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唱好数字经济“双城记”

2020-07-14尹训飞杨帅

先锋 2020年6期
关键词:先手棋成都重庆

尹训飞 杨帅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数字经济正成为引领全球新经济蓬勃兴起的“爆发点”。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我们不难发现,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范式,不仅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构筑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展望发达国家及国内主要经济带和城市圈,无疑都在抢占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跑道,试图通过数字经济为城市发展提速赋能。

2019年10月,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重庆、四川同时被确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3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提出要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这些无疑都为成都和重庆发展数字经济带来战略机遇,吹响了共建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冲锋号,为重新配置资源要素提供了战略契机。从发展数字经济的潜力来看,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经济腹地和战略后方,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发展数字经济空间和潜力巨大。从发展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来看,成渝两地产业相近,两地电子计算机产品产量占全球1/3,汽车整车产量占全国18%,同时也都在抢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吸附力强,产业应用场景广泛,具备打造有区域带动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潜力。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来看,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显示,在数字中国总指数城市100强中成都和重庆分别排名第五、六名,仅次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西部地区遥遥领先,充分印证了成都和重庆在数字化方面的实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共建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不是一个城市的独奏,而应该是成渝经济圈的大合唱。成都、重庆要秉持共商、共享原则,充分发挥好各自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试验区建设,彼此成就,实现数字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

成都,“一业带百业”,数字经济前景可期

(一)用精准的产业政策体系进行超前布局。从政策供给来看,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17年11月,印发《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提出要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等六大新经济产业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2018年3月,印发《成都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實施方案》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技术硬件、数字技术应用4大领域,加快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兴软件服务和电子核心产品制造3个方面13个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互动发展。从组织保障来看,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着力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两年来,成都“从零起步”,初步形成了新经济城市形态定义和应用场景设计,建立了以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机会清单、新经济统计体系等为标志的政策体系和产业生态,共识正在凝聚、人才正在集聚、动能正在形成、生态正在变革,发展环境和氛围正在加速构筑城市“软实力”,在新一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表现亮眼,发展数字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动能。

(二)借势产业功能区打造数字经济带。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依托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发展新经济,不断明晰定位和功能,坚定不移完善配套设施,增加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供给,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成果,这为成都借势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很好的组织保障基础和要素供给。目前,成都产业功能区已经集聚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超过1200家,新动能培育明显。

借助产业功能区的成功,成都市围绕产业功能区来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带,大力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在数字经济的发展空间布局上,在成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源双核四带”生产力布局中,依托新经济活力区、成都芯谷、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打造数字经济带。数字经济带承担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高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创新水平、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功能。在数字经济带中,各相关产业功能区加快布局新基建,积极推动功能区重点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研发新产品,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载体的新场景和新模式,争取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做出创新示范。如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5G产业聚集,推动共建5G无人驾驶研究院,打造5G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场景,并探索建立5G装备产业园。

(三)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和应用场景可期。成都发展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良好,着力依托特色产业撬动应用大场景。在供给侧,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正在形成“芯—屏—端—软—智—网”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云计算等领域形成较强优势,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另外,成都市软件服务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是中西部地区软件服务业发展领军标杆城市,这都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需求侧,成都市数字经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成都发展数字经济的新需求。与此同时,成都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如引进中电熊猫、京东方、华为、腾讯、中国网安等知名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引领数字经济发展。

重庆,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重要抓手

(一)以大数据智能化战略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目前,重庆正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利用已有数字信息化和制造业基础,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2017年,重庆市提出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2018年,出台《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大数据智能化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二)依托“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速产业数字化。近年来,重庆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8年末,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4360.5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6%,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重要增长点。同时,借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也在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借势不断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与数字经济日益蓬勃发展交相辉映。

在建设“智造重镇”进程中,依托3000多家大数据智能化企业,不断壮大“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实施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推动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和“上云上平台”等。在建设“智慧名城”进程中,重庆通过不断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同时,重庆不断加强数字经济应用推广,探索新的应用场景,聚集高端创新资源,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活力。

(三)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效应明显。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园区。2018年以来,重庆市全面推行“云长制”,在数字经济领域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在产业集聚方面,重庆依托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两江云计算产业园、重庆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如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硬件和软件服务等数字经济业态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的聚集,累计入驻数字经济企业4000余家,聚集研发人员约1.5万人。同时,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两江新区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礼嘉智慧公园、两江协同创新区三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吸引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两江,积极打造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积淀了很好的基础。

对策建议

成渝共建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要把数字经济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動对标对表,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和承载空间,引导我国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进而实现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在未来发展数字经济上争取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双城战略融合力度。强化组织领导,为试验区创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牢固树立“巴蜀一家亲”理念,切实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发挥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作用,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研究编制数字经济发展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研究推进成立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重大前沿问题研究,为重大工程和战略决策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二)打通数字经济产业链和创新链闭环。结合共建数字经济试验区,成渝要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重点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促进创新要素在成都和重庆间流动和共享,联合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示范产业集群和园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依托两江新区与成都天府新区等,重点在汽车、电子、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开展一批项目合作,率先打通两个新区数字经济领域产业链和创新链,以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激励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围绕数字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发展需求,以行业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在成都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关键共享技术联合攻关,构建多层次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三)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是实施“场景+龙头企业+生态”为主导的数字经济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集聚一批龙头企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焦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聚焦产业数字化,加快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值。三是引导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等,推动工业经济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

(四)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和治理进程。一是强化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成都、重庆两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内外网、政务云平台等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力争在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显著成效的数字应用场景示范标杆项目,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城区运行、公共服务等深化融合。三是提升政府数字化监管水平,通过大数据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氛围。

作者

尹训飞  工信部赛迪智库研究室副主任

杨    帅  工信部赛迪智库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先手棋成都重庆
苏州吴中区下好安全宣传“先手棋”
重庆客APP
泰州市以“四行”下好精准执法“先手棋”
泰州市下好节后安全“先手棋”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建设法治国家应走好抓党员干部这步“先手棋”
穿过成都去看你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