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内到校外:对馆校合作模式的探索

2020-07-14付蕾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0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校

摘 要 馆校结合工作的起源應追溯到19世纪末期,国外的馆校结合模式已取得较多成果,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博物馆建设工作开展较晚,馆校结合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馆校结合工作的历史沿革进行回溯,并结合国内外馆校结合模式的探索,对目前我国在研究和探索馆校结合工作模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为馆校结合模式的研究及推广工作提供建议。

关键词 馆校结合 学校 博物馆

0 引言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对科学技术和科普工作的认识较西方国家有很大差距。到2002年6月1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草案)》。《科普法》的颁布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对科普工作在组织管理、工作模式、法定权利等方面提供了指导。除此以外,教育部门认识到校外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态势,以及校外场馆教育蕴含的巨大发展前景,为了把握住校外教育发展的脉络,在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即“课改”工作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和广泛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校外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或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至2010年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对教育和科普工作的逐渐重视,传统学校教育“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随着我国科技类场馆、博物馆的大量出现,馆校结合模式也在国内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依据中西方教育发展进程,探索馆校结合模式操作规律,以课题研究促进科技馆教学活动,为科普工作者提供新的工作观念,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同时,分析现行馆校结合模式运行中的不足及弊端,以期促进教育模式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 馆校结合模式的产生

博物馆等场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出现的,具有多种智能的文化复合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了具有新职能、新形态的文化场馆。随着博物馆展品所蕴含知识量的提升,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需求增加,仅由单纯的参观已经不能起到精准教学和知识传播的功能,因此辅导解说的讲解员开始出现。

校外场馆讲解员这一职业的出现,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各类校外场馆的教育功能,经过二战后的快速发展,讲解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博物馆教学理念,工作形式中也融入了课堂教学的模式,超过90%的校外博物场馆尝试开展了各种教学项目。

区别于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模式具有其独特性:(1)博物馆教育面向的人群并不固定,可以是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有别于学校教育针对特定年龄层的人群;(2)博物馆教育内容比较繁杂、丰富,但具有更强的指向性,更加依赖受教育一方的个人素养,而学校教育教授的更多是普遍性、基础性的知识;(3)教育方式的区别,博物馆教育更加倾向于引导、启发,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传统的传授方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展,促使其教育职责也进一步提高,需要利用丰富的公众资源,独特的探究方式,进一步凸显出其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对学习者在智商、情商、探究性学习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优势,促使馆校结合这一新的模式应运而生。

2 国内外对馆校结合模式的探索

2.1 欧美国家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全球化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将经济社会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伴随经济与社会高度发展而来的,是社会制度、教育模式、发展方式等所谓的“上层建筑”的巨大转变。通过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人们意识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发展目标。尤其在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重新划分,各国都希望能够快速从战争的阴霾中恢复。因此,在种种因素影响下,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英国于1895年颁布了新的《学校教育法》,第一次将学生参观博物馆写进法律,这对馆校结合工作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英国将这种馆校结合的模式进行了综合性评述。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也都出现了馆校结合萌芽状态的合作模式,博物馆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在集中参观学习、提供资源外借服务等方面有新的创举。

美国馆校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这种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萌芽状态同样也在很多博物馆始建之初得到体现,很多博物馆早期都对学校提供资源外借服务。在上世纪初期,很多学者都曾阐明博物馆目的和方法的理想,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杜威,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开始促使学生和教育者进入博物馆,这种路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博物馆和公立学校的合作关系。

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人们在强调学校课程的最终目的和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博物馆和学校合作的潜在价值。教师们开始真正将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当作自己的同行。“博物馆馆员见证了一线教师对于从资源文化中进行学习的热情,并且他们确实开始行动起来了”。而21世纪,西方馆校合作关注的新焦点变为了“将教育定位为博物馆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发展和提高博物馆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水平”。

2.2 我国的实践

鉴于我国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政府在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我国的馆校结合模式需要行政力量提供大量的经验指导、政策支持。

2006年,中央文明辦、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的实施,将科技馆资源,特别是科学课程、科普资源的优势向中小学开放,为中小学学校科普教育服务,积极推动了馆校结合的进程,促进了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同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政府这一层面高位推动,肯定了校外场馆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等,校外场馆比传统学校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早期的合作模式中,主要采取了集体参观考察模式和藏品、展项及课程进校园模式,这两种模式自20世纪起作为馆校结合最主要的形式,影响非常长远。之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标准课程融合、博物馆学校等新型模式出现,加速了我国馆校合作的内涵、深度,并且形成了馆校结合模式的工作思路——探究式学习、知识获取、情商培养等。新疆科技馆就成功举办过多次“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送进校园,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近距离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的平台,也为进一步提高科技馆科普服务、促进馆校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3 我国在馆校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 馆校合作开发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

馆校结合模式需要校外场馆和学校二者共同融合才能够顺利实现,由于此项工作多由政府层面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学校及校外场馆层面缺乏专业的队伍和合作的经验。尤其是传统学校教育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了封闭式运行,很难接受新事务、新模式、新理念,在许多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学校的理念往往是做好基础教育就足够了。同样,校外场馆的师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对已有的藏品、展项等科普资源的开发度较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去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

此外,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中,校外教育资源开发有大量科研人员的介入,他们在专业的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往往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所开发出的科普教育资源质量非常高,从而吸引了大量参观、学习的人群。

3.2 政策推动下工作目标和动力的缺失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馆校结合模式的推动,大多属于政策指引和带动,学校和校外场馆在此项工作中缺乏原始动力,工作热情、积极性欠缺,导致了馆校结合模式常常流于形式,学生在参观中走马观花,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对学校来说,在现行教育政策下,基础学校教育和应试工作仍然是评价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前提背景下,容易出现做做样子、走走过场等应付差事的现象。校外场馆在这种不被认可的状态下,很难开展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校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产物,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促使馆校结合模式诞生。西方国家馆校合作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更成熟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西方教育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我国馆校结合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学校团体集中参观学习、场馆特定课程、藏品展项进校园等方式,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现行教育背景下仍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政策推动下教育动力的缺失也亟待解决。但是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文化大融合和全球化发展的驱使下,在对优秀文化和优秀教育方式的借鉴下,在对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下,未来,我国将会打破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壁垒,博物馆等众多科普型教育场馆会更深入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真正促进学校和校外教育的融合,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科技创新,使中国真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宋娴.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黄丹萍.素质教育理念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宜小诗.博物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模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7.

[4]宋娴,孙阳.西方馆校合作:演进、现状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104-105.

[5]黄芳,李明生.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38-39.

作者简介:付蕾(1984—),女,从事科技辅导工作,E-mail: 27902630@qq.com。

From in-class to off-campu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mode between museums and schools// FU Lei

Author's Address Xin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mail: 27902630@qq.com

Abstract The origi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sh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Foreign countries have a deep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They have developed a model suitable for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ed their national strength.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China's economic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useums is carried out lat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combined with the explor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t present, hoping to be able to help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on this basis.

Keywords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schools, museums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博物馆
学校推介
上学校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