的,还有28%的小学生完全不会说羌语。从小就会说普通话的占比是36.6%,长大一点或上学以后学会普通话的占比是62.2%。
由此可知,对于大部分龙溪小学生来说,羌语和普通话都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而是长大一点或上学之后习得的,汉语方言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
(四)语言态度
通常认为,语言态度是导致语言保持或转用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我们对龙溪小学生的语言态度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8所示(见下页):
从表8可以看出,有73.2%的调查对象表示想学羌语,而表示想学普通话的占比为75.6%。当被问及是否会羡慕会说羌语的同学时,持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的人数占比分别为53.7%和30.5%;当被问及是否羡慕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学时,有46.3%的小学生持肯定态度,有36.6%的小学生持否定态度。至于平时是否喜欢说羌语或普通话,非常喜欢或喜欢说羌语的占比为46.4%,不喜欢或非常不喜欢说羌语的占比合为53.7%;而非常喜欢或喜欢说普通话的占比高达86.5%,不喜欢或非常不喜欢的占比仅为13.4%。
从语言态度来看,73.2%的小学生想学羌语,但平时喜欢说羌语的占比仅为46.4%(表中“非常喜欢”和“喜欢”两项合并)。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调查对象虽然有想学羌语的意愿,但是由于羌语能力或语言环境的限制,平时喜欢说羌语的占比较少;而对于普通话,大部分小学生既想学,平时也喜欢说。
(五)学校教学
学校教学也是影响小学生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80.5%的小学生表示老师上课使用普通话,而认为老师使用汉语方言教学的小学生仅占9.8%。有81.7%的小学生表示在课堂回答问题使用普通话,而使用汉语方言的占比仅为12.2%。在学校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不使用羌语进行交流。
当被问及老师是否鼓励说普通话时,62.2%的小学生表示老师鼓励,仅有3.7%的调查对象表示老师不鼓勵,34.1%的小学生认为老师既不鼓励也不反对。当被问及老师是否鼓励说羌语时,40.2%的小学生认为老师持肯定态度,15.9%的小学生认为老师持否定态度,43.9%的小学生认为老师既不鼓励也不反对。
在与老师们的访谈中得知,多数老师更希望学生学习普通话而非羌语,尤其是语文老师。他们认为,羌语的发音会对学习普通话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但也有少数老师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们应该学习羌语。
龙溪小学虽然设置了有关羌族文化的课程,比如羌绣、羌族音乐等,但没有设置专门的羌语课程。从一位羌族老师那里了解到,之所以没有设置羌语课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习一门语言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而羌语的学习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功利性效益(比如有利于升学等);二是羌语已成为濒危语言,使用羌语的人越来越少,没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羌语难度较大。
四、结论与反思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从语言掌握程度、语言使用情况、语言习得情况、语言态度和学校教学五个方面,对羌族地区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与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相比,本次调查中的龙溪小学生的羌语水平较低,而且村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能够使用羌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小学生主要集中在阿尔村和垮坡村。小学生使用羌语的场景多为与家中长辈进行交流,在学校则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较多。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羌语和普通话都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而是长大一点或上学之后习得的。在语言态度方面,很大一部分小学生表示想学习羌语和普通话,但由于羌语能力和语言环境的限制,平时喜欢说普通话的意愿更强。在学校内,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交流,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都较高,课堂交流以普通话为主,课下交流同时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基本不使用羌语。
羌族青少年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关系到羌语的未来发展。从调查结果来看,羌语濒危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青少年中会说羌语的比例在迅速减少,而对普通话的认同逐渐提高。导致羌语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羌语没有文字,从而增加了羌语保护和传承的难度。第二,双语教育的缺失,导致羌族儿童只能通过日常交际自然习得羌语,而无法通过专门课程系统学习本民族语言。第三,从语言态度来看,羌民对羌语的态度已经出现分化,老年人对羌语的保护和羌文化的传承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但中青年人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学习普通话更为有用,因此,不愿意使用羌语与下一代进行交流,使得青少年缺少语言环境,导致青少年的羌语水平偏低。第四,文化传媒的普及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均主要使用汉语而不用羌语,这进一步促使羌族地区的青少年普遍习得汉语普通话。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戴红亮.关注本土语言调查 关心现代语言生活——读《基诺族语言使用情况现状及其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黄布凡,周发成.羌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Abstract: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 of pupils in Qiang area, apply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Qiang language ability of the respondents was low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villages. The respondents used Qiang language mostl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elders at home, while Mandarin and Chinese dialects were more commonly used in schools. For most of the respondents, Qiang language and Mandarin were not their first language, but were learned later. As to language attitude, a large number of respond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wanted to learn Qiang language and Mandarin, but they were more willing to speak Mandarin. In school, most students speak mandarin, and basically do not use Qiang language.
Key words:Qiang students;Qiang language;language use;language att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