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母语”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探析
2020-07-14林凨琪申咏梅
林凨琪 申咏梅
【摘要】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非常具有文化研究意义的。它所带来的文化是一种艺术的基底渲染,可以化作一种无形的力量渲染在课堂里而不需要精心诠释。只需让学生们耳濡目染便可形成为一种学习的氛围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自醒。当今中小学的课堂需要这种氛围,也更需要这种历史文化来让课堂知识有所依托。把京剧作为一种音乐“母语”来烘托出一个场景、一种氛围,利用京剧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来设计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从而让学生们的音乐课堂有历史依据,有丰富的文化层次,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京剧 中小学课堂 教育环境氛围 文化自觉自醒
【基金项目】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cx22。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2-0101-03
在国内,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作情景预设[1]。课堂上会设立一种模拟环境、场景或者风格,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审美体验。例如,在语文课中讲述英雄的文章,教师会很自然的先设定当前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爱国情怀,带给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感染和震撼,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主动学习。但是在音乐课堂上,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的显现就显得十分薄弱,普遍是拿到课本之后就开始对照教师参考用书进行简单直入的学习,似乎是凭空构架起来的一个音乐知识。学生们简单了解作者、民族等基础内容后便开始学习演唱。而欣赏课更是直接播放一段中国或者外国的著名音乐,其音乐的教学内容也多半是利用参考用书进行授课,之后简单询问这段音乐代表着什么、包含了什么、大家是否能感受到什么?學生回答之后一节音乐课便结束了。但是对于音乐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情怀、人文精神等涉及得并不到位。
观摩国外中小学音乐课堂,在课堂上也会设置情景预设的环节,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音乐课堂。有一点不同的是音乐课堂往往是从感知排演戏剧开始,例如带领学生排演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等文豪的著名作品,还有各种歌剧的小型演绎。学生们从演绎的环节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并在排演中感受到一系列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在各种人物的角色中来回转换,在一个有故事、有情节、有背景的框架里进行学习,这种音乐学习是有依据、有历史背景、有当地民族文化支撑的,便会自然而然的带给学生们感染和震撼,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主动学习。
一、作为“母语”教学的京剧[2]在课堂进行文化渲染的依据
首先,本文所说的京剧作为“母语”教学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是指将京剧作为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视听感受、文字传输、演唱演奏等方式,贯穿于音乐课堂,使学习者获得深刻学习感受,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文化内涵。
现今,音乐课堂紧跟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并且严谨的设计三维目标和课前导入,课下认真总结教学反思,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仍然是一个问题。
当今社会提倡加强传统民族意识,增加文化自信,可是在音乐课堂中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比较空洞的,尤其是一些乐感较差的学生,可能并没有真的做到审美体验。思考之下我们可以利用京剧作为一种“母语”教学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之所以选择京剧作为“母语”教学的依据是因为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非常具有文化研究意义的。它所带来的文化是一种艺术的基底渲染,可以化作一种无形的力量渲染在课堂里而不需要精心诠释。只需让学生们耳濡目染便可形成为一种学习的氛围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自醒。这个文化渲染中充满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和音乐美,学生们在自己的心里先有了民族的概念,民族的荣耀感之后再去学习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趣味和音乐审美意识,提升音乐审美感知,其效果会更好,这样的音乐学习就会是有根基的、有意义的。
二、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利用京剧作为“母语”教学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
利用京剧作为“母语”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并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这一创设始于对京剧的热爱,在多次观摩京剧演出后有幸接触到了大连京剧院的几位京剧老师,从和他们的攀谈中了解到他们背后的艺术学习道路,每一位京剧演员都拥有高度的艺术严谨和素质修养,“戏大于天”、“上戏如上身”、“在台上、我便是他,是他也是我,无我也无他。”这些都是戏曲工作者的口头禅,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承载的却是一种人生顿悟,甚至可以听到一种道家修为的感觉。来学习戏曲的孩子通常是跟随着爷爷奶奶经常听戏的孩子,学戏的方式通常是口传心授,这需要大量的记忆和音乐试听训练,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简单。但是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孩子们骨子里透出的那种认真劲儿让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这一代代延续的不只是简单的艺术行为,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精益求精的信念。
对比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孩子,同样是四五岁的年龄,同样是班级性授课,我们有着更科学的曲谱学习和设施设备,教师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程度和认真程度仍旧普遍偏低,甚至很多学生都不能感受到基本的素养审美。我们一直强调音乐课堂要有审美体验,可是这种美的体验不应该空穴来风,应该有文化去支撑、去依托。现行课堂中知识传导往往只能停留在某一堂课上,而长远的影响则微乎其微。学生们学习过那么多的课堂歌曲,背诵过那么多音乐家却仍然形成不了大量的深刻记忆。但如果询问身边同学流行歌曲或者影视歌曲,则每个人都会说出一两首,而且回答的时候心情也相对轻松愉悦,这也许是因为影视歌曲有着一整部影视作品作为背景依据,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流行歌曲也通常会拍摄一组视频来加深歌曲的感染力。我们的音乐课堂也应该设立这种文化背景、情节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未中断的国家,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体现出这种文化历史的厚重感,我们的历史厚重但并不沉重,它不是一种负担,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延伸,将它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去烘托课堂,让这种只属于中国的文化底蕴时刻在我们的学生周围环绕,让学生在心灵深处被我们的文化所感染。利用京剧作为“母语”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有文化背景、有民族精神、有知识底蕴的氛围中上好一节音乐课。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像母亲孕育生命一样,是需要有原始基因[3]去指导的,课堂也应需要有本国的传统文化去支撑,去作为一种养分,而不是让学生好似生长在贫瘠土地的花朵一样,吸收不到养分却背负着成才的寄托。
三、京剧具有相容性
(一)京剧的相容性分析
京剧本身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具有相容性的。课堂的本质是为学生们带来美的体验,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对时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京剧本身的诸多特点也符合这一要求,它可以为学生们带来全方位美的体验,它的行腔音韵在中国艺术门类里极具相容性,与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互相融合。例如近几年因为各类影视作品而流行起来的一种古风音乐,大部分都可以听到旋律和演唱中有加入少许的戏韵行腔来增加歌曲风格,还有一些RAB音乐里也有中国戏曲的成分来凸显视听效果。同时京剧还可以通过其他姊妹艺术加深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京剧表演中的形体方面,京剧演员的身形姿态、戏曲服装中的色彩以及脸谱的绘画、还有伴奏乐器中民族乐器的认知演奏等,都是可以加深学生综合素养的方面。将京剧作为“母语”,既可以成为音乐课堂的文化烘托,又可以成为艺术整体提升的上升点,同时多元化的视听感官体验还可以成为其他艺术门类的枢纽。
(二)京剧的优势特点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非常具有文化研究意义的。京剧作为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在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展而广为国内外知晓。而这一年同时也是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为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一个高峰值。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艺术具有极其深远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当今中国的影响程度与日俱增,很多的标志都可以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光芒万丈,例如标志性的随处可见的中国红、憨态可掬各国都不惜利用外交来获得抚养权的大熊猫、让国外人向往的唐人街等等。其中京剧作为国粹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早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就由梅兰芳大师在国际舞台上向国内外进行展示表演,这更使得京剧在世界的舞台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当今世界是一个联通的世界,在这个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大家庭中,大家互学互通,往来交流,每年会出现大量的交换生、留学生在各个国家之间交流学习。而中国留学生更是遍布海内外,不管是现阶段还是未来,这些天之骄子都有可能会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国家里代表中国为世界的进步而贡献出自己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那么在面对世界舞台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带着国家赋予的自信和自豪,向别人展示自己国家的传统艺术,哪怕只有一个片段或几个标志性的字音,那都毋庸置疑的代表着中国,相信无论是谁都会在那个时刻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而骄傲自豪。
京剧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和强大的文化底蕴。京剧在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上几经起落,但从未远离过人民的生活,无论是底层小市民的闲暇休息,还是上层人士的宴会欢庆,京剧自始至终都从出现开始就再也未走出过人民群众。京剧契合了当今社会强烈提倡文化自信的方针走向。现今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要树立正确的青少年思想发展方向,紧贴当今中国发展的趋势,而不是脱节闭关只搞所谓的“闭关教育”。要培养出紧跟时代又能为祖国社会做出贡献的多元化人才,让学生的发展体现其人生价值。这更需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学生、教导学生的课堂基石,让传统文化如血液般在课堂里流淌。
四、利用京剧作为“母语”教学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来进行创设
利用京剧作为“母语”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来支撑整个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大致有四个方面,其中包括三个技能方面和一个情感体验方面。我们仍然以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程标准为准则,以课本教授的内容为主体来进行创设。
(一)京剧的咬字吐字。京剧采用非常规整的咬字吐字方式,它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中要有字头和完整字韵,很多时候为了韵腔的圆润甚至采用的是拼音拼读唱法。例如“云”这个字的演唱,在京剧中要先唱yi~咬住字头,然后标准的un~音长而持久的发声,加以连贯就是一个完整地yi~un~的京剧行腔“云”字便产生了,这同时符合了拼音的“云”音走向y~un~yun,那么在音乐课堂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变成咬住拼音中的字头音,然后将其归韵并唱出韵母音,久而久之这样训练学生们便可以很好的解决歌唱中的咬字不清、不知如何发音等一些发声问题,甚至是对于某些学生存在的长期拼音不熟练也有很好的纠正和知识补充。
(二)京剧中的舞台表演。京剧是一种集形体、演唱、舞美等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它综合性的舞台表演中存在着大量的情景表演还有丰富的念白和形体展示。具有整体戏剧性,在展示戏曲魅力的同时也引发思考,将某些具有戏剧性或者有表演性的歌曲借鉴京剧的表演方式,将其改编成小型舞台戏剧、小话剧、或者儿童歌舞剧来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将唱演结合这种形式运用在课堂上,对于中小学生的表演能力、人物形象塑造、文字阅读、团队协作等都有着很好的帮助。表演可以使他们参加到班集体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在团队中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不管歌曲唱得好与坏都不会有跟不上班级或者被排外的感觉,融入集体并实现自我展示,可以促进学生们彼此共同成长。
(三)京剧的美术艺术。京剧有着大量的丰富的姊妹艺术涵盖其中,其中脸谱的知名度声明海外。中国京剧脸谱的绘画艺术是利用颜色和细节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是中国艺术的极高展示,不同色调绘画出的脸谱有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分配,在视觉效果上可以丰富加强音乐课堂中的艺术情绪感知,并同时加深对姊妹艺术的敏感度,尤其在表演时,让孩子们选择角色的同时自己进行适当的颜色装扮,既是动手能力的训练也是学会表达内心情绪的过程。现阶段中小学的孩子敏感而脆弱,很多时候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通过对音乐的体验、对颜色的掌控学会某些表达情绪的方法,那么对成长也是有益的。
(四)从京剧演员严谨的訓练中感受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的情感体验。众所周知,一个京剧演员可以在舞台上完美呈现作品的背后,一定是经过刻苦训练并且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结果。那么这种精神状态如果通过可以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则会使学生也受益。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免会出现内心浮躁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止体现在大人身上,孩子们身上也有所表现。很多学生周末上十几个补习班都不在话下,但其中有一些孩子也许并不是因为内心对这些课程有所喜爱才去学习,里面多少也包含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这便会让那些没有办法掌控自己阶段生活的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少带有一些功利性。可以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中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周围仍然存在着一些人,他们因为自身的喜爱而去学习艺术,并不存在太大的功利性,精益求精的努力也许只是为了能演好一场戏,为了能让观众有好的感受。这种温润却又坚持不弃的精神可以让学生们有所触动,可以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途中找到值得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对待的事物,这种精神上的感染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教育中最提倡的。
五、京剧具有综合性
京剧本身的文化特点可以得出,京剧具有极高的综合性。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能在本体上体现出不同的美学艺术。例如京剧的对白和台词通常都是著名的诗篇诗句,且以古文形式呈现。它们对仗工整,结构紧密,又无时不刻不透漏出优美的文学美。演员们在舞台上精致的身形手法则是肢体协调的最好范例,每一丝肌肉的运用,骨骼的掌控都拿捏到位,所展现的形体之美一览无余。服装上精美的绣工和衣着服饰的款式,都包含了中国服饰的精髓和高超的服装设计技能。其不同人物所需要的服装设计和不同颜色搭配以及配饰的装扮都是设计课程里的重头知识。甚至于一些理科门类在京剧中也都有所体现。例如戏服中水秀的基本功展示就带给学生们一种物理美学的体验,不同重量和不同质量的衣着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水波纹,京剧表演中讲究水袖三下出手,其基本功要求抖袖时中线拿捏要稳,甩花时力度控制要让波纹的抖动飘逸顺滑,力学与美学便在此处悄无声息的碰撞结合。京剧是综合的、文理结合的产物,如果能在课堂上好好利用起来,这门艺术便可以成为学校艺术课堂的枢纽,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无形的感受到知识的传递。
总之,利用京剧作为“母语”教学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来让我们的课程有传统文化的依托,是非常重要且有益于课堂的。音乐课的教授知识应该依托于我们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导入后便开始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厚重却不沉重,几千年的文化可以化作轻柔美丽的一面以音乐的形式带领学生们走向更进一步的内层世界,让学生心怀感激和憧憬,心怀对历史的尊重去感受音乐的美好,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京剧作为“母语”教学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渲染是让学生们是在一个有依托,有文化背景的架构里去学习音乐、学习文化、甚至是学习历史。让学生们明白音乐世界是丰富且多层次的,是与我们的民族文化如骨肉一般不可分离的。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曾金寿,《中国古代音乐简史》.陕西三秦出版社,2012
[3]马东风、张瑾,《音乐教育理论与科研方法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