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20-07-14

世界建筑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谷历史空间

空间·时间·建筑—— 一个新传统的成长

作者:[瑞士]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译者:王锦堂,孙全文

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本书是瑞士艺术史学家及建筑评论家吉迪恩关于20 世纪现代建筑史的经典巨著,于1941 年首次出版并5 次再版。师从著名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的背景,使吉迪恩能够站在权威、前卫和跨时代的立场去比较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形式,并且在与同时代各类艺术先锋人物的接触中获得作品背后最直接的信息,这些人物中有众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积极参与1928 年成立的著名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并任秘书长一职,本书正是CIAM 推动的那场轰轰烈烈建筑运动的基本纲领和总体理论。

然而,本书并非是一篇现代建筑史的流水账,也不关心具体的风格和形式,而是从“空间”的角度、引用大量史实去回溯历史上触发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要素和事件,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新技术、新观念以及新生活方式,然后跨越建筑维度,从更广阔的城市视野去讨论城市空间问题,进而描绘了一个全新的时空观。作者认为历史不仅是动态的且无法与过去切割,必须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去建立现在与过去的种种联系,同时把建筑和城市都当做有机体,要研究其成长与变化过程,必须学会仔细分辨某一时期“过渡事实”和“构成事实”的影响,设计师正是在对各种构成事实和建筑遗产的新发现中,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和现实生活创造了新空间,才使建筑内在精神得以延续从而成长为一个“新的传统”。

作者指出,长期以来科学与艺术互不相通产生学科壁垒,进步科技与退化情感导致人格分裂,强调理性忽视非理性致使有机性降低,这一切都阻止人成为一个全面而均衡的人。他呼吁找到一种方法,连接技术与艺术、思想与情感、合理性与有机性。但是,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只是通过旁征博引,说明少数具有天赋的人具备这种全面的素质,并不惜重墨详解其对于建筑新时空的贡献,最后引用一个“整合的人”的概念,主张在创造精神引领下,去整合人的内在本质,使感情与理智的输出居于同一水准,达成情感的再吸收。

随着现代建筑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铺开,加上二战后修复城市和人类创伤中现代主义建筑表现出的冷漠,其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以至于这种原本先进的思想逐步降低为机能主义的简化,有时甚至僵化为一种阻碍。虽然书中也倡导恢复人性的尺度和权利,可是,人不仅仅是生理的、空洞抽象的人,而是情感的人,这种情感由多重因素构成。当大谈“人文主义”而不是“人性化”之时,城市和建筑必然是冰冷的,当创新至上的时候,人们则很难找到心灵归宿,那么现代主义建筑招致质疑和批判就在所难免了。当面对这一切时,作者似乎失去了现代建筑运动初期的锋芒,因此1961 年第四版中增加了一个简短的绪论,实则更像是对各种质疑的辩解。

纵观该书出版前后的百余年,从1849 年拉斯金(John Ruskin)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预感工业革命对艺术带来冲击的担忧,到1966 年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及1968年塔夫里(Manfredo Tafuri)的《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反思现代建筑运动的正当性可见,具有抽象时空观的现代建筑依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面对不同的历史现实,“恒”与“变”永远是相对的。

如果我们把“现代”看作是与“过去”相对的每一个当下,那么“现代”就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将一直持续下去并且没有尽头。由此就能理解现代建筑运动无非是建筑历史长河中某一特定时段的构成事实,索引着那个时代,于是也就能陶醉于这本书的精神力量了。(撰文:王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城市空间设计12 讲——历史中的建筑和城市

作者:[日]大谷幸夫

译者:王伊宁

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城市空间设计12 讲——历史中的建筑和城市》这本书强调的是把建筑放在城市空间的环境中去理解、去思考。但这本书选用的实例不是当代的,而是从7000 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涉及到西方各时代以及日本历史上的各类城市和村落。各案例,尤其是西方案例,追溯到城市建筑的源头讨论基于原型的类型演化和新类型的出现,要素的聚合形成复合功能,进而出现各种不同的城市形态。通过不同时间对比,既可以看到连续性,也可发现演进的痕迹。于是,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很多概念在被提出之前,是怎样在历史中逐渐自发成型,人们对其认识又是怎样逐渐深化的,就在这样的案例论述中浮现出来。

作者大谷幸夫,虽然对现在的读者来说稍有陌生,但在1970-1980 年代,作为丹下健三的得意门生,也曾是日本备受关注的著名建筑师。在对西方和日本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全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作者对城市空间认知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强调对城市组成单位体系化的重要性,而这种体系化又与各组成单位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与作者同代的日本“新陈代谢派”城市观的回应。全书可以说是以论为主,论从史出,看起来是回顾历史,其实是面向未来的。

作者的城市观属于丹下健三时代。1965 年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发表的 《城市并非树形》批判了丹下健三在“树形城市观”指导下的一些巨构城市设想。大谷幸夫在这本书里所设想的城市模型仍然是树形。他以系统论观点,将城市视为复合系统(composite system),也就是可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元素可以作为某集合里的一个零件。然而,真实的城市却是一个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哪怕一个微小的元素都可能同时是几个集合的零件,所以,真实城市空间中,不确定性乃至基于这种不确定性的活力,会比大谷的模型多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这本书放在学界对城市空间认识的历史进程中讨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作者很多睿智的发现,未必不能相容于今天以复杂性理论为基础的城市模型,在很多情况下对于进一步思考城市空间的体系化机制仍有不小的启发。

本书中文版翻译总体不错,但对于以理论论述为主的最后一章,由于对基本概念的翻译精准度稍有欠缺,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瑕不掩瑜,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撰文:刘涤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谷历史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