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言学习,因“连”而“趣”

2020-07-14潘爱群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潘爱群

摘  要:本文旨在针对学生学习文言的畏难原因:远离生活,学了无用。提出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一一勾连。即整合文本间共性特点,文文相连,文人相连。让文言学习变得有法可依,简单有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文本特质;勾连

部编本语文教材文言文(加诗歌)占比51.7%,凸显了传承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性。(1)学生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因为内容远离生活,很难理解;学好课内的,依然读不懂课外文章。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化难为易,让文言学习变得有趣。

基于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的策略设想,笔者认为:应该用勾连策略,即把各块零散的学习内容用一定的方式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关联而有逻辑关系的整体,文言文学习变得显性直观。让文言学习,因“连”而“趣”。

那怎样勾连呢?依据是什么呢?笔者以部编教材中文本为例加以说明。

一、定类定势文文相连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丰富和繁杂的时代。每天倘徉在碎片化知识的海洋中,会很舒适,但往往会一事无成。同样每学完一篇文言,不加以整合关联,也是徜徉在碎片化的知识海洋中,因其知识为孤立零碎,很难持久地贮存在记忆库中,更别说迁移运用了。

我们要找出可迁移的文本阅读模板,学生可用学习此文的方式,类推课外相似的阅读文本,用王君的话来说叫“跳板型”文本。(2)确定好“跳板型”文本的閱读方法和思路,然后用到相似课外文本中,学习就简单多了。

所以,先把七到九年级各册教材中的文言文,根据样式找共性特质,整合归类。整合归类后,再给每一种类型,定出一个打通课内外连接的支架,定势他们对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孩子去课外阅读此类文章有法可循了。

笔者根据内容和主旨特点把课文归类成下列几种:

那么,四种类型文本有什么确定的连接的支架呢?

(一)故事类—— 围绕一事辐射法

故事类文本一般以事件为核心。所以,可以围绕事件来展开,用事件的相关问题,发问——答问——串连,把各板块串起来。围绕故事,厘清前因后果,同时对其意义价值进行评价,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把握了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

可用以下图示来记忆

(二)写景抒情类——情景横向对应法

此类文章先写景,后因景而触动情;或者边赏景,边流露感情;也可能因景而让情发生变化。所以,抓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对应,就能形成一个牢固的关系链——逻辑关系清晰的知识体系。据此推理或演绎,存储在大脑记忆库中。

可用以下图示来记忆

(三)介绍说明类——物人表里合一法

介绍说明类文章,一般让人了解介绍的东西特点和精妙之处。扩大知识面,了解作者的兴趣爱好,或生活情趣。可以梳理出,介绍了物的几个方面,什么特征以及妙处在哪里。无论文章怎么写,背后始终站着个人。深入其中,人的特点成为重点。这个人包括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把两者合一,即可把握文意。可用以下图示来记忆

(四)论述类——三问层层深入法

论述类文章主要向别人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并通过陈述一定的理由,让读者相信并认同。论述清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内在的逻辑清楚了,论述的观点与理由关系也就清楚了。怎么做的,正好解决了这个话题的一个方案,观点也明确了。

可用以下图示来记忆

二、变式变点,文人相连

变式文人相连是指在勾连文章内容时,要有变化,要根据文本特质,文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生活联系起来。

(一)紧扣文本特质,让学生体验关联

大家知道,一成不变,确实能固定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同类文章学法的印象,能让孩子在自读课外同类文章时,有法可依。但从心理学角度说,人总是有喜新厌旧的这种习性。老是用同种方法,同一种思维去学,孩子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厌烦学习。所以,还得有一种变化式相连。另外,学生感到犯难的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遥远,理解有困难,造成畏难情绪。所以,要同学生的生活联系。再从文章学角度看,文章与文章间有相似点,也有个性化的物质——文本特质。它是学习的亮点,是深入理解的一个出发点,所以变式相连是深入文本的一个契机,揭开文言神秘面纱的高阶思维,要训练。

譬如,故事类中的《咏雪》,同样写故事,最突出的文本特质是“用语言描写”来描述雪下下来的感觉,主要用了比喻的手法。而把握比喻句的一个抓手,在于类比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盐洒下来和柳絮飘下来”的视频,拿现实的图景与文相连,在两者相比中,直观感受,是哪一种东西飘下来更美?相信学生观影后对这两句比喻句的优劣一目了然。这种直观的观影与文字相连,哪怕只有小学水平的孩子都能马上感受到,这样学习就变得有趣,简单了。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对部编教材故事类文章,变式相连,做了一个归类,遵循文本特质和学生心理规律,效果较好。

其他几类,均可做出类似梳理。不过,无论用哪种变式相连,都要有利于学生有兴趣去学,最终提高文言能力,提升文言素养。

(二)传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连结

上述变式相连,主要侧重于篇章学角度,就如何深入理解并形成记忆的支架策略,更多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最终指向学懂。其实文言文的价值,从内容角度看,好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那是民族的灵魂,是每个生命不至于飘忽不定的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在动的东西不会锈铁,同样,经常运用的知识不会遗忘。所以,学到的文化基因,如何在学生的生活中唤醒、运用是最好的传承。

如:我们可把取名同文言学到的词语关联起来——古为今用,巩固记忆。行大礼时,分析男生和女生的区别点,依据要从所学的古文中找——追根溯源,唤醒记忆。无论是往前推进还是向后拓展,都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修炼出有中华民族印迹的文明人。

教无定类,教亦有迹可循。我们需要高瞻远瞩的研究,如大家激情的探讨如何四维一体(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让文言教学走向深入;也需要脚踏实地的探讨,如何把美好的理想落到地面。如何在整合后给孩子支架,让其能顺畅的读通同类文章篇章结构,又在差异中抓住文本特质,灵活的用变式相连,把握该篇的文化精髓。如果能实现,那么,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都能游刃有余的学习文言,让“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传言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1]  《“部编本”语文教材出炉!文言文比例飙升?!》搜狐首页、教育2017.8.4

[2]  《对话中辨明“大丈夫”,走向,[孟子]的整本书阅读 ——(富贵不能淫)》跳板型文本教学实录》语文湿地2018.11.15

[3]  海明威《死在午后》(百度文库)冰山原则——海明威的创作原则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