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有效复习策略

2020-07-14黄燕紫

考试周刊 2020年58期
关键词:复习策略新高考

摘 要:阅读能力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备的能力之一,是高考考查的语文关键能力之一。在新高考背景下,考查获取新知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其重要性日渐凸显。或客观或主观等因素,使考生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与体现。因此,要立足于考查意图以及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以提高信息接收、处理与加工能力,进而提升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

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成为高考新的指导纲领,规定了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载体。“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而阅读能力是高考考查的语文关键能力之一,也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备的能力之一。语文高考的阅读能力又分为信息性阅读能力、文学性阅读能力和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在考查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深层次是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种获取新知的信息性阅读过程,它通过具体问题情景的设置,考查考生依据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述类文本的信息性阅读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 在把握论述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观点;2. 在把握论述类文本的结构思路的基础上,能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3.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能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在文本选材上,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主要侧重摘编社会科学时评类文章;在命题思路上,第一题侧重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考查对文本论证的把握,第三题侧重考查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做题往往处在脱节的状态,这集中反映在考试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低得分率上。特别是在对文本论证的把握与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上,学生做题时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多凭感觉而半猜测进行判断选择。

针对具体的学情,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的考查要求”,要提高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信息接收、处理与加工能力,就有必要对学生做学情的归因分析,进而对教学做有效的策略调整。

一、 分析学情归因,寻找低效症结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低得分率现状,究其原因,不外乎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中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题目顺序,论述类文本阅读是整份高考试卷中的第一大题,学生常会因为开始状态欠佳而难以快速有效地阅读文本;其次是文本性质,论述类文本其逻辑性较强,往往会涉及一些陌生的概念,短时间内有时会难以准确把握观点,进而难以把握其观点的辩证性体现。

低效问题症结主要在于主观因素。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良的读文习惯,学生大多按照顺序阅读文章,大致了解其内容,缺乏从整体上去把握主要观点与行文思路的习惯,时常读到后面就忘了前文内容;第二,错误的做题习惯,学生在看完文本之后就做题,常常只是简单比对答案与原文,认为选项中有而原文没有的内容就是错误的,缺乏整体关照内容与观点的能力,有时甚至会凭主观判断去决定答案;第三,缺乏必要的自信,有些考生在排除掉两个选项之后,常在另外两个答案中犹豫徘徊,本已判断正确,却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于是无中生有地找选项的问题,随后否定了本已正确的信息判断。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了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逐渐产生了畏难情绪,做题不少是凭感觉加半蒙猜,这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能力考查要求指向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复习方法,探究并形成相对有效的复习指导策略。培养学生面对材料信息的整体关照能力,提高其快速准确把握材料观点、论证的理由与阐述的方法等能力,以真正形成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以期学生“本着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二、 探究复习策略,提升思维品质

2017年前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具有专业性较强、观点鲜明和论证周密等特点,以抽象理性、严密精确的语言为主,多用结构复杂、限制性较强的长句,阅读难度较大。从2017年开始,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学术难度逐年降低,说理性和逻辑性更加凸显,也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因此,面对这样文本特征的变化,学生要学会改变阅读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不能仅仅满足于咬文嚼字、寻章摘句式的碎片化的细读,还应在胸中构筑整篇文章的论述图式,真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清晰的把握,能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辨析观点与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探究有效策略、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

(一)凝神聚气,关注出处标题

凝神聚气,是做好论述类文本三道选择题的前提与准备。首先,要看文章摘编自哪里,关注出处与标题。出处与标题可能会涉及文章的论题,如2019年全国II卷《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中的“杜甫七律之演进”“成就”就是文本的论题范围,2019年全国III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出处就是文本的中心论题,等等。其次,是出处标题可能会包含文章的观点,如2019年全国I卷《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直接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2017年全国III卷《留住乡愁》,标题就是文本的中心观点等等。论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可能是文章的重要概念与阐述观点的出发点。

(二)眼移手动,标段落与句子

阅读过程中,要有“读文须动笔”“不动笔不读文”的习惯,将文章中的与出处或标题相关的关键词语圈出来,或者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作标注。要先标段落,然后以句号为基点划斜线,清楚每个段落共有几句。以段落中的关键词为把手,把握每个段落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的关键词语可以是复句中的关联词,也可以是重点虚词或副词,或者是与论题相关或相近的概念,等等。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先看句子类型,分清句子是属于引领句、过渡句或总结句,分清句子是材料句还是观点句;然后把握句子间是属于或递进或并列或转折或因果或条件结果或顺承或总分等关系。把握句子之间的邏辑关系,是把握段落内容与观点的重要依据,也是理清段落间关系的关键,因此必须是阅读的重点,也是培养并提升学生获取重要信息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精读开头,明确概念论题

在考场的具体阅读过程中,考生极其容易忽略或草草略过文章的开头,这是信息性阅读中相当忌讳的。因为没有好好细读文本的开头第一段,很可能对文章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论点缺乏真正的理解,这样对后面内容的阅读将事倍功半。读开头的时候还要结合文本的信息来源,即文本的标题或文末的所附的出处。关注开头并对其进行细读,除了方便定位原文中心,还能理解文章的写作对象和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选文是摘编自原文,因此选文的内容不一定和标题的内容完全对应,但文本开头一般会与出处的关键词语或重要概念相呼应,以此来体现文本的论题或观点。

(四)看首尾段,理清段落逻辑

高考论述类文本往往是由对原文进行大幅度删节而来,一般为四个自然段左右,内容精炼,观点鲜明,逻辑性强,论证也非常集中。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开头或结尾会涉及或直接揭示文章的论题和论点。有时开门见山直接在开头亮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有时篇末点题最后在结尾揭示中心论点。不过,在篇末才揭示文章观点或中心论点,大多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2017年全国I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第一段的关键句揭示了气候正义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文章的论题,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对内涵的阐释,实际上就是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问题。

(五)抓住概念,辨析要素关联

在获取信息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以文本的关键词语为基点,思考文本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与论题或论点有关的重要概念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可以指与论题或论点直接相关的关键词语,也可以指具体语境中的陈述对象,也可以指与论题或论点有间接关联的重要词语。关注特殊语境中的同义或近义的“概念”,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清相关内涵要素间的逻辑关联。当然,在理解概念表述的语言时,不能拘泥个别字句或局部段落,应该将其置入整篇文章的论证逻辑当中来审视,尤其辨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入概念内部诸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进而仔细比对并厘清几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六)搭建框架,梳理论证思路

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在于其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自2017年开始,全国高考就开始针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置了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考查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必须有整体关照,从而梳理全文的整体论证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搭建文本整体框架,必须有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每个段落中心句的信息筛选能力,同时还必须善于抓住一些总括性的和过度性的词语,进而辨明全文的思路结构。在把握文本中心论点或论题范围的前提下,应辨明文章运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还应有关联意识,读懂每一个层次间的逻辑关系,避免點对点孤立比对。

参考文献:

[1]倪文尖,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设计[J].语文建设,2020(2).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4]高考试题分析.语文分册:2020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黄燕紫,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复习策略新高考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