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策略
2020-07-14吴超芬
吴超芬
摘 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理想的教育状态是促使學生养成终身受益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让学生既能够在学校生活中实现有效学习,也能在长远的一生发展过程中受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由此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使其自觉减少低效学习行为,由此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本文将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优化学生边听边思习惯、改善学生习题检验习惯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关注的都是学生是否可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是否能够按时完成数学作业,但是至于小学生是如何学数学、如何做作业的,教师却并不重视,而这种忽视行为也让小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学生懒散、消极,有的学生应付差事,有的学生则被动机械等等。久而久之,小学生必然会因此产生无效学习行为,而这就难以实现减负提效改革任务。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重视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姿态,使其能够以最佳状态学数学,由此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让学生一生受益。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备受关注,因为单纯积累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小学生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长远发展,且只会学、不会用这一现实问题也难以让小学生真正受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其形成主体学习意识,让小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由此改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值得强调的是,当小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之后,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小学生单向接受现成知识的学习行为,可促使学生一生受益。
就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学开始之前,为了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笔者就让本班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新知。由于小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法概念,且积累了一定的数学计算经验,所以他们只要能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全面分析例题所展现的解题思路,就能初步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与算则。为了让小学生重视课前预习任务,笔者还设计了一个“小讲师”的教学活动,即小学生需在数学课上以“讲师”身份讲解简单的数学知识。这就可促使小学生自主参与课前预习活动,使其积极展现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优化学生边听边思习惯
课堂一直都是促使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分析解题策略的重要场所,但是许多小学生由于课堂知识容量过大而难以跟上教学进度,也由此不得不被动听讲、摘抄笔记,很少展开数学思考,学习行为十分被动,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及时改善小学生的课堂听讲习惯,使其能够边听边思,既能及时内化教师讲解内容,也能及时提出个人疑问,参与课堂问答,使其有意识地把握住数学学习的主动权。
就如在“位置与方向”一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笔者就组织学生玩了一个藏宝游戏,使其自主辨别宝藏方位,由此训练学生的方位感与空间感。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取得游戏奖励,本班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认真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主动识别了生活中的各个方向。接着,笔者就引导学生学习地图,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以便让学生按照地图去寻找宝藏。待学生完成新知学习任务之后,则可自主参与游戏探究活动,而这就可考查学生的方位意识,可让学生直接判断自己是否内化了本课知识。如此,本班学生则会自发展开数学讨论,笔者也会及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惑。
三、改善学生习题检验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必要的习题资源是训练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可促使学生查漏补缺,使其及时反思数学学习效益。但是,由于行为自制力不高,小学生却很少及时进行习题检测,也因此会犯一些简单错误。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及时培养小学生的习题检验习惯,使其及时订正错题、汇总解题经验,以便逐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就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针对除法算理与算则布置了一定数量的计算题、应用题,学生只要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知识,则可正确解题。在本轮作业检测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按照题号在草稿纸上算数,演示每一道习题的计算顺序、列算式的过程,待学生完成解题任务之后,要根据草稿演算挨个检查解题思路、习题结果,订正由于粗心马虎所出现的错题。如此,则可提高解题质量,更易于使学生形成学习自信。
总而言之,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活动,同时也是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监督学生,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由此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车驰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J].学周刊,2019(05):145-146.
[2]花晓燕.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J].甘肃教育,201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