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2020-07-14何燕清
摘 要:当今社会,受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新旧、中西思想文化的激荡,西方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的冲击,网络传播影响深远等因素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国磅礴力量的精神“磁源”,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共生、同向和包含的关系。通过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等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对于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有裨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关系;路径
意识形态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宣传思想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状况,关系到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我国主流价值形态的凝练表达。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工程,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重要的资源和内容载体。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转型,利益主体多元,新旧思想文化、中西思想文化激荡起伏,西方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战略不断冲击,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影响不断扩大,种种内外因素的叠加,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阻碍和严峻挑战。
(一)多元文化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极大冲击
社会分化后,社会产生的利益分化、价值多元、思想多样,呈现出一种“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现状。高校是社会思潮的港口,是社会思潮的集散中心,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各种文化思潮集聚在这里交汇交流交融交锋交战,多元文化激荡碰撞。例如部分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普世价值等价值观;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出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冲击并逐步瓦解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还呈现出“失语”“失踪”“失声”的状态。
(二)西方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0世纪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而西方国家在中亚、西亚、北非的“颜色革命”中频频得手,更加进一步促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将“颜色革命”作为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优先战略选项[1]。美国国会参议员麦凯恩曾经在第48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公然宣称:“我曾在许多场合说过,现在我还要说一遍,阿拉伯之春也会来到中国。”2019年6月以来,由香港“反修例事件”作为导火索,部分港独暴力分子掀起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暴力事件,带有明显的“颜色革命”影子,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民族的团结。
此外,西方敌对势力还通过各种文化渗透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威胁。例如,通过广播电台和电视赤裸裸地对我国进行覆盖式宣传;通过“薯片(饮食产品)”、“芯片(科技产品)”、“大片(影视文化产品)”三片齐下的文化商品为载体,迎合青少年的特点,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传播各种思想价值,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荼毒和洗脑;以学术交流、培训、讲座等掩饰手段,推行“国际访问者”项目、“富布赖特”计划,频频邀请高校师生参与,借机对高校阵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
(三)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今社会,网络靶场、网络5G技术、网络感知防御系统建设方兴未艾,国际各国纷纷加快推进战略部署实施,网络空间博弈日趋激烈,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加剧了国际意识形态的斗争。
新形势下,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飞速发展,世界俨然成为了地球村。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1.2%,IPv6地址数量居全球首位[2]。海量信息传播无缝无界无序,呈现出网络运用大众化、网络表达匿名化、网络传播快速化、网络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层出不穷,在信息传递、思想表达、利益诉求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这无疑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呈现出三种原著状态:市场经济原著状态、互联网原著状态、网络生存原著状态,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好胜心强、自主性强,但辨识能力、自控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如何更好地正确引导和精心栽培青年大学生,占领、管理和利用好网络这一重要宣传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总的看法,其受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生活环境、传统习俗、风俗习惯、宣传教育程度等影响有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质上是关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養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议题。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国磅礴力量的精神“磁源” [3]。2018年3月,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两者具有共生关系、同向关系和包含关系。
(一)共生关系
文化是一种图腾,一种象征。文化能够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以文化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和重要源泉来源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有机统一体,它们具有共生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使其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起来,团结一致谋发展。
(二)同向关系
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关乎各个阶级的立场和利益的问题,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影响并进一步培养符合本阶级发展需要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解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很好地解答了当前我国高校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可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同向关系。
(三)包含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凝练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心骨。因此,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包含关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分别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层面的本质体现。新形势下,高校可从多途径着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
(一)融入思政课主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和立德树人任务中极其重要而且最直接的领域。“君子有才,取之有道”,“道”是灵魂,是方向,是根本,而思政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道,学会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自上而下地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发挥其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回应社会热点,廓清思想迷雾理解,为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是反映大多数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读懂“中国之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典故,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真正内涵,更好地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从而更好地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
(二)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凝聚社会主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流动无国家,网络空间有硝烟。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互联网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只有占领网络阵地,赢得网络主导权,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而高校要牢牢把握网络阵地,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建设,凝聚社会主流意识。
第一,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当下,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随手可及,高校要把脉定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要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高网络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抓住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人物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先锋和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通过形象生动的漫画、震撼人心的音乐、感人肺腑的视频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内容变得更加视觉化、立体化、可感化、可触化,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提高网络宣传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
第二,培养红色网络意见领袖,扩大影响辐射力。意见领袖是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活跃分子,是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通过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网络意见领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中国故事,唱響中国声音,通过网络“大V”影响、带动“沉默的大多数”,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影响作用,从而更好地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三)最大程度争取人心,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加强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的宣传工作,通过短文章、微视频、微电影、抖音、连环画、树洞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接地气,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从被迫接受转化为自愿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养一支优秀的师生宣讲团,以讲故事的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营造崇尚英雄、学习楷模、关心社会、热爱国家的浓厚氛围,最大程度争取人心,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参考文献
[1] 刘洋,王占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兵团党校学报,2014(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 IPv6地址数量居全球首位 [D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8/31/content_5426016.htm,2019-08-31.
[3] 胡吉芬.现状反思与路径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17年度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课程开发与应用(2017GWQNCX034);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课题“利用新媒体加强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GWX-2016-b00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何燕清(1989- ),女,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