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景教人,以境育人

2020-07-14王丽君

神州·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

王丽君

摘要:教室是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和教师情感沟通的家园,教室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教室环境是学校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实施智育、美育、德育工作的场地,通过营造一个科学的育人环境,既能创造班级文化氛围,又能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小学;教室环境;微布置;德育

一、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

在中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师资、关注课程改革、研究教材教法、学生课业负担等内容。教室环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却很容易被忽略。“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流传,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现在教学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室文化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下的一种“特殊教具”,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育和墙壁均具有育人的作用”。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对象,在教室里接收老师的有声教育的同时,也深受教室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环境布置,根据教学活动的相关内容,对客观的教室物理环境进行整理和安排,以期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审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生天性敏锐、接受能力强,价值观还没有充分形成,因此教室里的一台设备、一面墙、一块黑板、一个角落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教室环境布置的原则

1.关注教室布置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良好的教室环境应该是最先要考虑的安全性。第一:保障材料和过程的安全。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学校方面有的会在教室里做书柜或者储物柜,有的教师会利用班费给班级添置柜子,所有这些都应该建立在材料安全的基础上,千万别不能因为心急或者美观而任意添置。从学校管理和学生健康的角度考虑,要保证布置过程的安全性,在布置的过程中如果随意让学生自己动手,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要考虑物品使用后续的安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一些柜子的角、螺钉的松动问题都是需要教室实现考量的问题。第二:教室布置考虑学生的心理安全。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安全的距离需求,当外部提供的空间小于安全距离时,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现在大部分小学每个班级还是大班化教学,教学空间比起小班化明显比较紧张,但是在布置教室过程中还是要避免为了增加其他功能区而压缩学生的座位距离。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严格遵守第一排座位距离前黑板2米距离,最后一排座位距离前黑板8米的原则。有的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会给每个孩子在课桌上装放近视护栏,无不体现了对学生们满满的关爱。

良好的教室环境布置使用的材料应该是环保的。这里的环保不仅指材料的安全,也是材料应该避免依赖购买,一些用不完的材料安排学生专人专管,也可以让学生多利用废旧资源或者来自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廢旧物品,比如用家里的废弃的洗衣液瓶进行修剪和雕刻,用于种养绿植放在教室,丰富教室布置的材料和方式,美化了教师环境,学生通过废旧物品加工,通过动动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美感的同时会让学生更加珍惜教室的点点滴滴,树立责任感。

2.审视教室布局的合理性

教室的布局应该多样化,按学生的需求分为听讲区、阅读区、游戏区、卫生区、展示区等等。听讲区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一般的座位编排是插秧式的安排,其实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适时变换座位编排,比如表演课、辩论课就可以将教室中心空出来。阅读区也是学生非常愿意驻足的地方,教师们会在教师的一个角落后者后排摆上两个书架供学生阅读书籍,如果地方比较紧促,教师们不妨将阅读区进行“扩张”,充分利用一些小空间,比如教室窗台上就可以通过加装小书格,能增加教室图书的存储量。另外根据教师的需求,很多老师都会在班级的前面或后面放一张办公桌,以便随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动态,师生共处一个空间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在学生内心形成稳定的感觉。

3.注重教室布置的教育性

(1)通过教室布置,进行养成教育

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指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除了老师的反复的口头教育,还需要在教室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教室这一特定的空间,根据本班实际,让学生讨论并制定一系列文明规范包括卫生规范、课堂规范、课间规范、文明用语等,制定“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也可以发挥创意,让学生在自己课桌的一角“微布置”,在课桌一角贴上自己特点的文字或者设计卡通画,添加自己的座右铭。让规范更具体化,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学生时刻自我管理和监督,让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这些规范,教室里还应该有适当的格言出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教师在教室设置用于师生、生生沟通的“批评本”、“表样本”、“留言箱”、“班级卫生日记”、“愿望本”等等各种功能的互动区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效的监督和沟通,及时发现班级动态,推动班级工作。

(2)通过教室布置,增强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首先教师和学生们可以给班级定位并取名,如“蓝天中队”、“拼搏中队”等,在教室门口粘贴班级名称、口号和集体照,增加集体的凝聚力。

三、小结

教室是教育者实现教育理念和追求的第一场所,通过不同的形式和空间关系向学生传递着规则、纪律。让学生参与到教室环境布置,使他们从中得到“真、善、美”的体验,丰富人格,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合作。把教室布置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形成良好的教室环境,通过教室环境的美化--“以景教人”,通过教室环境的布置传递教育理念—“以境育人”。

参考文献:

[1]徐长敏.《教室布置中的德育渗透》.《中国德育》.2019年第18期

[2]张海霞.《浅谈班级环境的布置》.《学校教育》.2011年第四期

[3]黄新生.周梦莎.胡晓琳.《关于小学教室空间资源利用的分析于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19期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