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控制图书编校质量

2020-07-14徐晓娟

出版参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编校稿件出版社

徐晓娟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图书依然要承担传播文化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这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造成图书编校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编校人员需要从图书源头开始控制图书质量,高度重视编校质量,并对其进行严格把关。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图书编校质量的控制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正深刻影响着出版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依然要承担传播文化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这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图书编校质量的现状

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编校质量合格。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了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查。经专家审核,认定涉及41家出版单位共65种出版物编校质量为不合格,其中社科类12种、文艺类16种、少兒类10种、教材教辅类10种、生活类17种。在这65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中,最高差错率为万分之6.34,最低差错率为万分之1.15,共有3种图书的差错率在万分之5以上,属于严重不合格。

在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质量管理2017”专项工作中,共查处不合格出版物57种,涉及44家出版单位,主要涉及辞书、社科、文艺、教辅、少儿和生活类图书。在这57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中,最高差错率为万分之8.08,8种图书的差错率在万分之5以上,属于严重不合格。

国家新闻出版署依据《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相关出版单位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并责令相关出版单位在30日内全部收回不合格图书。

由此可见,虽然2018年与2017年相比,严重不合格的图书数量减少了,涉及的出版单位减少了,但不合格图书数量依然居高不下,编校质量抽查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二、图书编校质量不高的原因

1.外部原因

有些门类的图书,其内容来源本身就与互联网密切相关,如科技类图书。在互联网背景下,作者在撰写科技类图书时会大量应用互联网技术,加上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作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源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第一,互联网背景下,作者交稿很难做到“齐、清、定”。他们往往通过邮箱、微信、QQ等方式提交电子稿。由于修改的便利性、传输的实时性,作者可以随时随地交稿,甚至在编辑人员审稿时修改,在校对人员校对时修改,在排版人员排版时修改。编校排改工作交织在一起,各方都容易顾此失彼,图书编校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二,部分作者自身知识水平或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写作过程中从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文件中复制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而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很多来源既缺乏科学性,也缺乏权威性,甚至还有一些错误信息。如果不加选择地引用或参考这些资料,稿件自然就会存在质量隐患。

原稿质量本身不高,如果没有编辑的精雕细琢,制作出来的图书就可能会成为粗制滥造的产品。

2.内部原因

互联网背景下,出版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出版社编辑都在互联网上挖掘优质的出版资源。而有些缺乏互联网思维的出版社得不到优质资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得不通过增加图书品种数量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出书数量明显增多,但出版社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编校人员却没有明显增加。为增加发行码洋,抢占市场份额,某些出版社不断地缩减出版流程,压缩出版周期,“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以审代编、以编代校。

(1)编辑加工重速度轻精度

在以发稿量作为编辑主要绩效来考核的情况下,编辑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稿件进行反复推敲斟酌,只能对一些书稿进行抽查,忽视了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整体把控。

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信息的频繁接收和处理,给编辑的工作造成了严重干扰。分散了编辑的注意力,让编辑无法静下心来审稿。出版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也是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的出版社的编辑并不负责编辑加工稿件,甚至根本没有编辑加工稿件的经验。他们只负责选题策划,作者交稿后就直接外包给社外编加人员。社外编辑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加上他们本身编辑加工水平参差不齐,根本无法保证良好的编辑质量。

有的出版社为了节省成本(快递费、纸张费等),不打印纸稿,直接给社外编辑发电子文件。社外编辑直接在电子文件上修改并返给责任编辑。这种工作习惯不仅给编校质量带来了隐患,还会给选题的保密性带来安全隐患。

(2)校对人员重任务轻错误

面对数量急剧增加的稿件、日益缩短的出版周期,校对人员不得不为了配合编辑的工作进度来调整自己的校对进度。在速度和质量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校对人员往往会牺牲质量。有些校对人员甚至认为,校对的职责就是在原稿的基础上校异同,对于隐藏在原稿中的编辑未发现的差错,自己并不需要承担责任。

此外,有些出版社自身的校对人员配比严重不足,出版社校对人员只能完成部分稿件的校对工作,其余稿件还是要发给外校公司进行校对;还有些出版社用黑马软件扫一遍就算完成校对,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埋下编校质量的隐患。

三、未来如何控制编校质量

互联网环境下会有更多原因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下降,因此,出版人员需要从图书源头开始控制出版物的质量,高度重视编校质量,并对其进行严格把关。

1.加强组稿策划,从源头控制图书质量

互联网背景下,策划编辑要懂得利用互联网挖掘优质的出版资源,选取知识水平及语言组织能力都较强的作者完成图书的撰写工作;认真审核作者提交的稿件,随时利用互联网工具与作者商榷。作者的配合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策划编辑要充分引导作者,发挥作者的作用,对书稿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策划编辑要在策划过程中就发现稿件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与作者沟通,使作者重视问题,进而对稿件进行再次把关。

另外,策划编辑应要求作者提交的稿件做到“齐、清、定”,并对作者提交的全书稿进行初审,甄选出符合选题策划要求的书稿。对于符合选题策划要求的书稿,则可将“齐、清、定”的稿件纳入出版流程。

2.规范出版流程,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

互联网背景下,整个社会的节奏明显加快,图书出版也不例外。出版节奏的加快,导致传统的“三审三校”流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然而,图书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而“三审三校”制是控制这条生命线的关键要素。三审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审稿制度,而是一种提高质量、消除差错的方法。出版企业应明确初审、复审、终审的岗位职责和质量要求,要求审查人员对图书质量进行层层把关,从而不断强化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此外,“三审三校”制中的校对也是编辑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对编辑工作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功能。任何稿件不可低于三个校次,重点稿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校次,而且任何两个校次不能由一个校对人员担任。

要充分认识“三审三校”制对于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性,把“三审三校”制切实落到实处,不能让制度流于形式,要给每个审校环节留下足够的时间,这样才能在每个环节上起到充分把关的作用,才能充分地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

3.加强内部管理,落实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制度

互联网背景下,为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加强内部管理十分重要。出版社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每个环节都由明确的责任人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成品书的质量。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是书稿质量考核的硬杠杠。有些出版社不严格落实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制度,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质量考核,责任人的奖惩制度得不到细化而使实际的奖赏处罚流于表面,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奖罚制度的作用。出版社应有针对性地完善奖惩规则,确保奖惩制度的效用落到实处。

要加强图书的编校质量管理,出版社上至管理层,下至相关责任人,都要有明确的意识做导向,需要有严格的制度做保证,共同追求高水平的编校质量。

4.重视自身学习,加强自身的质量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每个编辑和校对的面前都是一个知识的海洋、一个信息的海洋,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应不断加强学习,利用好新技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资源对图书内容质量进行把关,从而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

编校人员可以将网络上的正规资源作为工作中的参考资料,如涉及专业术语,可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术语在线”网站免费查询;各种行业规范、国标等也可上网查询;各种权威的手机APP学习软件(如“学习强国”)和查询软件(如《现代汉语词典》),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快捷;各种专业的公众号推送信息,适合我们随时随地学习;还有一些学习网站提供的学习视频,为编校人员自身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背景下,编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强化自身的质量意识,对提高编校质量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5.加强社内图书自检,对相关责任人奖罚分明

对于出版社来说,本社图书合格与否不能只依靠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抽查来判断,因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每年抽查的数量和次数都相当有限。更重要的是,等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抽查认定不合格则为时已晚,势必影响出版社的整体利益。因此,出版社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完善图书的自检制度,定期检查图书质量。对于检查出的优秀图书,应对责任人进行奖励;对于检查出的不合格图书,要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并在全社公告,以示警诫。

6.结合读者勘误,完善重印、改版

互联网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出版工作的勘误提供了便利。出版社可以利用网站、邮箱、微信群、QQ群、公众號等渠道收集读者反馈。对于一些简单的编校问题,责任人应养成随手登记的习惯;对于一些知识性和技术性问题,责任人应和作者共同对读者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审核,并对审核通过的修改意见进行登记,以便在图书重印、改版时进行修改,促进再版书的完美升级。为鼓励读者提供勘误信息,出版社可对提供勘误信息并审核通过的读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和广泛应用,整个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版工作也在互联网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社、作者和编校人员都要深刻认识和适应这些变化,以进一步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四、结语

国家新闻出版署反复强调出版社要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但问题依然严峻。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今天,出版社和相关图书责任人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吸取经验和教训,随时随地把图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对读者和作者负责,对出版社自身品牌负责。

我们相信,只要出版社加强管理,在健全制度和落实措施方面做好设计,为编辑制定合理的工作量。同时编辑人员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责任意识,就可以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琼.“有心”“无心”都不“误”——图书编校质量的现状和对策[J].编辑学刊,2015(4):13-16.

[2]张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的编校质量管理[J].今传媒,2016(5):127-128.

[3]李洪波.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J].传播与版权,2018(8):62-63.

[4]兀妞.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出版物编校质量的思考[J].商,2016(31):206-206.

[5]蒋劲柏,孔庆勇,孔庆合.回到阶段性原点 正确认识“三审制”——解读《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J].传播与版权,2018(8):49-50,53.

[6]潘昊.浅谈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改进对策[J]. 新闻研究导刊,2017(18):253-254,280.

[7]肖俊南.图书编辑应坚持三个“结合”[J].中国编辑,2013(6):69-71.

[8]施胜娟.图书编校质量现状及完善对策[J].采写编,2019(2):119-120.

[9]姜涛.加强教辅图书编校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传播,2014(19):24-24.

[10]李敏,何增明.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6(12):54-58.

[11]贾晓林,王彦祥.用流程管理解决图书编校质量的不确定性[J].出版科学,2016(5):42-46.

[12]周炳然.试论出版管理制度与图书编校质量[J].今传媒,2014(6):122-124.

[13]何增明.“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7(11):267-268.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0

猜你喜欢

编校稿件出版社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我等待……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校手册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