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渡口渡船红色旅游转型的SWOT分析与对策*
——以福州渡口为例
2020-07-14周朝伟童正容
周朝伟 程 娇 童正容
(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福州早期是一座以海上贸易及渔业繁荣起来的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古城,渡口渡船众多,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存渡口主要位于马尾及长乐沿岸,但随着现代交通干线的发展与完善,渡船业面临困境,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马尾船政文化和长乐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丰富,将渡口渡船、马尾船政文化景区、长乐革命老区建设成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成为必然。本文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对渡船人及相关部门领导和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深挖渡口渡船历史及现状,运用SWOT法全面分析渡口渡船红色旅游转型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发现渡口渡船向红色旅游转型可能面临的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明确转型方向。
1 传统渡口渡船红色旅游转型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区位优势
福州渡口多位于长乐、马尾沿岸,虽年代久远,较为破旧,但通联至两地各个景区景点,依靠闽江可行至长乐琅岐凤窝渡口、郑和博物馆、琴江满族村等景区,也可行至马尾旧镇渡口附近,到达船政学堂、马尾造船厂、船政格致园等重要船政文化景点。渡口渡船曾一度是两地人出行的基本交通工具,所开辟的航道体系已然成熟,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为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1.1.2 红色旅游资源优势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基本依托和根本保障,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的战略选择[1]。早在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辟石筑港时期,渡船便作为出行的基本工具出现;晚清洋务运动时期,马尾造船厂供材所通过渡船进行木材运输,满足了造船厂源源不断的需求;1927年马江会议前夜,旧镇渡口渡船将中共早期领导人王荷波及年轻党员王劲民及时送达,从而促成会议召开策反了海军,响应北伐军痛击军阀;民国30年,抗日游击队在琅岐凤窝渡口对日寇的埋伏战受到中央及福建省委嘉奖,鼓舞长乐抗战信心;1938年,及时将重要造船文件及专家撤出饱受轰炸的马尾;解放战争时期协助大批红军战士渡江作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商贩贸易往来赖以生存的经济纽带[2]。渡口渡船在各个时期的事迹至今依然在上了年纪的当地人中津津乐道,这不仅是对光辉岁月的缅怀,更是对先辈勇敢拼搏精神的崇拜。发生在渡口渡船上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是非常珍贵和值得挖掘的红色旅游资源。
1.1.3 文化氛围优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红色旅游究其本质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形式,有赖于待开发地区所应具备的丰富文化底蕴。长乐作为革命老区,马尾作为船政文化发源地、海军的摇篮,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拥有众多驰名中外的红色景点及文化,为红色旅游取得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3]。比如洋务时期富国强兵运动,海军联合北伐军痛击军阀等。此外,在长乐博物馆调研中了解到,长乐自古有“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的优良传统,历代中进士者956名,11名状元,更有“五子登科”“兰桂同芳”的科举盛况;在戏曲方面,长乐地方闽剧在戏曲史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独具特色的文化交融使渡口渡船红色旅游转型得以实现,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增强当地社会的文化资本。
1.2 劣势分析
1.2.1 安全问题突出,设施与环境较差
长乐及马尾渡船大多由上世纪沿用至今,没有定期接受船舶行业管理机构监管以保证渡船质量;其次,现代交通网路的四通八达使得客源收入减少,难以维持渡船日常保养维修;第三,在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上,有关部门人员对自身职责界定不清,不能实现有效管理;第四,在法律层面上,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缺陷,体系不成熟,各地地方法规及规章存在差异,不能有效执行,使得安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此外,现有基础设施与当前旅游环境需求不匹配,渡口环境简陋,渡船内部救生物品与设备随意堆叠,周围道路泥泞,与周围旅游景区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例如,营前渡口存在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游客旅游体验感较差。
1.2.2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人员
由于道路桥梁建设,渡船客源减少,政府职能不到位,发展前景不明等诸多因素,渡船行业从业人员极少,多为普通群众半路为生计出身,未接受过专业科学的驾驶培训和安全急救知识学习,乘客的安全出行难以得到保证,更缺乏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对渡口渡船历史、传奇故事及周边旅游景区知之甚少,且缺乏旅游服务业的专业素养,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旅游业人才队伍,尤其是能对渡船体验项目的光辉历史进行生动讲述,让体验者产生红色旅游的庄严性和神圣感的从业者。
1.2.3 缺乏对各区域资源整合并联、共同打造旅游文化圈的意识
数百年来,渡船主要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旅游项目多样性难免不足,发展空间受限,需要同现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互补。但由于政府近几十年“两点一线”的航线设置与渡口撤销,致使其与各旅游景点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内河航运网络逐渐瓦解。另外,随着近年道路交通干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渡船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地政府虽倾力打造船政文化,但缺乏对潜在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打造旅游文化圈的意识。在群众基础上,渡船承载着许多当地人儿时的回忆,但大部分人除节假日探亲乘坐外,并不关心其现状与发展,主人翁精神及责任感匮乏。
1.3 机会分析
1.3.1 国家着力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机遇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文件提出要继续扩大革命文物单位及景区,提高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包括推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等。福建省响应号召,积极投入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浪潮中,2018年4月10日《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规划内容,今后福建将依托地方生态资源优势搭建红色旅游发展平台,通过“红+绿+蓝”融合发展,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注重红色文化体验,完善旅游休闲要素,提升红色旅游收入,把红色旅游发展成为福建旅游的重点产业、革命老区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美丽产业,把福建打造成为全国红色生态旅游示范省[4]。红色产业融合工程将尝试探索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文化风情有机结合,培育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创新业态,创造体验,实现红色旅游产业的内涵价值提升。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必将为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政策支持。
1.3.2 红色旅游投资增速,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2016—2018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9295亿元。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实现红色旅游收入2524.98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73%[5]。福建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努力推动与本地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使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历程中大放异彩。据了解,2015—2018年,福建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4565万人次,综合总收入达460亿元。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占全省旅游接待总量的4.8%,红色旅游收入在全省旅游产业的占比稳步上升[6]。红色旅游的广泛覆盖及群众基础,使得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增多,发展空间广阔;另一方面,全国游客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群体对红色旅游景区兴趣增大,红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7]。
1.3.3 紧邻的潮江楼与船政老街红色旅游发展正盛
潮江楼经过近几年发展成为福州党员重要的学习基地,而船政老街也是马尾区政府重点打造的船政精神发祥地,而旧镇渡口处于两者之间,在连带效应中可以给各个渡口带来一定关注度与流量,传统渡口渡船向红色旅游转型,参与并融合发展其中,势必会为双方注入一剂强心针,形成合心聚力,携手更上一层楼。
1.4 威胁
1.4.1 旅游“阴影区”效应
大部分渡口渡船紧邻船政博物馆、船政格致园或郑和公园等众多景点,如果利用及方向引导不当,渡口渡船项目在发展初始可能会处于“阴影区”,无法被政府所重视,更无法获得游客关注,存在前期被取代的威胁。因此在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建设中,使渡口渡船与其他景点一样同等获得资源,协同打造是重点,否则“阴影区”效应会导致“文化圈”建设事倍功半。
1.4.2 游客日益成熟消费观的影响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尤其是红色旅游日益成熟,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追求趣味性、舒适性、体验性,“吃、喝、住、行、文玩、讲解”一条龙服务更是人们旅游需求的直接体现[8]。不仅是在文化资源的享受上,更要在体验上、视觉上、情感上予以一定满足。这种旅游需求对经济基础薄弱、基础建设并不完善的渡口渡船是极为严峻的挑战。
1.4.3 红色旅游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发展不稳定
红色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形式,但有别于传统形式,带有明显政治色彩,整体呈现波浪型发展态势,高峰期集中在纪念日前后及“十一”黄金周期间。因此区域间必须协作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各区域优势特点,为游客带来亮点及新鲜体验,否则将难以在节假日众多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
2 传统渡口渡船红色旅游转型存在的困境
上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传统渡口渡船在实施红色旅游转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起来,传统渡口渡船向红色旅游转型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各旅游资源区难以有效协调,发展不均衡
船政文化旅游区是马尾区乃至福州市重点打造的红色景区,长乐区革命历史悠久,走出过郑和、冰心等名人,知名度及政府重视程度较高。渡口渡船虽有着悠久历史,但知名度低,加上空间及文化载体的差异性,难以与二者比肩而论。因此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对三者实现设施、资金等资源的公平分配存在一定困难,难以平等分配发展资源。
2.2 游客消费需求提升,渡口渡船红色旅游市场竞争乏力
随着游客消费观逐渐成熟,红色旅游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对景区周围配套设施要求也更高。大部分渡口周围均为普通村落,甚至长乐营前渡口周围乡村仍保留着上世纪的面貌,与船政老街的文化氛围相距甚远。另一方面,福建省乃至全国均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项目,市场竞争激烈,内外交困中,转型压力较大。
2.3 行业处于下坡路,专业化从业人员匮乏
当前,渡船市场份额正逐步缩小,处于被边缘化的窘境,愿意从事该行业的人较少,且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大多依靠经验驾驶,应急情况处理未受过正规训练。转型后的渡船项目,不仅需要驾驶员有娴熟的驾驶技巧,保证航线及航速正常,更要有在危急情况下安全救护的能力。另外,讲解员对历史的阐述更是整个文化圈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游客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第一印象,因此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刻不容缓。
2.4 安全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顾客忠诚单项前因的大多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对顾客忠诚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9]。渡口渡船当前面临投资主体单一,投入资金紧缺,包括渡口护栏、座椅等安全及周边基础设施尚不完备。渡口修缮、渡船日常保养仅靠政府划拨资金,不仅流程繁琐,程序复杂,长此以往也会给政府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 传统渡口渡船实现红色旅游转型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技术的不合理分配会产生各环节发展不协调,出现“长短脚”现象。合理配置资源对于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出台详细的政策及法规,规范基层政府行为,将政策措施及资源公平分配落到实处。在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建设中,应促成长乐、马尾、渡口三个环节基础设施及资金实现根据实际需求投入,切实保障公共服务的优化以及资源的精准分配,形成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意识。
3.2 学习优秀红色景区建设经验,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当前,景区发展一枝独秀,文化圈建设类型较少,但仍不乏有黑龙江红色旅游文化圈、桂林红色旅游文化圈等成功案例。各地难免存在发展程度差异,要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各地要集中精力深入挖掘潜在的特色旅游资源,结合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适应区域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旅游圈,增加文化内涵。渡口在与船政老街、冰心文学馆等知名景区开展合作时,要相互宣传,互联互通,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带”。
3.3 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建设高素质的专业从业队伍
健全的薪酬体系及福利制度是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前提,现有的“五元制”船票收费显然已不足以应对需求,而以基本工资加船票抽成,缴纳“五险一金”的薪酬模式将极大调动船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留住人才,减少岗位人员的变动。驾驶员及讲解员不仅要有相关资格证书及从业经验,更要从性格、服务专业性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人才队伍质量过硬,航行过程中具有一定应变能力,切实保障乘客安全,增加渡船体验的愉悦感。从业人员入职后,要定期考核其日常表现,并就驾驶技术、救援应变知识、景点历史讲解等内容对驾驶员及讲解员分别开展培训。
3.4 吸纳多元投资主体,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的建设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吸引来自社会组织、企业、民间团体、海外侨胞的投资,推进文化圈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旅游体验的趣味性。应不断深化市场为主导的投资体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圈中的投资主体地位,通过系统、科学的商业模式促进项目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