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家族性药物反应
2020-07-14徐正法
徐正法
众所周知,滥用药物会造成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可有些人并非用药不当,更无滥用药物,却也出现药物反应和中毒,而且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一家数代人中,显然与遗传因素有关。
幾个家族性
药物反应典型病例
一位患者因患有颈部皮炎,医生用0.2克的链霉素(不到半支)给他做了皮下封闭治疗,不料他立即出现头晕、耳鸣、恶心,全身出冷汗,很快听力下降,出现耳聋。一年后,因顽固性耳鸣、耳聋去五官科检查,证实这是因为链霉素耳中毒所造成的。经过调查,医生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患者一家三代中竟有十七人因注射链霉素而先后造成严重耳聋,其中链霉素用量最多的也不过10克(20支)。很显然,这是一种家族性链霉素耳中毒,这个家族的人对链霉素的毒性特别敏感。对别人是治病良药的链霉素,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毒药”。从此以后,他们引以为戒,相互提醒,世代禁用链霉素。果然,以后的十几年中再也没发生这种耳聋。
某医院急诊室曾遇到一家父子三人,分别因急腹痛多次前来就诊。起初因搞不清病因,其中一人还被误诊为阑尾炎而动了手术。后来才发现,他们的发病大多与服用巴比妥类和磺胺类药物有关。经过化验检查得知,原来他们都患有一种遗传性的卟啉病,由于卟啉代谢不正常,服用这些药物就会诱发腹痛症状。
某医院手术室还碰到过这么一件怪事:有一位病人在应用常规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如乙醚、氟烷和琥珀胆碱等)做术前麻醉时,体温突然上升,达到44℃的超高热体温,同时出现全身肌肉僵直、呼吸困难和心跳极快等一系列险情,经紧急抢救,才幸免于死。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恶性体温过高”,也是一种遗传性的对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的异常反应。
在我国南方,有些人患有一种被称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病,患者在进食蚕豆,服用某一些药物如伯氨喹、奎宁、阿司匹林和磺胺药等药物,甚至在接触蚕豆花粉、樟脑丸后就会发生溶血、贫血和黄疸等症状,重者还须输血抢救。此病亦有遗传性,往往一家数人都患有此病。
预防:
用药前应进行相应的检查
目前,这些家族性药物反应和中毒现象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医疗人员纷纷寻找一些方法来进行预先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患者发生类似的药物反应而危及安全。例如,若已经发现“恶性体温过高”的患者的血中磷酸肌酸激酶是增高的,患者家族中的其他人,只要在手术前做一下相关的化验检查,就可避免发生类似的危险。对有卟啉病的人,除本人应被告戒禁用巴比妥类和磺胺类药物外,家族中的其他人也应进行血、尿化验,以查明是否也患有此病。同样,家中发现有G-6-PD缺乏症患者,其他人也应验血检查,如果也缺乏G-6-PD,则应避免服用那些造成发病的食物和药物。
家族性药物反应过去被认为是很少见的,随着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遗传学的发展,这类情况已更多地被发现。所以当一家几代人或一家数人对某种(或几种)药物都发生异常反应时,就应当考虑这种情况,及时去做检查,以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