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纳自己会不会使人 “不求上进”?

2020-07-14陈紫嫣

求学·理科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正念甜食评判

陈紫嫣

前阵子,朋友和我聊起最近的困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心理学上总说人需要‘自我接纳,可我觉得,每个人身上就是有很多的缺点。难道说要无视这些缺点吗?这不是在给自己的懒惰和不思进取找借口吗?”但其实,这是对自我接纳的一种常见误解。

自我接纳,其实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自己所有的特点,无论那些特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指的是,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而不至于厌恶自己,觉得自己“够好”。而我们常说的“爱自己”,则必须建立在自我接纳的前提之上——一个人倘若连接纳自己都做不到,和自己的关系充满了批判和否定,“爱”就根本无从建立。它不是对缺点的无视,也不是逃避努力的借口。

一个自我接纳的人,会发自内心地:

(1)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外在:尽管不是对自己身体的每个方面都完全满意,但依然喜爱自己的身体和外在。

(2)在负面评判面前保护自己: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能够客观地吸收,但并不因此陷入情绪的低谷;一方面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方面不会因此苛责自己。

(3)感受到并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承认、欣赏、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能力怀有积极的想法和感受。

关于自我接纳,人们还有哪些误解?人有可能真的无条件地、全然地接纳自己吗?

对自我接纳,人们都有哪些误解?

误解1:自我接纳意味着不思进取,自我放纵,不再为目标努力。

事实1:自我接纳是对自己的优点、缺点不加评判地承认,接受自己当前的样子。

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能够很平和地看清楚自己。对自己有着准确的认知,然后在这个认知之上建立现实的、可以企及的目标——而不是说就此“躺平”,不再努力。一个人若是不思进取,可能恰恰是因为他没有接纳自己的缺点,而活在对现实的否认中——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思进取。

误解2:自我接纳就是无视自己的缺点。

事实2:自我接纳其实是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一切特质,包括“缺点”和“不足”。

接受自己有缺点和不足,不因此否定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不因此活在自我惩罚中。如果一个人承认自己的缺点,但难以接受自己有缺点,就会活在无止境的自我斗争中,这种对自己持续的苛责会消耗情绪资源,阻碍人的成长。

误解3:自我接纳的人,不会再感到烦恼和不快乐。

事实3:客观来讲,人生总有起伏。

自我接纳不是没烦恼,而是让你能够接受自己有时的确会产生烦恼。感到烦恼和不快乐,不意味着你不好,也不是你哪里做错了。

误解4:自我接纳是盲目的自我膨胀,是一种自恋。

事实4:自我接纳会为一个人带来稳定的高自尊(secure high self-esteem),即他感到自己哪怕有缺点,也是有价值的、值得喜爱的。

这种价值感是实实在在的,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赞扬来不断佐证,也不因为他人的否定而瞬间动摇。 而一个自恋的人,虽然看起来欣赏自己,但他的高自尊是虚假、脆弱的(fragile high self-esteem)。他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却无法直面自身的缺点,害怕别人发现自己有不足;一旦感到他人在质疑自己的价值,他就会视其为威胁,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抵挡。

那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纳和自爱? 要想实现真正的自我接纳和自爱,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是以“正念”的心态(a mindset of mindfulness)去生活。

什么是“正念”的心态呢?著名心理学家埃伦·兰格认为,“正念”是一种灵活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们积极地投入当下,留意新事物,对环境保持敏感。 一个以正念的心态生活的人,有能力从多个角度观察身边客观的事物(objects)和所处的情境(situations);当情境发生变化时,他的观点、角度也能够随之发生转变。

举个例子,很多人认为吃甜食会长胖,所以拼命管住嘴,直到实在忍不住了,一下吃很多,过后又非常后悔,拼命责怪自己。但以“正念”的心态去吃甜食,你可能会观察到,在想吃甜食的时候,吃哪一口的体验是愉快而满足的,而哪一口是过于甜腻的,从而可以灵活地选择什么时候要吃,而什么时候要停下来。可以说,“正念”的状态从定义上就包含了自我接纳,因为“正念”所关注的重点是接纳和探索当下的体验,而不是陷入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

也就是说,通过提升我们的“正念”程度,我们可以学会不带批判地看清自己的方方面面,看清之后,我们还能够选择不因为其中某一个部分,否定作为整体的自己。

谢丽·卡森和埃伦·兰格改良了一系列曾在临床中使用的提高“正念”程度的技术。我从中精选了3个日常特别容易做的练习,来帮助大家逐渐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纳。

练习1:积极观察新的变化

尝试“正念”生活的第一步,是积极地留意环境中的新出现的人、事、物,或是已经存在的人、事、物新发生的变化;不要将这些视为理所当然。只是去观察,且不要做评判。 随着我们将这种积极的观察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会更容易发现,自我的哪些方面是我们还不那么了解,又或者是我们一直回避的。

练习2:把自我想象成一個“正在打磨的作品”

做不到自我接纳和自爱的时候,你可能会习惯否定自己。比如,“我不擅长数学,每次算数都错”“一胖毁所有,我就是没有吸引力”。但这种思维方式封锁了改变的可能,会为你带来伤害。 下次再想去否定自己时,你可以用“可能性词语”取代“固化词语”。比如将“我是”的句式,换成“我可能是”“我可以是”。比如:

“我可能是不擅长数学,可能过去每次算数都错”(但以后也可以算对)。

“我可能是胖,我可能是没那么有吸引力的”(但也可以变得更有吸引力)。

仅仅是语言上的微小变化,就会帮助我们减少一些自我否定,看到更多改变的可能。

练习3:书写“正念”日记

在每天结束时,写下这一天的重要事件。在回顾过去时,进行专注的、不评判的观察练习,并将这些观察和体验记录下来。 这样的日记书写,有助于让你正念地去体验接下来的生活,还可以让你更容易发现生活的连续性和方向,从而更能够接纳当下的自己。 随着你转向正念的心态去生活,你可能会发现,那些过去困住你的“好”与“差”的标准,慢慢变得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你的体验。你会发现,自我接纳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你在真实地、充分地活在你的生活中。

随后,你还可能会发现,在这样的心态中,自己变得更可爱了,你有了更多的能力去爱上一个作为整体的自己,不再苛责、厌恶和否定自己。

愿你们都能在自身中安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

猜你喜欢

正念甜食评判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大学生特质正念对自尊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正念,焦虑时代的一剂解药
当机立断
星与花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爱吃甜食的火柴
几种春节保健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