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釉砖凹釉缺陷产生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2020-07-14
淋釉是釉面墙地砖生产中一个重要环节。淋釉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凹釉缺陷,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控制呢?
凹釉缺陷的特征:
淋釉后,砖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凹陷釉坑,该凹陷的釉坑抛后无光,颜色暗哑,根据其产生原因可分为A/B两种类型的凹釉,如图1。
A类凹釉:指施釉之后,在釉线上肉眼不能看见,待烧成后才能看见的凹釉。
B类凹釉:指施釉之后,在釉线上肉眼或用强光照射就可见到的凹釉,有时甚至露出底坯。
一、釉浆中气泡过多产生的凹釉缺陷
产生原因:如果釉浆中气泡过多,当釉淋到砖面上,气泡破裂后便会形成凹釉。釉浆气泡产生的原因:
(1)原材料原因:釉料中的长石、石英、粘土的用量或粘度过高。
(2)釉料配方问题:配方中粘土使用量过多或粘度过高。一般控制在5%~8%左右为宜,釉用的水洗土粘度不宜太高,可单磨水洗土看粘度或代入配方对比测粘度。
(3)添加剂问题:外加过量的甲基、三聚,在球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气泡。甲基的加入量需根据釉料粘度和出球流速比重调整。中粘甲基一般在0.1%~0.15%。
(4)釉浆放浆、转浆等过程中混入空气,也会产生气泡。
预防措施:
(1)釉浆出球后,一般情况下要放置 2~3天的陈腐时间,待釉料中的气泡基本消出才能上线使用。
(2)选用优质的低粘甲基和三聚,同时应严格控制甲基和三聚的使用量。如果使用量过多时,釉浆也会产生过多气泡,甚至还会出现缺釉缺陷。
(3)淋釉时,钟罩和釉缸等有釉浆流动的地方,必须安装筛网以便消除釉浆中的气泡。
(4)釉缸的搅拌机速度不能太快,釉浆面必须高出釉泵的进气孔,避免吸入空气而产生气泡。
(5)回釉必须经过筛网缓冲才能流入釉缸,避免产生气泡和釉渣。
(6)如果釉浆中有过多气泡时,在钟罩上能见到气泡顺着釉幕流下,釉幕裂开也较多,适当提高釉浆流速和增加施釉量,对解决凹釉会有较大帮助。
(7)夏季高温超过35℃时,在陈腐过程中,釉浆中的甲基和碱性物质容易发酵分解形成气泡,所以釉缸必须安装冷却装置,以便降低外界高温对釉浆的不利影响。
二、釉线工艺及员工操作不良引起的凹釉缺陷
釉线工艺是控制凹釉缺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制定合理的工艺标准是重中之重。
预防措施:
(1)淋釉设备安装好后,必须用清洗液清洗干净所有设备,确保没有油渍。
(2)检查釉斗出口到钟罩面的高度是否合理,如果该距离过高,下釉时冲击大,会造成过多气泡而形成凹釉。
(3)检查釉斗出口阀门的开度,不能开启过大,否则下釉时冲击大,会造成过多气泡而形成凹釉。
(4)上釉缸需安装30~40目的过滤网对釉浆进行过滤,以减少气泡和釉渣。
(5)钟罩支架上加装小型风扇,吹散水汽,防止水汽凝结在钟罩底部形成水珠,滴在砖面上形成凹釉。
(6)釉线必须配备3个以上搅拌缸,以便釉浆加水调流速后有足够的时间来搅拌均匀,避免釉漿加水产生的气泡淋到砖面而形成凹釉。
(7)定期清洗钟罩,减少釉渣造成的长条形凹釉或釉渣掉落在砖面上。
(8)清洗钟罩下皮带时,水量不应开太大,避免皮带把水甩到砖面上而产生凹釉。
(9)员工在上岗操作以及调整与釉浆有接触的工作前,应确保手上无油污。
(10)清洗钟罩后,一定要将钟罩表面的水珠抹干之后才能上釉浆。
(11)釉浆外加生水后不能立刻使用,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陈腐、搅拌后才能上线使用。
(12)淋釉工艺参数的控制:钟罩淋釉:比重为1.85~1.9,流速28~32s;直线淋釉:比重为1.7~1.8,流速16~20s。
(13)淋釉搅拌缸搅拌速度过快或主釉缸釉浆太少易产生气泡造成凹釉,必须合理控制。
三、外界环境污染引起的凹釉缺陷
(1)釉浆被油污染而产生的凹釉缺陷
因为油与水的不相溶性,釉浆被油污染后,一滴油就能被分散成无数个油分子。当受油污染轻微时,釉浆淋到砖面就会形成小凹釉。 当污染严重时,釉浆在钟罩上形成的釉幕不断裂开,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缺釉。凹釉则随机分布于砖面,深浅不一。如果釉浆被严重污染时,凹釉和缺釉就越多,甚至无法形成釉幕。
预防措施:
①一般检测釉浆是否被油污染,取待检测的釉浆,用刮釉器在素坯上刮釉。然后用强光灯检查刮出来的釉面是否有凹釉。如果釉浆被油污染了,一般刮出来的釉面就会有凹釉。污染严重的,凹釉多且大,污染少的,凹釉少且小。有时需要多刮几次,才能看到凹釉。采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确定哪些釉浆受污染,同时也可以确定釉浆在哪个环节受污染,可以快速查找问题的根源。
②人为原因带入:如果施釉操作工人在工作场地吃带油性的食物或机修工维修设备后,手上有油就去接触釉浆会产生凹釉。因此,严禁操作工人在淋釉房吃东西,并要求所有接触釉浆的工人,必须清洗干净手上油污才能进行上岗作业。
③设备原因带入:新钟罩、新釉缸、浆管等所有与釉浆接触的东西都必须用洗洁精彻底清洗干净,确保该设备没有油污残留才能上线使用。使用金属球阀前需要把它零部件拆开浸泡清洗之后才能使用。有些金属浆管生产时也会有油污残留,建议购买质量好、透明的塑胶管。
④如果污染程度很小的釉浆,加入一点点“威猛先生”之类的强效去污剂,适当提高釉浆流速,并加大施釉量能稍微减少凹釉缺陷。釉浆受油污染严重时,必须更换不受污染的新釉浆,且在更换新釉浆前,必须把所有的淋釉设备清洗干净,否则很难彻底解决凹釉问题。
(2)灰尘的污染
灰尘造成的凹釉有两类,一类是灰尘落在未干的釉面中,另一类是灰尘落在砖坯上。在施釉时,空气中的灰尘进入未干的釉面上,因为灰尘与釉浆在干湿性结合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灰尘与釉浆结合不充分,在淋釉时造成釉面局部破裂产生凹釉;当灰尘落在砖坯上,在淋釉时,因为灰尘与釉浆不结合,釉浆不能正常覆盖在灰尘表面上而形成凹釉。
预防措施:
①在淋釉前安装磨坯机及除尘器,确保砖表面清扫干净。
②在釉线清理卫生时必须将釉缸盖好,同时终止淋釉操作,待卫生清理完毕后才能恢复淋釉生产。
③施釉(淋釉、甩釉(打点))后的产品,在釉面未干之前要设防护罩,防止污染釉面而形成凹釉缺陷。在制作高亮釉的车间内所有的喷釉、喷胶水装置都必须装吸尘装置,防止外逸。
(3)浓烈气味的污染
①员工在工作现场使用香水,吃带浓烈气味的食物(如方便面)。
②员工在淋(球)釉工作现场进行喷油漆作业。
③制(淋)釉工作现场靠近焦油、酚水池或挥发性强的物质。
预防措施:
①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不能在淋(球)釉工作现场使用香水或吃有浓烈气味的食物。
②对淋(制)釉工作现场进行密封遮盖处理。
③对污染源进行迁移处理。
四、其它因素的影响
(1)素坯表面不平对凹釉的影响
坯体在成型时,如果表面有凹坑、粘模或者在干燥过程中出现油渍、落脏污染,都会使得坯体在淋面釉时出现凹釉缺陷。
预防措施:
①定期检查砖坯表面是否出现凹坑、粘模缺陷并及时解决。
②检查干燥窑出口坯体表面是否有滴水或落脏并调节干燥窑的温度曲线解决。
③检查生产过程产生油渍污染源并改善,还要及时调整干燥窑出口的扫坯刷子,保证砖坯表面清洁。
(2)墨水对凹釉的的影响
一般的墨水都含有机溶剂、高分子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等物质,所以,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保证砖面的墨水能风(烘)干后,才进行下一道上釉工序,否则容易形成缩釉或凹釉缺陷。 特别是生产深色砖时,釉面相对难风干就更容易出现凹釉缺陷。
预防措施:
①一般情况下,在淋第二道釉前,加多一道隔离釉,可以使淋釉前砖面更平整,也相当于多加一道过渡层。
②在喷墨后会加多一段小干燥窑,使砖面墨水尽快烘干而不至于影响下一道上釉工序。
(3)坯料颗粒级配不均对凹釉的影响
粉料中假颗粒过多及喷雾塔落下的干粉,压机成型后引起坯体局部收缩不匀。
预防措施:
①调整喷枪角度或更换喷片,使之减少粉料中的假颗粒。
②加强粉料的过筛,除去干粉团和粉料中较粗大的假顆粒。
③粉料一定要陈腐24小时以上,让电解质晶体分解,假颗粒分散开,干粉粒吸入一定水分,使粉料水分均匀。
(4)喷水不良引起的凹釉
喷水不均匀或有水滴在坯体表面,引起局部吸收化妆土或面釉出现凹坑现象。
预防措施:
①检查喷水嘴的雾化情况,建议用刀形雾化喷嘴代替圆锥形喷嘴。
②检查喷水后是否有大点水滴滴在坯面上并改善。
③检查釉线或水柜的水管是否有小孔,导致小水珠喷射到釉面上。
(5)窑炉原因引起凹釉(又称凹坑)
特征:该凹釉缺陷在淋釉后无法看见,但是烧成之后却很明显,且通常以相对固定某一行砖坯较多的形式出现。凹釉较浅,当空窑前温较高时,凹釉较少,待过一段时间,窑炉温度降低后,该凹釉缺陷又增多。
产生原因:窑炉预热带氧化阶段的辊上温度过低或者面釉温度高,高温粘度大,化妆土的烧结温度过低,烧成时气体排出之后无法熔平釉面所致。
解决方法:
①适当提高预热氧化带的辊上温度,增加窑炉前段辊上及对应辊下的温度。
②适当提高预热带处的辊上挡火板的高度,以便提高预热区的温度。
③适当提高窑炉排烟风机的频率或关小抽热风机频率。
④降低面釉的温度和化妆土的烧结温度,使气体排出后,釉面能及时熔平。
(潘雄)
咨询电话:
编辑部:0757-82269827 传真:0757-82269827
蔡飞虎:0757-82710910 (佛山市玻尔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程昭华:18823150088 (佛山市佳窑陶业技术有限公司)
潘 雄:13927769832(E-mail:Xrcpx@sina.com)
韩复兴:18237699507
秦 威:13927270859(佛山市达索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陶瓷添加剂“私人定制”专家】)
温千鸿:13380225254
王银川:13929929576(8366113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