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2020-07-14阳丹
阳丹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融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融合了中外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就引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小学语文阶段正是帮助学生打基础的关键阶段,要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的学习中,会涉及许多传统知识,比如各种类型的古诗词。老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比如讲述作者的生平事迹,或者不同时期发生的有意思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进而在课堂上互相分享交流。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气氛。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无论是典故还是神话故事,都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比如四书五经和四大名著,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领悟更多生活的哲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近些年,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增多,但真正能体现文化魅力的应该是记录文字的书籍,老师可以设置读书角,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经典书籍带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课堂教学期间,老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和课文内容相融合,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夯实学生语言文字基础,学习传统文化
在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所以老师首先应该督促学生自主使用工具书,将生字的解释标注在旁边。而且文言文中含有很多与现代
意思不同的字或词,比如“众人”如今的意思是很多人,而古意是指一般的人。老师需要强调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反复记忆,以免曲解文章大意。学生也需要熟知一些成语和谚语的意思并能够在平常熟练运用,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引导小学生经典阅读,重视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的塑造,有鉴于此,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可以先记忆,而日后在生活之中逐渐的明了,而不用一字一字的解读,而其大意,则应该用通俗的语言给传递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经典原文的阅读。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了众多的经典,从而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中把握传统文化的对话,与圣贤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语文教学中有《论语》中的选段,彰显了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念,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基于阅读经典,教师应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三)在传统节日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在小学语文二年级的课本中就有“传统节日”一课,基于这一课可以深入展开传统文化的教学。介绍不同节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节日的起源、节日习俗,比如重阳节习俗有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目的是敬老爱老;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从这些传统节日信息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比如开展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五)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如果想要实现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老师具备足够的文学素材,才可以游刃有余地给学生们讲述各种经典故事。因此语文老师需要提高传统文化知识水平。老师也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基本状况推荐必读书籍。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阅读简单的寓言故事,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阅读四大名著,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强,可以涉及《山海经》等经典著作。同时老师在进行传统教学时,需要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将传统知识与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三、总结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是整个小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乃至民族精神的继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18):67-68.
[2] 李永梅.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名师在线,2020(1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