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动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路与对策*
2020-07-14刘朋虎韩牙琴赖瑞联翁伯琦
刘朋虎 韩牙琴 赖瑞联 陈 华 翁伯琦,5,6
(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省红壤山地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省农村科普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4.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3;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6.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福建 福州 350003)
众所周知,绿色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遵循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与操作标准进行生产,并以“绿色洁净场地”“绿色生产技术”“绿色优质产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体系。就发展意义而言,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生产方式都包含其中。很显然,绿色种植业与健康养殖业生产需要涵盖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是以绿色产品为核心的高优生产体系与经营管理方式。绿色农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绿色产品,而绿色产品需要经生产过程与质量安全认定,只有符合相关标准,才能允许安全、优质农产品使用绿色标志(通常称之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因地制宜推进有机循环农业发展,其目的在于探索新的生产模式与管理机制,力求扭转由于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的种种弊端与被动局面,促进常规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良性循环机制的优高农业转型升级[1]。
1 把握绿色发展内涵,构建有机循环农业发展体系
1.1 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农业运作包括多种形式,目前正在大面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则是主要生产模式,其中也包含面积较小的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方式。那么生态循环农业与有机循环农业有什么差别呢?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传承传统农业成功经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手段而构建的绿色生产与经营管理体系,并能获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且生态效益显著的高优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讲求物种合理组合与优化种养结合,充分利用动植物天然免疫能力,有效发挥农地净化保育功能,同时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防控动植物病疫和农地贫瘠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有机循环农业既是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良好效益兼顾的农业综合性生产模式,又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具有高效性、先进性、有序性的农业系统工程与集成生产体系[3]。有机循环农业不同于常规农业,在不施化肥与农药基础上,注重农牧结合与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力求保护土壤、水源和空气不受污染;它是传统有机农业与现代循环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既要保持其施有机肥、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精耕细作等优良传统[4];又要通过良种培育、农地轮作、农牧结合,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
打造新时代的绿色农业综合体,需要解决农业生态结构、食品安全、土壤培育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人们对有机循环农业还大多停留在简单组合的认识上。一般认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等于做有机农业”,有人认为“施有机肥”等于做有机循环农业,还有人认为“传统小农耕作就等于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结合”,这些都是过于片面且不够科学的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机循环农业?要怎么做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呢?按照国家有机农业标准(GB/T 19630.1-2011)的定义,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 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并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构建并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种子、农药、化肥、调节剂、添加剂等物质,采用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的一系列农业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与生产模式。在这个定义中,后半句“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是有机循环农业的关键所在。而“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及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则是表面的硬性要求。事实上,可持续的循环农业生产体系本身就已排除了外来化学投入品,因为化学投入品往往是不可持续和不稳定的,且不能够达到循环。就狭义概念认识,有机循环农业本不需要任何外来的投入品,依靠体系内生物之间的自然循环即可。当然,目前的有机循环农业标准是允许使用符合有机生产外来的投入品。例如,一个地方的牧场生产的有机肥,可以被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有机农场使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有机生产体系形成的难度。反过来说,要实现狭义上的有机体系循环,只有进行有机养殖和有机种植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驱动。总而言之,有机农业体系强调依赖于自然和生物之间的循环,即农业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来实现可持续的投入产出。因此,有机农业基本要求是不使用化学投入品,其重点是在“建立有机农业体系”。只有在得到认证的有机农业体系之下生产的农产品,才能够被称为“有机农产品”,单单使用有机肥而不配套其他技术措施是难以形成持续循环有机农业体系的。
1.2 有机循环农业与市场要求
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就种植业而言,可以归纳为6个要点:一是产前筹备。重点是选择洁净产地,把握转换期限。要在远离城区、工矿产区、交通干线的洁净区域设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基地周边无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产地的土壤质量、环境条件、灌溉用水、环境空气应分别符合GB 15618标准的环境指标、GB 5084的农田水质指标、GR 3095中二级标准、GR 9137质量指标规定。把握好生产转换期限。对一年生植物、草场和多年生有机饲料作物、饲料作物以外的其他多年生植物的生产转换期分别为24个月、24个月、36个月[5]。而选择新开垦、撂荒地作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要选择 36个月以上未使用禁用物质(GB/T 19630.1-2011)的地块,则需要至少12个月以上的转换期。处于有机农业生产转换期的地块,如果使用了禁止使用的物质,必须重新实施转换期管理。二是物质投入。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设立隔离缓存地带,即为了避免相近的常规生产区产生飘逸污染的风险,要在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有效设置缓冲区带或者物理隔离屏障,防止有机农业生产地块受到污染。严格选择生产资料。有机种植业生产,选择高优品种和植物繁殖种质是重要环节。应选择适于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的优良种苗;应采取有机生产方式培育作物的种苗,不使用任何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过的种子和植物种苗。三是生产管理。就作物栽培而言,要注重优化间、套作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样性,合理种植与利用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一年生植物、一年两季水稻地块应当分别采取三种、两种以上作物轮作方式;冬季休耕区通常可不进行轮作;因地制宜制定滴灌、喷灌、渗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利用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增强土壤肥力与养分供应水平,促进作物健康生长,进而有利于提升有机作物生长过程的抗病能力。四是土肥管理。要集成推广生态循环模式与耕作栽培技术,有效维持生态平衡和提高土壤肥力;要采用种植豆科绿肥、保护性耕作、轮作套种、土地休闲等措施进行土壤肥力恢复,包括秸秆回收、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等方式来有效补充土壤有机质;并有效弥补因植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土壤养分;一方面,依靠施用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维持营养平衡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体系,另一方面也应避免过量施用有机肥而造成环境污染,并尽可能使用有机生产单元产生的农牧废弃物,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有机肥;可选择溶解性小的天然矿物肥料作为肥源补充与调节,但不作为有机生产系统中主要营养的供应源。五是病虫防控。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与应用合理套种模式出发,因地制宜创立并构建各种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力求营造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阻控病虫草害孳生与危害,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如选用抗性品种、种子处理、培养壮苗、清园等,还应尽量利用物理措施,如灯光诱杀害虫、人工除草等。六是多样经营。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的技术进步与经营模式创新处在不断发展阶段,我们还看到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创立和成长,例如有机农业+乡村电商、有机农业+品牌销售、有机农业+休闲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正在助力与促进新时期中国有机农业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
2 注重把握发展趋势,促进有机循环农业转型升级
2.1 发展有机循环农业的优势与挑战
很显然,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古代传统农耕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的是简易工具、人力畜力、少量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同时依靠长期积累的传统经验开展生产活动[6]。中国农民的生态智慧挖掘与应用,使沿袭下来的传统耕作方法也呈现不断进步,以金属农具(铁犁、铁锄、铁耙等)和木制农具(耧车、风车、水车等)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以畜力逐步替代人力,减轻劳动强度并提高生产效率;为处于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演变,同时逐步积累并形成一整套包括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病虫防控、改良土壤、研发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等的农业生产标准与技术措施。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开始,我国大约在战国、秦汉年代,就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显然早于欧美发达国家;但以英、美为领头的发达国家,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速度较快,20世纪初叶就逐步构建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但过量的化学品投入对农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威胁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引起全球的关注,农业绿色发展与有机农业兴起成为西方国家乡村的新潮流,成为开拓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导向。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突显与公众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对有机食品偏好将会不断增强,进而会进一步促进有机食品市场的壮大发展。毫无疑问,开发有机食品是社会投资的重点领域。但人们对有机循环农业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存在一定误区。新时期我国有机循环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7]:一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尤其在种养结合、地力培育、生态循环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模式与技术正是如今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进一步集成应用现代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助于优化与改造传统农业,有助于深入探索并合理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二是乡村地域比较广阔。中国乡村地域广阔,具有农业生态多样性优势,各不相同的区域生态条件,有助于发展各具特色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尽管目前中国仍是依赖于大量化学品常规农业为主体,但在山区乡村或偏远地区,许多农民耕种则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为发展山区有机循环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依靠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引导山区农民发展有机循环农业恰逢其时。三是具有劳动力的优势。有机循环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乡村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山区,将有利于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山区剩余劳动力就地创业问题。山区有机循环农业发展,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有洁净场地优势,又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可以较低的成本优势赢得高效优质产品的优势,显示山区乡村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的巨大潜力与光明前景。虽然有机循环农业在我国还只是起步阶段,价格确实还比较高,大部分市民都难以接受。但大多消费者对有机循环农业的前景很看好。随着有机种植养殖技术的完善和提升,以及更多规模化产业化有机循环农业基地的建设,有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会逐渐降低,预计未来十来年将是有机循环农业高峰期,可望在我国得以在更大范围推广普及。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有机循环农业生产规模正在稳步扩大,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1)实施严格规范认证。不同机构认证的实施标准与操作存在一定差异,使有机食品生产与上市面临诚信的挑战。(2)技术创新研究滞后。从传统农业生产向有机循环农业生产的转变,依然面临着洁净场地维护、土壤地力保育、病虫害防控、优良品种选择、产品质量控制和生产效率提高等诸多问题[8]。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生产,无疑需要一整套不同于传统常规农业的技术措施作为有效保障,包括先进管理机制与基础条件建设。目前市场上高质量的商品有机肥品价格高,生产者负担过重。(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有机粮食作物生产而言,目前国家尚没有特殊的支持措施。由于有机食品生产需求较高,相对产量较低,需要投入较高,优质粮食得不到优价利益,极大影响农民有机粮食生产积极性[9]。
2.2 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趋势
通常而言,生态与有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概念,有机(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概念重点在于纯天然,不添加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等;生态(是一种生产体系)的概念重点在于模仿自然生态的过程,是可循环的,往往是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如种植业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副产品作为饲料给养殖业,养殖业的副产品动物粪便再给种植业作为肥料。生态循环农业的产品可以是有机的,也可以不是,其生产面积远大于有机循环农业生产面积。近年来,有机农产品正逐渐成为城乡消费的关注点,但是有机循环农业尚未得到规模化的大面积发展,供需尚未完全匹配。在有机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在理念上摆脱传统常规农业的束缚,更要注重基础条件建设。尤其要重视土壤的生态改良和利用,注重耕地地力(指土壤持续产生矿质养分和其它养分的能力)的培育与建设。以往人们限于对科学的认识,难以了解地力的本质,更多只是对现象观察和结果描述。有机农业不是古代农业复原,也不是“懒汉农业”,一部分有机农场沿袭模仿古代农业做法,还有部分有机农场不耕作、不施肥,顺其自然,坐等收成;这些都是典型的低生产力模型,难以维持有机农业持续发展,只有科学培养地力,才是解放有机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进而需要强化场地选择与基础地力体系建设,包括有机循环农业生产场地生态环境的保育与建设。专家预测,未来10年,有机循环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甚至会引领中国农业产品高端市场发展。随着城乡居民的安全消费热度升级,人们对优质安全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农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与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未来发展的有机循环农业将呈现三大趋势:(1)有机循环农业生产逐步规范有序,发展速度加快。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有机食品认证,统一按照《认证认可条例》要求严格操作,确保有机循环农业认证更加规范,进而有利于全面促进乡村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3]。随着我国有机农业认证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不断强化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同时增强有机农业生产企业行业自律意识,有机循环农业生产必将进入快速与规范发展时期。有专家认为,随着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市场巨大需求态势突显,我国也必将成为世界有机循环农业的主要生产大国。(2)有机循环农业生产将多元化发展,产品更加丰富。目前我国植物性产品相对丰富,动物性产品比较缺乏,野生采集品数量最大。植物性产品中,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比重较大,目前销售品种主要包括有机茶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等,而作为日常消费量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相对偏少,有机蔬菜水果的生产量则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我国将逐步改变种植业独大的有机农业格局,逐步带动有机畜牧业发展。(3)国内市场走向更加有序规范,消费群体壮大。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优质性与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国内外有机农产品所占份额增长迅速,虽然有机农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20%~50%,但依然受到许多消费者青睐,成为推动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
3 立足绿色振兴思路,推动有机循环农业发展
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农田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关注并评估了化学农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发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率先并陆续开始新的探索,先后研究并提出了再生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综合农业等模式,力求设法以多种农业方式替代常规的化学农业,但收效甚少,难成规模;直至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应运而生,促进并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无论是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的规模化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其生产的食品都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等[10]。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探索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概念和措施不断呈现。实际上,目前生产规模较大的依然是生态循环农业,尤其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耦合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手段,并整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体系日趋成熟。新时期农业绿色振兴,就是既要注重发挥生态循环系统整体功能,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6,11]。现代化高效循环农业作为被普遍接受的生产方式,其最大优点在于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来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有利于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视域来全面规划区域农、林、牧、副、渔各业统筹协调,有利于提高区域持续发展能力,全面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使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在有条件的地方或者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应该说其生产要求更高,场地要求更为严格,不仅仅是以有机肥料、有机饲料分别满足作物、畜禽营养需求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单纯目标,而是构建生产高优且安全的有机循环农业生产体系,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有机循环农业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或者是生态循环农业更为高级的发展阶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内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即将进入快速成长期,有专家预计中国今后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将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将很快成为有机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人们要充分认识到,市场规范化是未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预计越来越多消费者将认可和接受有机农产品,中国有机市场规模有望位列世界第三位,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3.1 发展有机循环农业要强化五个宏观决策要求
一是依法引领。要深入分析和总结发达国家有机农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从顶层设计规范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法规[12],助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有序转型与升级体系。二是正确导向。统筹协调国家涉农补贴政策,要着眼于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视域,优化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的优惠政策与补贴标准体系。三是提高补助。改革并完善有机农产品认证管理体系,鼓励发展山区特色有机农业,对乡村有机农业农场等实施补偿与奖励制度。四是优化布局。启动新时期全国有机农业发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及其行动计划,从区域层次对有机农业进行整体布局,并对场地环境进行统筹与配套建设。五是保护生态。结合中国国情与优高农业发展实际,因势利导制定区域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构建土壤、水体、大气等综合监测网络,并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12]。
3.2 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应采取有效举措
(1)强化科技创新。重视与强化国家层面有机农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设立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组织科技人员协同创新与创业,促进有机农业技术突破,有效引领有机农业产业化高效开发与持续发展。
(2)强化人才培养。涉农高校或者农业专科学校要注重培养有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强化科技普及培训,培养乡村技术人员。
(3)强化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体系或者联盟建设,强化有机农业相关替代技术的攻关研究与集成推广,包括优良品种选育、高效有机生物肥料研发与机械设备及其关键技术、高效生物农药及其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类生态循环化技术集成应用,以区域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
(4)强化优势互补。促进国际有机农业技术交流,特别是亚洲国家之间有机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扬长避短。
(5)强化统筹协调。要充分发挥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有机农业技术引导与推广职能,联合建立不同层次的行政监督与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并协调相关科研院校机构,联合创立技术创新研发与集成推广支撑体系。
(6)严格过程认证工作。近年来,以 “过程认证”替代 “产品认证”是国外先进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经验,其核心是对场地选择、作物耕作、病虫防控、产品处置、加工过程、仓储运输等过程运作进行严格核查,不仅检验有机食品是否符合标准,而且核查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标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基础上,力求将有机循环农业作为先导产业,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突破,产业发展上有新机制,乡村家庭农场建设上有新举措。
(7)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在现代化学农业的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体制下,仍以常规农业原有框架体系为蓝本而提出发展有机循环农业方案显然是有缺陷的。目前国内现有的有机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化学农业改良版模式,尚未形成独立或者有特色的生产标准体系,大多数仅是将原来模式中的投入物由化学物质改为生物物质,采用 “换方式”和“打补丁”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创立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依托区域资源与洁净场地优势,构建并形成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达到效率和效果、产品与产能、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8)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生产企业一方面从源头上预防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有机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让更多人认识与使用有机农产品。当前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不但体现在产品质量与销售价格上,而且更加注重以知名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13-15]。实际上,就有机农产品而言,我国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消费群体,也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未来有机循环农业将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注重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更好地推进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持续发展。
3.3 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应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有调查资料显示,日本城市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有机产品付出高于常规农产品20%~30%的价格。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除了技术创新与应用之外,还需要在组织管理层面创新,加快技术、市场、信息的整合和联动,鼓励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场之间统筹协作、有机生产者和消费者密切合作,建立有机农业创业联盟和产业经营平台。二是创建利益驱动机制。要统筹协调关联技术和投入物效的内在关系,当替代技术和产品效能达到正向效应之时,才能避免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同时需要产品销售模式创新,例如构建买卖双方相互提携的经营模式,创立社区售卖有机农产品网络,根据居民购买意愿而自行商定合适价格等方式,维持有机食材的长久、稳定供应,不仅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尽可能避免生产者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让农民可以专心生产有机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