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乌纱与三声叹息
2020-07-14王俊良
王俊良
贞观之初,官员档案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官场贪腐,如春之原野:远观烟柳满都,近看草色却无。这种情况,令初登大位的唐太宗忧心忡忡。怎么办?为遏制腐败,唐太宗竟玩起了钓鱼执法。《旧唐书》载,唐太宗“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果“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撞在枪口上。
唐太宗欲开杀戒,民部尚书裴炬,却坚决反对,“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裴炬这一声断喝,吸引了满朝官员的目光。
一是佩服裴炬敢跟唐太宗叫板的底气;二是看唐太宗,如何给敢冒犯自己的人定罪。更为关键的,是裴炬还不依不饶,直指唐太宗执法手段“下作”,绝非导德齐礼之义。这一来,唐太宗高高举起的“杀人”刀,不但停在了空中,还不得不缓缓地放下。
事后,唐太宗召开会议,表彰民部尚书裴炬。唐太宗指出,裴炬虽年逾七旬,仍心在朝廷,不计个人荣辱,进一步强调,“裴炬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说到动情处,唐太宗仰天一声长叹,我大唐官场上下之官员,若皆如“裴炬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唐太宗的长叹,虽发自内心,却属一厢情愿。别说满朝文武官员,时时、事事、处处做不到跟裴炬一样,思想上“保持一致”,工作上“事争一流”。就算裴炬本人,在不同环境下,所思、所想、所做也不会一样。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就说裴炬,一生历经北周、隋、唐三个王朝,曾在北周静帝、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七个性格迥异、能力不同、眼界和格局不一,又都掌握着他生死的皇帝手下讨生活。换句话说,裴炬若说错一句话,办砸一件事,就有可能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但是,裴炬在职场却一路顺风。大象元年(579年),北周静帝任命杨坚为丞相。杨坚授裴炬为丞相府记室。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裴炬升任给事郎,主管内史省事务,代理内史舍人。《隋书》载,裴炬奉诏巡抚岭南,亲率大军先后在大庾岭、原长岭击破叛军,一直打到南海。为长治久安,裴炬以朝廷名义,恢复岭南二十州刺史、县令建制。
对裴炬创造性的工作,内敛而务实的隋文帝击节长叹,“韦洸将二万兵,不能早度岭,朕每患其兵少。裴炬以三千敝卒,径至南康。有臣若此,朕亦何忧”。如此高的评价,不仅涉及能力,更关乎格局。可以想见,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裴炬,在隋文帝心中的位置,绝非一般臣子可比。
能让唐太宗、隋文帝这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如此击节与嗟叹,这样的人物绝对凤毛麟角。那么,及至为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工作,裴炬还能靠干工作取胜,凭政绩让其为之一叹吗?
答案是肯定的。《隋书》载,炀帝即位,时西域诸藩,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帝令炬掌其事。“炬知帝方勤远略,诸商胡至者,帝大悦”,于是,隋炀帝的意图,成了裴炬的工作目标,“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及帝西巡,裴炬組织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君主,皆谒于道;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绵延数十里。
到朝廷“征四方奇技异艺,陈于端门街,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数万”,裴炬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所到之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场面之壮观,气势之恢宏均前无古人。
隋炀帝观后,不由一声长叹,“裴炬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炬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唐太宗、隋文帝、隋炀帝对裴炬之叹,绝非世俗所议,裴炬岂止在乎“一顶乌纱”,亦非司马光“佞于隋而忠于唐”之臆断。
试想,对“职业经理人”裴炬而言,能做的,就是让“公司”利益最大化。头上那“一顶乌纱”去留,在董事长对裴炬事工“一叹”。守多大碗,吃多大的饭。有为才有位,自古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