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川剧人才当唱好双城记“大戏”
2020-07-14杨帆
杨帆
【名家简介】
魏明伦,四川内江人,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四川省作协副主席。
重庆四川山水相连,巴蜀文化同根同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近期,川渝两地文联就进一步深化川渝两地文艺界交流合作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唱好“双城记”。川渝两地艺术家携手,是推进川渝文化合作的重要力量,是川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
在巴蜀鬼才、当代著名戏剧家魏明伦看来,成都和重庆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重庆和成都统称巴蜀,如果说四川是母亲,那么成都重庆就她的两个‘宁馨儿。”“宁馨儿”出自《晋书·王衍传》,通常赞美谁家的孩子出类拔萃。魏明伦认为,用这个词来形容成渝两城和四川的关系非常贴切。他说:“两座城市血脉相连,互相依存,文化特性两相比较的话,也是各有千秋。”
历史渊源
魏明伦虽然定居成都,但他和重庆有很深的渊源:他曾应邀为重庆写过《山城轻轨赋》《华夏陵园赋》《长江三峽夔门大桥赋》;也曾为重庆艺术家江碧波创作的巨型彩色浮雕壁画《岩之魂》题词撰联,刻于岩上,与壁画同辉;重庆市川剧院排演过魏明伦的四部名剧《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和《中国公主杜兰朵》。上个世纪80年代,重庆版《易胆大》《巴山秀才》在山城火爆,连演百余场。
在魏明伦眼中,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风格颇为不同。他說:“两座城市血脉相连,互相依存,轮流坐庄,各有千秋。成渝两个城市的称谓很有趣。成都这个‘成字,是完成、完结的意思。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两千多年,改朝换代,但成都这个名字从古到今没有改,没有换!虽然有过别名代号锦官城、蓉城,而正名成都一以贯之。”
魏明伦认为,这在中国大城市史中非常少见。比如,南京以前正名金陵,西安以前正名长安,杭州以前正名临安,沈阳以前正名奉天,北京以前正名大都……可四川首府的正名两千年不改不换,一直是成都!“再看重庆,秦汉时正名巴郡,隋唐时正名渝州。山城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古时通称渝水。”魏明伦称,说文解字,“渝”的含意,是水从纯净变为混浊,略有歧义。成语为证:生死不渝,忠贞不渝。
由于“渝”字含有歧义,这座川东名城后来才改为重庆。魏明伦介绍,北宋徽宗这位文艺皇帝,咬文嚼字。觉得渝字不吉,有改变和违背之意,于是改渝州为恭州。到南宋光宗,先在恭州封恭王,后登帝位。他将恭州升为重庆府,自诩“喜庆双重”。重庆由此获得大吉大利之名,沿用至今。
文化血脉
成都和重庆都曾有过“高光时刻”,为什么近现代四川省的中心一直在两座城市之间“游移”?对此,魏明伦的答案是:成都平原,重庆山城,巴蜀双绝。但“天府之国”,主要是指成都。从历史上看,成都是四川省会,重庆隶属四川省。所以成都坐庄的时间更长。他说,到了近现代,重庆的工商业异军突起,水陆码头,金融都会,工业城市。尤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升为陪都。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转移到重庆。重大事件,如重庆谈判,风云聚会于陪都。
1950年以后,中共中央西南局设在重庆,管辖四川、云南、贵州、西康、重庆四省一市。重庆不仅是全川中心,也是西南中心。社会各界精英大量集中重庆。魏明伦说:“包括我们川剧人才,也汇聚在西南川剧院。当时重庆的川剧名角比成都更多。1954年,西南局撤销,四川的中心随之转移到成都。1960年恢复西南局,但西南局设在成都了。重庆隶属四川省,不及省会成都近水楼台先得月。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升格为直辖市。行政区划调整了,但重庆成都的巴蜀文化血脉没有脱钩,也不可能脱钩。”
共生共荣
魏明伦充满感慨地说:“成都和重庆的文脉,同属巴蜀文化源流。与江浙文化,齐鲁文化,闽粤文化……风格的差异很明显,而巴蜀成渝之间,共性甚多。川话、川剧、川菜……都带川味。首先是四川共性,尔后才是成渝之间的个性。”他还拿川来举例,比如全国各大菜系中的川菜,成渝均属于川菜系统,派生三个分支: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重庆川东是下河帮菜,成都川西是上河帮菜,川南一带是小河帮菜。彼此个性鲜明,风味各异,但都是川菜。”
魏明伦称,更能说明成渝共性的是川剧——因为没有什么“渝剧”和“蓉剧”之分。唐代早有“蜀剧冠天下”之说。清朝中叶称为“川戏 ”。清末,川剧形态和名称固定。“川剧与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是用四川话唱戏,用川话把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融为五腔共和。民国初年,成都三庆会崛起,重庆三泰班应和。那是川剧黄金时代。成都悦来大戏院、春熙路三益公,重庆又新大戏院、德胜大舞台,名角汇萃,好戏连台。统称川剧,分支:成都上坝路子,重庆下川东路子,川北渠宝河流派,川南资阳河流派。各路名角,穿梭往来。川剧伶人如果不到成渝两地登台亮相,难成大器。”
魏明伦还谈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川剧推陈出新,成渝两地轮流坐庄,共创川剧鼎盛春秋。“那时,川剧剧目、川剧表演、川剧声腔、川剧锣鼓,并不强调成都味、重庆味,强调的是川剧川味。改革开放四十年,初期中期,振兴川剧活动多在省会成都举办。因此,优秀剧目、优秀人才在省会展示更多。”
新世纪到来,重庆川剧飞跃。魏明伦对此感慨连连,他说:“以沈铁梅领衔,以《金子》为标志的重庆川剧院创造出奇迹。她代表川剧,荣获梅花大奖,是西部半壁河山唯一的戏剧梅花大奖得主。《金子》几乎囊括当代中国戏曲的高端奖项,演出场次也刷新纪录。这说明重庆的文化成果,确和‘川字脱不了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