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高校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建设:现实与未来*
2020-07-14黄林奇
黄林奇
(1.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高校共同承担起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全国4000多万大学生疫情防控数据的任务,为国家疫情防控“一盘棋”作出了贡献。同时,绝大多数高校陆续开始线上授课,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但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师线上教学能力等教学方面,在疫情数据收集、分析、运用等管理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这次疫情中集中反映了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
1 疫情防控下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数字平台不完善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也极大影响到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正常展开。教育部在1月27日发布了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在2月5日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这是一次互联网+教育重要成果的应用展示,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的一次大考。经过长久的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我们已经可以在线上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各地的网上教学资源。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等学习软件变成了大学生手机中的必备,但是这些教学数字平台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全国4000万大学生的线上学习需要,过大流量涌入导致的平台崩溃、卡顿等问题是这一类平台的通病。加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设自己独立的教学数字平台,哪怕小部分高校有自己的独立平台,又往往无法承受每天高流量、高频度的访问。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纷纷转向商用平台,钉钉群直播、腾讯会议、企业微信、Zoom等商用工具反而成为中国大学生的网上“新课堂”,这一现象充分凸显了高校教学数字平台建设的不完善。
1.2 管理数字平台的局限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管理一线人员每天都在收集学生的相关数据,从疫情初期的与重点疫情地区人员接触情况数据,到每日进行健康数据“打卡”等,这些数据收集为教育部门和高校所在地作出相关疫情防控决策,支持全国防疫“一盘棋”提供了数据源和决策参考。但是高校管理数字平台的使用局限被这次疫情不断“放大”:一是没有从PC端转向移动端,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学生管理数字系统,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及时进行移动端的适配,也就意味着学生无法方便地使用学校自己的管理数字平台进行信息登记;二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数字平台,学生管理人员只能“各自为战”,钉钉打卡、问卷星、在线表格等各种数据收集工具纷纷登场,最后却停留在信息化初期水平的利用表格汇总数据信息,增加了数据整理、分析和运用的难度和出错可能。管理数字平台局限造成的结果就是高校内部、高校之间“数据孤岛”现象进一步严重。
1.3 “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收集到海量的学生学习、管理等数据后,普遍会陷入“不能共享”和“不敢共享”的困境。在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盲目扩建高校信息化系统, 导致各系统不兼容, 各系统数据之间不能整合, 不能统一, 出现了“信息孤岛”等问题[1]。不光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存在“数据孤岛”效应,连高校内部的部门与学院之间都存在非常严重的数据分割现象。一是不能共享,由于各部门的数据接口不统一,数据填写标准不一致,导致数据的价值发挥大打折扣。以疫情防控中的学生数据监控举例,学生数据因收集标准不一,就只能在数据收集者、二级学院或者部门之间“自成体系”,无法互联互通,难以整合成学校层面的数据,供宏观决策参考。二是不敢共享,高校管理数据中的部分学生数据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涉及到学生个人隐私,数据共享使用过程中一旦被意外泄露,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近年来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案件频发,就是大学生电信防诈骗意识不足和学生数据信息泄露共同导致。
1.4 整体数据治理能力亟待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2]。不仅仅是领导干部,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能力正逐步成每个工作者的必备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缺失, 是造成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的核心问题[3]。通过这次疫情防控,我们发现高校中“数据孤岛”导致的“有数不能用”,数据质量不高导致的“有数不好用”,数据融合应用困难导致的“有数不会用”,数据治理体系缺乏导致的“有数不善用”,这些问题都说明高校的数据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都亟待更新和完善。
2 后疫情时期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策略
疫情期间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体现,未来可以从“道”(数字化建设和治理的理念更新)、“术”(数据收集融合规范制定)、“器”(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和“人”(数字化人才培养)等四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水平,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道路。
2.1 更新理念,完善顶层设计
面对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问题,高校如何破局解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数据的有序治理和高效利用,是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共同思考研讨的问题。那么到底如何做好高校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建设?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做起,真正转变对待大数据和高校教育管理数据的认识,真正把高校数据版图规划好。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存在辩证关系,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目前距离大数据元年(2013年)不过7年时间,但随着技术和时代发展,当今俨然已经可以称作是大数据时代,未来的高等教育脱离不了云端化、共享化和移动端化的趋势,而数据和数据技术在这一趋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想发挥大数据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的指导作用,应当先增进管理者对大数据理论的认同,务必充分认识数据在高校发展和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将数据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提升纳入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先打赢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中的理念之争,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理念的普及。
2.2 制定规范,破解数据融合难题
我国在2014年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统筹开展我国大数据标准化工作。目前已经制定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服务安全能力要求》等国家标准,但是关于高校教育管理数据的收集目前尚无有可广泛推广和执行的标准。这就直接导致数据质量不高、不好用,数据难匹配、没法用,这些数据利用领域的共性问题在高校教育管理数据利用领域同样存在。
但是高校作为教育单一系统,是比较容易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可以从制定数据收集规范、构建标准体系等两方面入手,逐步解决数据融合难题。一是制定数据收集规范。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自身应尽早制定本领域或者本校内部的数据收集规范标准,以实现数据收集标准化。有了规范化的数据,才能为下一步的数据处理、数据利用打下基础。二是构建标准体系。数据收集规范是基础,在基础确定以后,高校还需要建立教育管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运用、展示等全环节的标准体系,打造高等教育中教育管理数据的“通用语”,实现一条龙标准操作。总而言之,数据规范的制定以及标准体系的构建都是为了高校教学管理数据能够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2.3 搭建平台,打破“数据孤岛”
在面临疫情防控时,各省有各自的个人健康码,也是省市之间“数字孤岛”现象的集中体现。因为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疫情健康数据监控平台,进行部门和地域之间的协调协作。作为目前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最突出和最集中的问题,要想打破“数据孤岛”,必须搭建教育和管理双平台,帮助学校打破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一是要完善应用机制。统筹规划高校全局的数据架构,完善跨部门、跨学院、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高校内部之间数据流动、共享和融合的畅通,达到为各个数据孤岛架设高速通道、突破壁垒之目的。二是要做好分级管理。综合各部门、各学院教育管理的需求因素,在“保护隐私、最小够用”的原则下,将数据进行分级,按需取用,防止数据的滥用和泄露。三是要做好数据安全防护。高校教育管理数据的部分内容非常敏感,甚至涉及国家安全,在做到数据共享融通的同时,更是要全程防护,把好安全关口,杜绝出现数据泄露、滥用和篡改等情况。
2.4 培育人才,打造教育管理数字化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管理的数字化,高校教育管理的数字化也不离开一支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师队伍。数据治理的核心是数据应用,但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在“人”——教育者和管理者。数据是客观的,但是数据运用的采集、处理、分析、展示等各环节都离不开人。在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精通数据的数据师,而是一支精通数据运用同时掌握高等教育规律的复合型教学与管理队伍。
在打造一支教育管理数字化教师队伍时,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等方式进行。目前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但大数据及数据利用的相关培训内容偏少。未来要增加大数据理念以及数据运用技能的培训内容,更好帮助教育管理队伍树立高等教育数据利用的理念,掌握必要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