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激趣四法
2020-07-14尤林洁邵慎
尤林洁 邵慎
摘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具体方法有:引入素材,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合理分工,激发学生互助合作的兴趣;评价激励,激发学生主动表现的兴趣。
关键词:素材交流分工激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文谈一谈语文教学激趣的几种方法。
一、引入素材,激发探究文本的兴趣
受年龄、阅历所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往往不够全面。结合文本内容,教师适当引入图片、视频等形式的素材,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拓展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史料,不但能帮助学生架设走进文本的桥梁,也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例如,教学《木兰辞》一课,我首先播放了小香玉表演的豫剧《花木兰》选段。学生沉浸于小香玉活灵活现的表演中,对主人公不禁生出探知的欲望。此时,我再揭示课题,学生对本文的解读便水到渠成。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我在课前先展示了夺人眼球的紫藤萝瀑布的摄影作品,课未始,学生已经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此时,再鉴赏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就事半功倍了。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我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听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与诗歌中牛郎织女的生活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故事进行“找不同”的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对作者如此改编的用意也逐渐明晰。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我先适当补充了鲁迅父亲被庸医所误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我”要去仙台学医的原因;之后,适时补充了《药》一文中有关人血馒头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我”后来弃医从文的原因。故事的引入,不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也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二、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的兴趣
《2011版课标》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例如,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我直接从审题入手,提问:“悲剧是一出什么剧?既是‘悲剧,何谈‘伟大?”教学《故乡》一课,我在学生感知课文后逐层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两次详细地写闰土的外貌及言谈举止?是不是重复了?这样对比描写的目的何在?”“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这样精心设问,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思路豁然开朗,甚至在阅读中还会不断产生小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去思考并不断找到答案的过程,其乐趣可以与寻找宝藏相媲美。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对于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怀念还是批判,学生产生了分歧。对此,我并没有照着教参讲解,而是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迷信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既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断深入文本寻找证据,在争辩中走向了文本深处。
三、合理分工,激发互助合作的兴趣
《2011版课标》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分工,有助于激发学生互助合作的兴趣。
例如,针对“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的习作教学现状,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合理分工,让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完成习作与评改。习作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深入理解习作主题与要求。习作后,可以组内分工,从语句通顺、修辞运用、材料安排、主题体现等角度安排不同的评议员,就组内同伴的范文进行评议;也可以组内成员一起就写作话题、内容结构等集中讨论。小组评议后,组内成员共同提出修改意见,完成评语书写和等级评定,并在班级内展示合作评改成果,互推佳作。如此,学生在合理的分工中学习同伴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不但激发了学生合作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评价激励,激发主动表现的兴趣
《2011版课标》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揚、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走近学生,耐心启发,因势利导,多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只要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就及时予以评价激励,让他们在肯定与鼓励中增强学习信心。
例如,有个学生平时很讨厌背诵。但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可能因为上课听得认真或者这篇文章合他的口味,快下课的时候,他已经将《桃花源记》前两小节背诵出来了。我赶紧给他展示的机会。没想到该生得到极大的鼓舞,放学前竟然主动找到我,背诵出了全文。
又如,有个学生语文基础很差,背诵、默写次次拖后腿,单独辅导也不起作用。偶然的一次古诗默写作业,他竟然只字未错,我就表扬了他几句。没想到,以后的几次默写作业,他都做到了完成速度快、质量高。随着我对他表扬次数的增加,他的成绩明显进步。一句简单的表扬,就是对学生极大的肯定。评价中,教师要少抑多扬,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