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景作文教学方法
2020-07-14张毅华
张毅华
摘 要:写景作文是初中作文的重要类型,也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热爱自然、探索自然规定为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品质。通过写作写景作文,一方面能够将学生掌握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自然事物,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思考与感悟能力。因此,本文将主要引用经典的自然描写文本,对初中写景作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写景作文;教学方法
初中作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很多学生在基础的语言表达方面缺乏一定的技巧性,作品缺乏文采。在对事物的描写上,学生的认知方式过于单一,难以表现出事物的独特之处。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很多学生缺乏个人的见解,情感过于空洞与直白。通过发挥经典写景作品的教学作用,可以以自然事物为范例,让学生对描写事物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初中写景作文的教学方法。
一、赏析优美词句,优化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作文的基础。初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但是在应用于作文时则缺乏灵活的使用方法。很多学生总是重复地搬套陈旧的语言模式,造成作文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写景文本,学习作者运用词汇和修辞手法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学习词汇和修辞的使用技巧。比如,对于“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一段,学生可以发现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以流动的水和欢笑的人来形容紫藤萝,将紫藤萝瀑布茂盛生长的状态生动贴切地表现了出来。在阅读“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一句后,学生可以品味“沉淀”一词的独特作用。通过联系句意学生能够知道本句主要体现的是紫藤萝的花色十分鲜艳,而“沉淀”正好将花色十分浓重的特点巧妙地体现了出来。通过这样的分析与品位,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景物特点选择恰当的语句进行描绘,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贴切性。
二、多种角度观察,全面表现事物
自然景物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发现。但在目前的学习中学生在作文时不能进入到自然界中,而是只能在课堂中空想,无法从不同的角度来灵活地看待景物,在景物描写时过于片面。对此,教师可以引到学生进入自然界中,在自由观察中感受自然景物特点的多样性,体会灵活的观察角度对写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然界中感受作者观察角度的多样性。阅读“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段后,学生能够从“圈儿”这个关键词中发现作者从前后左右各个角度对山进行了观察,描绘了山的整体特点。阅读“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段后,学生能够从山尖、山坡这两个场所发现作者将远视与近视的角度相互结合,突出了山上景色丰富多样又层次分明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进入自然中实际体验对写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特殊事件引入,深度表达情感
情感表达是写景作文的重要写作步骤。在目前,学生在抒发情感时只是简单地对自然景物的特点进行总结,空洞地表达喜爱之情。而不能将多种情感融入进来,让作文充满感人与回味无穷的特點。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将生活事件与自然景物相结合,通过事件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生活事件与百草园景物之间的关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一段后学生能够感受到百草园中充满了玩乐的趣味,承载着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阅读“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和“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等段落后,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通过描写三味书屋中枯燥的生活表达了对百草园的怀恋,从侧面衬托出百草园的自由与快乐。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学会将具体的事件与自然景物相结合,通过衬托与对比等方式表达真挚自然的的情感,提高作品的韵味。
综上所述,写景作文是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语言表达、景物观察和情感表达的学习,引导学生以经典的写景作品为范例,赏析作品的优美词句,优化语言表达;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全面表现事物的各种特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将生活中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特殊事件引入进来,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与自然。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实施,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提高写景作文的质量,取得良好的写作成绩。
参考文献:
[1]蒋丽琴;初中语文教学中写景作文的意境生成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05期.
[2]马如永;初中写景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