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京花丝镶嵌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
2020-07-14张晓蒙
张晓蒙
据记载,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大多用在首饰制作方面。经过不断发展,西晋时期就已经盛行花丝的首饰,此后直至清朝花丝镶嵌的分工更为精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这种工艺也—直保存至今。
颠覆想象的入行
谈起花丝镶嵌,董瑞京有说不完的故事。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听说花丝镶嵌的时候说道:“刚开始听到花丝这个词的时候我以为是跟绣花有关系,后来接触之后才了解花丝镶嵌是个制作金银首饰、摆件等一些物件的技艺。”
1985年董瑞京进入到这个行当,就读于北京首饰高级技工学校,当时学校隶属于北京花丝镶嵌厂,总属北京工艺美术集团。学校为企业直接输送人才'所以毕业之后就正式拜师学艺,开始了自己的“花丝”人生。
在技校三年学的是花丝镶嵌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艺还有镶嵌工艺。包括拔丝、锉工等一些基本功,也包括雕塑、绘画、设计。1988年董瑞京从技校毕业后便被分配到了厂里,进了厂就开始分工学艺。董瑞京说:“我们这届当时有四十多个人,只有我一个人是学錾刻工艺的。”也是在这一年,董瑞京正式拜杨锐为师,更深层次地学习花丝镶嵌。
最开始入行接触花丝镶嵌时董瑞京坦言道:“我的内心其实不是很喜欢这个行业,因为那个时候觉得它基本上和我的画画专业沾不上边。但是随着更加深入地接触,后来也陧慢明白想要做好一件东西是需要有绘画基础的。要想有提高的话跟美术功底有很大的关系,你画出来的东西在一个平面上,但是你做的东西是一个立体的,比如说一个叶子,你画在上面好看,但在立体的物件上面不一定好看,这时候就需要你运用美术功底改造,加加减减也好,伸长收缩也好,这样也就慢慢地开始喜欢这个行业了。”
从仿复制到实用器
董瑞京最开始主要的工作是帮助各大博物馆做一些复制和修复工作。刚进厂工作时,厂里一些有绘画功底的老师傅们就已经设计、制作出了大型的摆件,包括黄鹤楼、天坛这些建筑类的设计。花丝镶嵌工艺几千年来主要都是应用于摆件、首饰这些小的物件,建筑物的设计是在这个行业里从没出现过的。董瑞京说:“因为建筑是四四方方的,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尽管金、银有非常好的延展性,但是见火是非常容易变形的。还有相继制作出了大型的人物摆件、动物摆件等等,这些应该在当时来说都是一种创新,这方面相对于之前来说已经是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了,我认为那个时期的花丝镶嵌在创新上可以说是超越了明清造办处时期。”
目前,董瑞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实用器的创新上,他介绍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的兴起,我现在把精力都放在了茶道方面,包括做一些煮水的银壶、泡茶壶等等,主要的设计都是放在实用器皿上。”
对于设计新的实用器,绘画功底也是他的优势所在。这也是厂子破产之后,他可以坚持下来的动力。私人定制的壶具,颇受爱茶之人的喜欢,选好壶型、选好图案,满足大众的审美和需求。
磨炼让内心更加坚定
从花丝镶嵌的錾刻工艺来讲,最难的就是工具。初人工厂,最开始做的事情就是做工具。董瑞京说:“刚开始进厂子的时候最磨炼意志的就是做工具——锤子、錾子。锤子看起来很普通,但是这都是学徒的时候就开始做的,进厂之后,师父就给一个铁块,那个时候其实砂轮还有一些辅助型的工具全有了,但是师父就给你一个锉,让你纯手工把这个东西做出来,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磨性子,毕竟是十几岁的时候,踏踏实实的坐在那确实也坐不住。錾刻工艺除了锤子,錾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錾子是拿圆的盘条打出来的,类似于打铁,烧红之后打成你想要的形状。这个东西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卖的,所有的都需要手工打,而且每次打完手上就全是水泡,这非常磨炼人。三十多年,我这积攒的錾子有一千多根。”
三十年的从业经历让董瑞京看到了一个行业的沉浮。从辉煌到没落,一路走来的坚持磨炼出了一颗坚定的心。
董瑞京说:“工厂破产'让很多职工待业在家,有些人选择了别的行业,有些人依旧在这个行业坚守着,董瑞京就是其中之一。他回忆说:“2002年工厂破产是最难的时候,因为从小不会做别的,也没有可能转行。当时无论是政策还是重视程度都不像现在这么明朗。现在国家也好、协会也好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不是真心喜欢这个行业,肯定很难坚持。也是经历了这些才让自己的心平静了。”简单并且拥有一颗平常心是董瑞京的生活态度,物质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用一个好的心态去看待。董瑞京说:“尽管物质生活让大家存在差距,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乐,我每天琢磨这些手艺的東西,客户满意我高兴,作品在比赛中获奖我高兴,这种喜悦是其他人体会不到的,所以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花丝镶嵌的传承与发展
花丝镶嵌的传承问题,是每一位花丝技艺人心里的惦念。董瑞京说:“目前我正在做的就是上非遗课,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首先第一点就是花丝这个行业不像景泰蓝、雕漆很多人都知道,人们对于花丝镶嵌的了解真的很少,不被了解就不利于市场发展,所以办非遗课也好,做非遗活动也罢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行当,这才是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第二点就是非遗课上可以遇到真正喜欢这个行当的人,也许这个人就会选择这个行业,可以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非遗课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熟悉和了解这个工艺,从理论上讲一些花丝镶嵌的历史、传承、技艺,然后就是教大家做一点简单的东西。让大家进行体验,不管做的东西好坏,至少可以做出一个物件,让大家对它产生兴趣。董瑞京做了很多年的非遗课,尽管是一个很短期的课程,但是他也是费劲心思去让这个课更有意义。他说:“这几年办非遗课我也在改变,最开始的那几年都是画一个龙画一个凤让大家照着画,当初想得很好,想着画出来就可以做出来,但实际并不允许,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美术基础,能做出来是很难的。经过这几年的摸索,还有大家的集思广益,就是大家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我就做什么,慢慢地去完善整个的教学内容,不能—直抓住传统的东西不放。”
对于发展,董瑞京分析道:“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虽然过去的花丝镶嵌工艺是出自皇家,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服务于百姓,怎么样用传统的工艺和技法去做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的东西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行业里基本上都是传统的一些东西,包括这种行业基本上都是摆着放的,实用的东西很少。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你想不想改变,传统的东西市场很小,还是需要把精力放在实用器上。如果现在还是重复,当复印机还接着做那些花丝的如意、盘子、帽子那肯定没有市场,花丝本身就比较繁琐,而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简单,比如说过去我们用小辫就是做一个简单的装饰纹样,但是现在一个小辫就可以做一个戒指,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创新并且也符合现代审美,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加减减,做出来的一些东西变得简洁但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