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留言
2020-07-14梁勤学
愿“敢言”不再是“一种高贵的品格”
王海银(山西太原)
读了《敢言,是一种高贵的品格》(《杂文月刊》2020年3月下),我深深为张笑春医生敢说敢当的精神所感动。要不是她公开质疑用核酸检测确诊新冠肺炎的可靠性,建议用CT影像作为诊断主要依据,数以万记的新冠肺炎患者仍然会被当成疑似病例在家中隔离,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严格的隔离,我们与新冠病毒的战斗,恐怕不会取得今天的成果。
但同时,也感觉有点心酸。说真话本应是人最基本的品格,而如今竟然成了一种高贵的品格!这应该能够说明,目下在个别地方,还容不得真话,说真话还要冒一定的风险。虽然也有许多说真话者安然无恙,有些甚至受到了赏识和重用,但这都是因为有幸遇到了大度、开明的领导。
常有人说,对待不同的声音,包括错误的、偏激的声音应该予以包容。此话听起来似乎很正确很好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包容,实际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说真话,表达个人观点,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因此,最理想的舆论环境,是我说了真话,表达了某种观点,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对我恨之入骨,但却拿我毫无办法!我的意思是,從根本上讲,表达自由的保障,要靠法律,而不能靠他人的大度和开明。
也应防止杂文泛化
梁勤学(山西运城)
近一两年,因事连向《杂文月刊》“茶客留言”和“三人行”中试写点文字也都未能顾上了。
已是《杂文月刊》18年的老必订老必读老学生,也没少读杂文写作本身的作品。去年12月底外出,身带本月《杂文月刊》,读感甚多。然看文摘版《茶客留言》中郭明进老师的《传播正能量也是杂文的任务之一》,也还感到关于杂文的议题还在路上。10下期曾刊莫小米老师的《的士司机说:做夜班我尽量送她们回家》,写了关乎人的安全的小故事,余也感动,堪为正面入手传播正能量的好文章。鉴此郭老师提出:“杂文应把动人的故事传播,而且要把它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时代变化了,杂文的写法和功能也应变化。”余未敢尽同,试与郭老师商榷。
“茶客留言”是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园地,编辑老师一般不表意见。本期50余篇文章,如《“知识就是力量”,无需靠财富证明》《奢靡现象为何诏令难禁》《警惕“伪民俗”》《诗还是城市的心跳吗?》等等,绝大多数只看题目就可想而知。余对《政府通告错20处,反思不能止于个案》也有同感。当年12月余在某地某村两委门口前,见了一条并无前言后语联系的红布标语:“天上掉馅饼,地上有陷井。”虽非出自政府,也属业务单位,负面作用恕不能用文字表达了。《不能有一片树叶,管理洁癖要不得》《烟火气:城市的活力与生机》,说的问题不少地方存在。葡萄牙、西班牙余都去过,这么发达和注重生态的国家,也没搞成“地面上看不见一片树叶”。马德里地铁已经比较落后,并没有实行高度现代化的改造;太阳门街上依然有着接着地气的“烟火气”的“乌烟瘴气”。《由朱大典而想到的》《清代官员郭璓的“蜕变”》,从人性到心理学上诠释了某些官员由恶变善的说怪不怪。《坚实的桃核》是对“朴实”大妈骗人引出的思考。李国文老师的《肉食者鄙》,写史也绝非“发思古之幽情”。也写司马迁正能量,实际是对唯古人唯名人阿附作风的尖锐批判。如此等等,进一步研读《名家新作》游宇明老师三篇力作,余自信自己所持的观点不错,如游老师所说:“杂文的职能是批判(也含批评)。”郭老师的提议很好,但所说的写法主要应是报告文学,表扬稿,先进材料等文的事了。
近年来也鉴于杂文难做,有人提出了实行杂文转型或多样化,但是有的也是随意把什么文章都当成杂文了。我是这样认为,不管杂文怎样改革怎样变化,杂文总归是杂文,应有杂文气杂文味杂文职。杂文主要应是通过批判批评假丑恶来维护发展正能量,不能搞成杂文泛化……
谁消磨了
读书人的骨气?
吴兰友(山东聊城)
《杂文月刊》2020年3月下转载了《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读后感慨良多。读书人丢了书卷气本够让人失望的,但其实那还是小事,因为丢了书卷气仅是丢了读书人应有的气质,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读书人丢了骨气,这可是读书人的根本。
暂不说我们能看到身边有几个有铮铮铁骨的读书人,即便为了正义为了维护社会底线勇于抗争的人也少见了,倒是一些人与不良社会行为沆瀣一气,做的很多事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最典型的是一些所谓读书人为了职称论文,粗制滥造花钱发表还是小事,有的人不惜抄袭他人成果、数据弄虚作假等,这哪里还有读书人的样子?最近西南一大学的某教授,著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一方面发表国家对嫖宿幼女罪处罚过轻的文章,一方面涉嫌强奸幼女,且可能存在知法犯法嫌疑,这样的读书人更是读书人的耻辱。
读书人应是什么样子?至少应有为了社会正义不惜牺牲自我的正气,至少有不为五斗米折腰敢于抵制不良风气的勇气。但谁消磨了读书人的骨气?再以读书人很看重的职称看,很多人每年要发表若干论文,也就是成果,归其根源与一年一度的考核有关。然而,就思想创新、科学发明等领域,其成果能以年来评判吗?不要说彪炳千古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一生多仅以一两本书、几项发明立身,即便近百年来每年都评出若干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也多靠一两项独创的理论获奖。
终其一生,沉下心来,安心读书,静心思考,努力钻研,不为今年要出什么成果,或明年要发表什么论文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