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学的教学实践
2020-07-14李振宇孙昭睿宋善兰
李振宇 孙昭睿 宋善兰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医学》授课中进行了实践和思考。将中医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摸索与尝试。使思想政治元素与理论知识完美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医学 教学实践 阴阳學说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中医药文化融入新时期医学生课程思政路径探究,课题编号:KD2019KYJJZD014。
【中图分类号】R-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2-0026-02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对新时期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程+思政” [1] 。在教学中不能机械的将思政内容照本宣科,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该课程的内容,深挖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元素,在教学设计时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育教学发挥主体作用[2]。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中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达到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中医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哲学内涵、辨证论治方法、中药及方剂,针灸治疗等内容。笔者在讲授《中医学》课程时,将中医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摸索与尝试,现以《中医学》中阴阳学说章节为例,谈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的体会。
1.中医学课程的特点与教育现状分析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吸收了同时代的科技文化成果。中医学以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理论指导,其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为阴阳五行学说。目前医学高等院校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通常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培养而轻视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完善,无法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2.中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仁者爱人,医乃仁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医德。中医关于医德的论述,最经典的首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 年)撰写的《大医精诚》。该篇论著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医精诚对医德的论述与目前倡导的课程思政不谋而合。“大医精诚”提出“大医”要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即医者要医术精湛,指出行医之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行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误哉”;“诚”是从医者要有仁爱之心,对待患者要如同对待亲人、不论富贵贫贱的高尚品德,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立誓普救死含灵之苦,且不得“持己多长,经略财物”[3]。这正是医学工作者既需要掌握仁术,又需要仁心的体现。中医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所以在中医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可以促进情感目标的培养,有助于良好的医德养成。
3.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以阴阳学说为例
本次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分为授课对象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课后思考题、教学反思和总结等环节。
3.1授课对象及学情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7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全科)1个小班同学参加本次教学研究。该批学生来源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接受过现代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接受过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普遍缺点是对祖国传统医学认识较少,接受传统中医思维模式较困难。学生对于阴阳学说这一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概念接受有一定困难。
3.2教材分析
《中医学》是高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教材主要任务是传授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本节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中医学理论,因此在中医学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阴阳学说是中医学认识和研究人体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本次教学设计就以阴阳学说为例,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3.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阴阳的概念,了解阴阳之间的关系和阴阳的哲学内涵。
情感目标:提高对中医学的兴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4教学过程设计
⑴新课导入环节,提问学生:①被称为四大国粹的是什么?②四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文明灭亡的原因?从而导出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复习历史,了解历史上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接着介绍阴阳学说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导入阴阳学说这一重要的理论。
⑵新课讲解学习分为: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的概念、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的哲学内涵四部分。
①阴阳学说的起源 通过展示甲骨文阴阳的图片,引导同学分析汉字阴阳的构成。阴阳最初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如《诗经·大雅·公刘》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通过隐藏在汉字后面的含义,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初步接触阴阳的概念。
②阴阳的概念 通过对阴阳学说起源分析,引导出中医学中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含有一分为二的意思,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通过讲授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并初步了解阴阳的哲学内涵。
③阴阳之间的关系 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为了更形象的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列举的了自然界具有阳性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如太阳、白天、男性、温暖、夏季、等等,以及阴性的事物,如月亮、黑夜、寒冷、冬季。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两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借助一年四季的变化来说明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转化、消长平衡的关系。并展示太极图这一学生熟悉的符号,进一步说阴阳之间的关系。太极是事物和现象的统称,阴阳是其矛盾的对立面。太极图体现了阴阳学说全部内容:其黑白分色即是阴阳对立,黑白互相延伸体现了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黑白互相存在于对方的中心即为阴阳互根[4]。通过讲解太极图中蕴含的深刻哲学含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阴阳的概念,并体会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④阴阳的哲学内涵 阴阳学说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在当前教育界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大背景下,要求授课教师挖掘其唯物主义哲学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分析阴阳学说。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及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内容,即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使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阳阳的概念和之间的关系。最后揭示阴阳学说所蕴含的哲学原理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所说中医学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医学,中医学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以增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3.5课堂小结
总结阴阳的概念、阴阳之间的关系、哲学内涵等知识点。强调阴阳学说对于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性。
3.6课后思考题
学生课后复习阴阳学说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并且预习阴阳学说在人体中的应用,并且能够应用阴阳学说对人体五脏六腑进行分类。
3.7 教学反思和总结
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始终尊重中医学课程教学的规律,充分挖掘阴阳学说章节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如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医学的理论指导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举例法、观察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举例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法、比较与类比法的能力。注重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相衔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教学设计内容完成情况良好,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接受了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但是课后练习时发现学生有些知识掌握的不到位,知识点会背但是不会用。主要由于该阴阳学说知识点较抽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加强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总结
课程思政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学科资源、学术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5]。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蕴含了鲜明的中医院校课程思政元素。这其中包含如下内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追求;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医病-医人-医国的社会责任感;以仁存心的医德医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临证思辨模式[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传道授业和立德树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王琪.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研究及在高校中的体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133-135.
[3]申晨,郭德欣.从大医精诚谈医师执业精神[J].中医研究,2013(2):10-12.
[4]肖飞.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间的哲学桥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4):22-28.
[5]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6]鄭晓红,王旭东.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 中医杂志,2012(4):271.
作者简介:
李振宇(1979-),男,副主任中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西医内科学临床及教学工作。
孙昭睿,男,毕业于徐州医学院,本科,现任连云港市中医院科教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医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