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扬帆,逐梦科技
2020-07-14牙牙
在2019年的南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一个少年和他的小伙伴邵子宸,受美剧《切尔诺贝利》的启发,发明出便携式电离辐射计量器,斩获了大赛的一等奖。这个少年叫刘正儒,是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以下简称四十七中)的学生,本期将由他带我们参观他的“梦想启航地” ——南宁市学校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该工作室是四十七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于2015年成立的。
一走进工作室,刘正儒就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切割机,那是打磨机床;这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钢材,那是从收废旧的老大爷手里买来的旧电器中拆出的电路板;这是学长们留下的作品,那是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制作的作品……工作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每一台机器,对刘正儒来说,都是他们科技小组的“宝贝”。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觉得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对那些“宝贝”是百般呵护、生怕碰坏呢?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对“宝贝”最好的态度就是使用它、研究它。刘正儒走到展示学长们作品的柜子前说:“这个柜子里的作品都被我们研究好多次了,能拆的就拆开看结构,不能的就试着仿制一个。当然,研究完了我们会把拆开的拼回去——还要留给学弟学妹们研究呢!”
这种不懂就动手的精神,让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他们甚至还发现了学长们的作品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比如右图中这架直升机,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发现它在飞行时有问题,便深入研究。实验多次后,他们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底座不够重,学长们配置的重量是1560毫克,太轻了,飞机飞起来时会打转。他们经过反复实验,最终把底座的重量确定为3000毫克,并配平两边的重量,这样飞机就不会打转了。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牙牙深切感受到刘正儒和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对科技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为比赛、不为成绩,而是单纯的兴趣使然。后来牙牙才了解到这正是四十七中建立这间工作室的理念所在。工作室以学生兴趣为引导,以班级为依托,由授课教师、班主任发掘科技潜力生。工作室的科技辅导员以学生自身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型试验等方法进行科技创新。科学指导教师也着重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基本仪器的操作,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外,为了提升学生对科学创新的热情,学校开展了科技大篷车、科普展、科技讲座等活动,邀请到了陈贤能、张德良等中科院院士开展讲座。2015至2017年间,工作室开展了航空模型比赛、车辆建筑模型比赛等科技创新大赛,大赛中的获奖作品都被送去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斩获了不少奖项:国家级奖项7个、自治区级奖项4个、市级奖项46个。
参观结束时,同学们戴上了自己的防毒面具,刘正儒更是穿上了全套的防护服,给牙牙来了一场美剧《切尔诺贝利》的模仿秀。對科技小组的同学们来说,这里就像他们的“家”,遇到啥好东西,都往“家”里搬。什么苏联时期的防护服、防毒面具,爷爷淘汰的旧工具……只要能用得上的,都被他们搬来了。他们承袭学长们的传统,希望给学弟学妹们留下的不仅是作品,还有对科技的热爱之情,希望后来者们能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