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我亲爱的丈夫》与《致橡树》比较赏析

2020-07-14李莉莎

神州·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致橡树舒婷布拉德

1.介绍

爱情一直是古今中外诗人关注的主题。这篇文章对比分析美国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的《致我亲爱的丈夫》,以及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分析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与舒婷两位女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背景下对爱情的不同观点和表现手法。

2.社会历史背景

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是美国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殖民时代,女性的身份被定义为“家庭的天使”,同时她也是一个清教徒。对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来说,最值得称道的是,作为一个将清教徒和妻子这两个不利身份结合起来,同时又受到父权和宗教的双重压迫的女性,她的内心意识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屈服,她仍然保持着对写作的兴趣和内心的独立。所以,虽然生活在旧时代,她对个性表达和爱情有着先进而理性的观念。

舒婷是当代女诗人的代表,她的诗歌《致橡树》是文革后最早的情诗。舒婷生活在一个妇女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且接受过大众教育的社会中,舒婷在诗中表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独立的爱情观,推崇爱情中尊重与平等的爱情关系。

3.比较赏析

3.1主題分析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爱情,然而其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给诗歌赋予标题“致我亲爱的丈夫”,读者立刻心领神会:这是一首写给她丈夫的情诗。此外,作者在标题中运用了“亲爱的”(dear)和“热爱的”(loving)这样的形容词表明诗人对她的好丈夫的强烈爱情。此外,作为清教徒,她甚至不认为上帝是一个愤怒的上帝,相反,她相信上帝的怜悯。因此,她在她的诗中写道:“我祈祷,上天赐予你无尽的奖赏,那么,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让我们在爱中保存吧……”舒婷给诗歌标题“致橡树”,采用了“橡树”这个意象,没有明确的情感表达和流露。从这两首诗的标题可以很容易看出,前者的风格开门见山,大胆热烈,而后者更委婉,用自然事物的诗意形象来表达的情感和愿望。

3.2结构和语言分析

两首诗都以假设的条件句开始。在《致我亲爱的丈夫》中,诗人在每一个假设之后都给出了直接而自信的答案。“若两人默契如一,那就是我和你;若丈夫被妻子钟爱,那就是你;如果有妻子被丈夫幸福环绕,有没有女人能更我相比”。在《致橡树》中,这首诗在每个“我如果爱你”的假设之后都向呈现了反面的答案。“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的爱是大胆的热烈的,她用“我珍视你的爱胜过整个金矿或东方所有的财富”这样的诗句告诉她的丈夫,甚至昭告整个世界,他们是多么相爱,她在爱情中是多么幸福和自信。舒婷的爱是委婉的私密的,在她的爱情里:“我们的根在下面融化,我们的叶在云里融合,当起风的时候,我们互相问候,但没有人能理解我们独特的语言”。

3.3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在《致我亲爱的丈夫》中,诗人以排比的方式直白地表达了她的爱,排比的运用不仅使诗歌结构严密,而且读起来流畅有力。然后,她使用了诸如“整个金矿”、“东方拥有的所有财富”和“河流无法熄灭”等夸张的意象来展现她对丈夫的爱。最后两行对于生死进行鲜明的对比。“在人间,相爱的我们长盛不衰,当远离尘世,我们会步入永生。”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和她的丈夫真爱彼此,生死相依。

在《致橡树》中,诗人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首先,在《致橡树》的标题中,橡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或人,而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爱人,诗人向其阐述了自己的爱情观。本诗以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的象征意象开始。“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诗人其实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来表现她对爱情的态度和思想。例如,“凌霄花”这个意象,凌霄花是一种藤本植物,靠爬树为生。因此,诗人用这样的比喻来暗示这样一种行为,即女人通过她们的情人或丈夫的地位来夸耀自己。在第二句中,诗人使用了“痴情的鸟”这个意象,通过“痴情的”这个形容词,作者否定了女人在爱情中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或想法,尽其所能地取悦或奉承她们的丈夫的这种行为。此外,这些意象也含有讽刺的语气,讽刺种种不道德的爱情。在这首诗中,橡树和木棉是两个中心象征,橡树代表一个精力充沛和健壮的男人,木棉代表一个独立和优雅的女人。在这首诗中,“木棉”表达了她对“橡树”的热情、真挚和忠诚的爱。然而,诗人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在表达一种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是为某个人而作,而是舒婷在向社会展现一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女性在爱情和社会中享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和地位。

4.结论

两首诗创作背景不同,立意与描写爱的角度不同,但是都绘制了纯真、热烈的、理想的爱情,都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男性统治世界、女性主义远未到来的时代,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是一个思想自由、真正独立的人物,她的诗歌她从社会的枷锁中解放了自己,这使她的诗歌名扬天下,并被载入史册。舒婷也并没有遵循传统的押韵写作方法,采用了朦胧诗体,诗歌篇幅较长,结构较好,有大量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恰当的象征和排比修辞手法,她的诗歌构思新颖,富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她的诗句之间体现出来的不是个人单纯的爱,而是具有高尚情感的伟大的爱。她在诗中通过对橡树和木棉的象征,表现出新时代女性独立的爱情观,推崇爱情中尊重与平等的爱情关系,是具有高尚内涵的爱情,这也使她的诗歌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雷善林,2006,独立姿态后的情绪缠绕-《致橡树》解读U],《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5卷第5期。

[2]刘双责,2001,女性自尊的觉醒一舒婷的《致橡树》解读[J],《北方论丛》,第6期。

[3]苏忱,2007,中西方女性文学身份构建的比较研究[J],《江淮论坛》,第1期。

[4]谢文利,1989,《诗歌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熊文娟,2010,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11,《文学教育》,第4期。

[6]张麒麟,2009,《致橡树》女性意识的觉醒[U,《文学教育》,第5期。

作者简介:李莉莎,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致橡树舒婷布拉德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舒婷《致橡树》的解构
油和醋一瓶装
妙招改变“低头族”
致橡树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一路顺风
诗,我喜欢舒婷
诗人舒婷的育子经
身为母亲的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