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推进科学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2020-07-14侯世暖魏剑阁杨翠翠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4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科研人员伦理

侯世暖 魏剑阁 杨翠翠

科技伦理是科学造福人类的导航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伦理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要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如何规范科学发展,如何正确引导科学研究趋利避害,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任,是新时期我们所面临和必须考虑的问题。

科学研究要守好伦理之门。科学伦理的研究范围,一是现代科学研究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二是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问题。前者主要研究如何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中作预期考虑,从伦理角度谨慎行事,避免科学实验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后者则主要探讨科学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科学工作者的职业是搞科学研究,其工作涉及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署名权、经费分配、荣誉奖励等与伦理道德有关的问题。但是,近年来在学术界揭发出一些违背科学伦理的现象,如作伪、剽窃、制造学术泡沫、以不正当手段争名夺利等等,最为轰动的是2017年4月《肿瘤生物学》撤销了107篇中国论文事件。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推进科学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科学伦理的缘起

科研人员的伦理责任并非仅限于科技发达的今天。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规范科研人员行为的伦理规范。比如,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两千多年前确立的医生对病人、对社會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的职业伦理。近100年来,科学研究完成了从行业向职业的转变,科学研究日趋社会建制化。从传统的书房或发明家小实验室中的研究,变成一项社会事业。从过去的个人以探求真理为主旨的行业,变成一种有大量人群参与的、得到社会广泛资助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活动,变成一种可以使科学家获得荣耀、权力和种种福利的职业。利益的驱动、权力的介入、传媒的关注,使科学家在从事探索、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伦理道德与利益的冲突。这些新变化要求科学家在研究之前或研究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作伦理评判,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比如,科研活动中所包含的实验可能对社会以及实验中所涉及的人群有某种危害;人们现在还无法确知生物体经过基因技术处理后与周围环境会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也不知道现在看来没有危险的化工制品和家用电器长年累月使用后会产生何种后果。科学研究上的风险很容易转变成社会风险。

二、科学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某些违背科学伦理的现象,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一)抄袭剽窃

抄袭剽窃就是把别人学术成果不加任何注明就化为己有。从抄袭对象的选择情况来看,有抄今人的,也有抄前人的,还有抄国外学者的,甚至还有抄自己学生的成果的;最为恶劣的是将他人的文章或著作仅仅更换题目和作者,其余原封不动,就另投其他刊物或出版社发表;较为多见的是在论著中部分抄袭一个或多个他人成果,改头换面,而不作任何说明.

(二)伪造包装

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出成果,随意编造实验数据,图表一经“修改”美妙无比;有的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好工作,伪造在名牌高校受过教育的简历,欺骗用人单位;有的科学家向公众作伪证;有的专家为伪劣质工程和虚假广告大开方便之门,欺骗国家,误导消费者。

(1)浮夸虚报。某些科研人员程度不同地虚报论文篇数和等级,或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论文的篇数,将现成的材料拆开多投,制造“学术泡沫”。利用职务和学术权力巧取豪夺,将大量科研课题和经费据为己有,然后层层发包,粗制滥造。

(2)乱拉关系。在科研成果评比鉴定中互相拉拢,互相吹捧,骗取学术荣誉。在评定职称和奖励中大搞“人情风”,请客送礼。

(3)学术垄断。少数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的科学家,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大搞学术独裁,压制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垄断科研经费,霸占学术资源;并且,进行“近亲扶持”,为自己的学生、亲属等谋取学术地位,以此形成学术小团体,非常不利于学术交流与发展。

科学伦理是科研人员普遍遵循的评价与判断善恶的最基本的标准,是约束科研工作者科研行为的具体原则,科学伦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选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本身做出伦理评价,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科研的结果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尽快停止研究活动。

二是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活动中,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气质”,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研究结果,保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和弄虚作假。

三是科研人员应该按照科学界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善于与同事合作,尊重学术前辈,努力提携后学。

四是科研人员应该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不良社会现象自觉地加以抵制和批判。

五是科研人员应该无私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三、新时期推进科学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期推进科学伦理治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推进科学诚信文化建设

伦理与科学是驱动人类文明前进的两个车轮,科学研究应该在伦理和现实范围内进行。我国的科学伦理规范教育比较薄弱,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科学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在:学校里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科学伦理教育,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涉及科学伦理的内容也并不多;而在大学的伦理教材中,很少涉及职业道德问题,对于当今出现的许多现实问题,诸如学术腐败等更是很少涉及,这就导致科学研究工作者在从事科研工作之前缺乏有关科研活动中伦理道德思想基础。笔者在岚山区调研中还发现,区科技局与区科技协会中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层面,对科学伦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职业反应”。新时期,我国亟需强化科学伦理教育,推进科学诚信文化建设。一是分别从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单位层面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让社会公众接受科学、系统、规范的科学伦理教育;二是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优势,有效发挥道德他律的约束力,引导公众自觉加强科学伦理素养,践行伦理道德和伦理担当,激发新时期科学研究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科研人员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纺织科学研究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