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如何巧妙运用律动游戏
2020-07-14崔明月
崔明月
摘要:律动游戏不仅可以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而且可以给予幼儿表现空间,提高幼儿创造力。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对律动游戏加以巧妙运用,使幼儿在律动游戏中尽情表达情绪,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切实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幼儿一日生活;律动游戏;运用策略
引言
律动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幼儿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但是,一直以来教师在律动游戏中经常顾此失彼,或是过于注重创造力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感受,从而使动作和音乐旋律、节奏无法有机融合;或是过于注重技能方法训练,而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而这对于幼儿律动游戏有效性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下文笔者主要就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巧妙运用律动游戏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材料选择贴近生活
通常而言,律动一般是对动作的模仿组合,如人的肢体动作、动物的行为动作、植物的摆动动作等等。要想使幼儿对这些动作进行模仿,就必须首先使幼儿对这些动作加以了解,只有幼儿对这些动作充分了解,才能使幼儿对律动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而这对于激发幼儿参与律动游戏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律动游戏积极性是极为有利的。例如,在开展律动游戏“勤劳的小蜜蜂”时,教师可以首先运用投影仪投影或实物布置的方式,为幼儿创设蜜蜂在花园采蜜的情境,然后引导幼儿积极融入到情境当中,化身为小蜜蜂,学习蜜蜂小碎步式的行进方式,体会蜜蜂采蜜的辛勤劳碌,感知蜜蜂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律动游戏是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的,不仅是幼儿学习音乐、学习舞蹈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是幼儿展现自我、表达情绪最为直接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律动音乐时,要尽量选择易于记忆、辨认,并且有鲜明形象的音乐类型。在对律动动作创编时,教师要在遵循音乐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适当添加幻想和童趣的动作,从而使幼儿在音乐的感染、熏陶下,逐渐对音乐加深理解、感知,并且迸发出一种想要表现的欲望,渴望根据音乐旋律、结构,运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例如,开展“勤劳的小蜜蜂”游戏时,正值百花绽放、蜂蝶飞舞的夏季,蜜蜂在花间采蜜、飞舞的情境总能吸引幼儿注意,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对蜜蜂采蜜加深了解。
二、教师情绪积极投入
幼儿具有较强的情绪感知力,会随教师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律动游戏中,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真情、热情及激情,在实际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夸张外放的肢体动作如丰富的面部表情、赞许肯定的眼神等,展现传达自己的情绪,从而使幼儿受到教师的感染,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例如,在开展“欢迎的鼓”游戏时,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对游戏的规则进行讲解,即一名幼儿作蜷缩成鼓状,另一个幼儿扬起手臂作敲鼓状,待音乐节奏转变时,两名幼儿的角色进行对调;然后教师可以运用夸张的动作,分别对鼓状动作及击鼓动作进行模仿,在模仿过程中情绪一定要表现多到位。最后在幼儿开展律动游戏时,教师不吝于表扬、肯定,即使对于动作表现不到位的幼儿,教师也要从情绪、表现力等其他方面着手,对幼儿进行真诚鼓励,并适时指出幼儿的问题不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参与律动游戏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幼儿参与律动游戏的信心,使幼儿对鼓及击鼓的动作特征加深了解。
三、贯穿一日生活当中
为了使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更好被利用,教师可以将律动游戏有机的穿插其中,如在幼儿集中喝水、集中如厕期间,如若所有幼儿一同前往,必然会造成拥挤混乱;如若分组进行,有必然会使等待区的幼儿无所事事,感到烦闷。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组织等待区的幼儿进行一些简单、不需要道具的律动游戏,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健康歌》,使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扭动肢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而且可以降低幼儿等待的烦躁感,提升幼儿的生活常识。再如,在就餐开始之前,教师会忙着为幼儿分发食物,而对幼儿疏于照顾,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极易感到无聊。这时,幼儿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可以集体参与的律动游戏,例如教师可以随机为幼儿播放一首音乐,使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运用筷子、叉子、碗、碟等不同的餐具互相敲打,共同完成一首餐具交响乐。通过这种律动游戏,不仅可以使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得以更好利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幼儿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乐趣的來源,幼儿一日生活少不了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依据幼儿好表现、好模仿、好参与的特点,巧妙的运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律动活动,使幼儿在蹦跳玩乐中,对音乐的韵律进行感知,这样不仅有利于陶冶幼儿情操,而且有利于提高幼儿音乐感知力,而这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伍海虹.简析团体律动游戏中的“傻瓜流程”[J].学周刊,2015(16):220.
[2]胡晨雪.小班律动游戏化让孩子爱上表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