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人家送宝贝了
2020-07-14刘西鸿
刘西鸿
日本、新加坡、韩国的生育率都在下降,中国在短期内也不再有人口快速增长的优势,亚洲婴儿理应越来越珍贵。
前几年见到德国总理默克尔身边经常有个不到四十岁的亚洲帅哥跟随,他是德国联邦副总理菲利普·罗斯勒。罗斯勒三十八岁时已经担任德国自由民主党主席,做过州劳动交通部长、联邦卫生部长、联邦科技部长。履历表上罗斯勒是 1973 年出生的,实际上他可能没有准确的生日,他是越南孤儿,父母殁于越战战火,九个月大时被一对德国夫妻在西贡的天主教孤儿院领养,带回德国。四岁时养父母离异,他跟随当飞行教官的养父长大,进入汉诺威医学院,成为眼科医生后从军、从政。越南裔的罗斯勒有非常好的口才,他可以不看讲稿连续演说一个小时,在德国他的名气可以和当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相比,属于一匹政坛黑马。
像罗斯勒这样悲苦孤儿出身的政治家,目前法国有两位,聽起来也很神:如果要数五十个现任法国政府的重要官员,竟然有两个来自韩国的孤儿院,文化部长弗洛·贝莉兰和绿党参议员约翰·文森·巴拉瑟。贝莉兰六个月大时被领养,巴拉瑟在汉城的孤儿院生活到七岁时被一对法国天主教律师夫妇领养,九岁归化法籍,在法国读书、从政。
美国、加拿大和法国,是世界上收养儿童最多的三个国家。好像他们特别擅长收养儿童,是不是这些国家的人觉悟就比别的国家的人高?养大孩子要花一大笔钱,要花精神和时间,一个人好好的不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偏找个别人的孩子来培养,不是自找苦吃吗?中国人从老祖宗起就讲究一脉相承、传宗接代,抱养别人的孩子容易养出白眼狼,养不熟。
关于“养不熟”,我有个相反的故事。阿姆斯特丹的表哥来我家度年假,下飞机就掏出一张荷兰报纸给我看:一对法国女婴出生时被抱错,二十年后获医院赔偿,这医院原来就在你们康城。我小女儿在旁边,这时她说这事她太知道了,换错的是她的女伴玛侬。玛侬父母是白人,她出生时皮肤有点偏黑,父母当时没太在意,到九岁时孩子的混血特征越来越明显,玛侬的爸爸开始怀疑是妻子有外遇,要做基因检验。检验结果确认了玛侬不是自己的孩子,但也不是妻子的孩子,于是追究到医院,追究到孩子出生当天的记录。玛侬出生时患有轻微的黄疸,曾被放入有特殊光源的保温箱,当时产科有一男两女三个婴儿须接受这种治疗,而医院只有两个保温箱。护士就把俩小女婴放进同一个保温箱,不知为何就弄错了。玛侬的妈妈苏菲随即也发现自己孩子的头发比几天前浓密了许多,但最后还是把孩子带回了家。这宗官司打了十多年,今年刚结束,就以各种文字见于各国新闻,结局是两家获分了一百八十万欧元。还有一个结局报纸没有跟踪报道,我的小女儿说,玛侬和苏菲这对母女在得知基因检验结果的那个晚上,她们内心的最大恐惧是:她们将会被分开吗?这两个母亲都把找回女儿的亲生父母当成绝望的警告。当然,被搞错的两个女孩很快找到了各自的亲生父母并主动维持了两年的来往,但终究没能坚持下去,她们两个都不要离开“自己的家”去那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血缘家庭,哪怕两个家相隔只有三十公里。
朝鲜战争后,五十年中,韩国有二十万孤儿被外国领养,其中法国收养了一万一千多个孤儿。1980 年韩国富裕后,政府出于“体面”考虑,出于“对弃婴负疚”的心理,提供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帮助孤儿返国寻根追源,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孤儿长大后,既谈不上怨恨父母,又谈不上谅解父母,他们的父母把自己生的孩子送、卖、遗弃给别人,是只有不体面的家伙才干的事。日本、新加坡、韩国的生育率都在下降,中国在短期内也不再有人口快速增长的优势,亚洲婴儿理应越来越珍贵,我们就不要再搞什么孤儿、弃婴输出了,否则,他或她会在外国人的家庭里,成长为和我们没有亲缘关系的——别人的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