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闽地区畲族拦腰的布局分析与评价
2020-07-14赵雅婷徐亚平张毅
赵雅婷, 徐亚平, 张毅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畲族拦腰又称围兜、围腰、拦身裙,是畲族服饰中重要的配饰之一,由裙头、裙身、裙带组成。康熙年间《武平县志》中有“彩布缠腰焚女骑”[1],福建古田畲民“腰束黑色围身裙,系以花带”[1];浙江地区的畲民“腰围兰布带,亦有丝质者”[2]。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拦腰在畲民服饰中的重要作用,其用途广泛,凤凰装上拦腰纹饰的构图布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目前国内学者对拦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寻历史溯源以及文化表征上,如俞敏等《畲族凤凰装探析》[3],也有少数以畲族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将凤凰装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如吴剑梅《论畲族女性崇拜与女性服饰》[4],而针对畲族凤凰装拦腰布局分析与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畲族凤凰装拦腰作为凤凰装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盛大节日时畲族妇女的重要装饰品,也是平日劳作时的必要装扮。文中通过研究浙闽地区畲族拦腰纹饰的布局特点,并对凤凰装拦腰的造型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此探析畲族服饰的民族文化特征。
1 浙闽地区畲族拦腰的布局
畲族人民经历了千年流徙。明清时期,大量畲人聚居在浙南和闽东地区,畲族人民叩石垦壤、耕山狩猎,拦腰作为畲族传统女性日常劳作的产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布局特色。
1.1 浙闽地区畲族拦腰的分布
在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畲族人口为708 651人,主要分布在浙南和闽东地区,其中53.3%散居在福建福安、霞浦、福鼎、宁德等地,另有24.3%聚居在浙江景宁、泰顺、苍南等县市,其余少数畲族人分散在贵州、江西、广东等省份[5]。文中对浙南和闽东地区畲族凤凰装拦腰样式的地域布局特点进行整理归纳,探寻凤凰装拦腰样式在不同地域的共性和差异,从装饰审美上宏观分析畲族服饰。畲依缘民族服饰工作室和中国畲族博物馆中的浙闽地区畲族妇女凤凰装样式如图1所示。图1中,浙江景宁的凤凰装简洁朴素,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素面麻布;福建福安的凤凰装款式与浙江景宁的相似,整体简洁质朴,两边及上缘多缀有红色或彩色边,腰带可系于拦腰上;福建罗源凤凰装绚丽多彩,纹样、工艺相配套,腰头用白布缝制,两端的黑红腰带与腰头同宽,还有一条蓝底红纹白花的合手巾带束于腰间;福建霞浦凤凰装的图案多为复式结构,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并绣以层叠色彩的绲边作为分隔装饰;福建福鼎凤凰装又称霞浦东路式,常绣有凤凰朝牡丹的图案。
图1 浙闽地区畲族妇女凤凰装样式Fig.1 Patterns of She women's phoenix dress in Zhejiang and Fujian areas
1.2 浙闽地区畲族拦腰的装饰布局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书写在拦腰上的纹饰成为畲族的独特符号,且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畲族拦腰造型可分为矩形和梯形,在不同地区其样式有所差别。拦腰主要有两个特点:①不同年龄阶段人所穿拦腰的纹饰不同,年纪小一点的穿戴的拦腰鲜艳华丽,上了年纪的妇女则穿着较为简洁朴素[6];②拦腰依据穿着的场合不同,分为简化式和盛装式两种。具有凤纹的拦腰受到畲民的喜爱,凤纹主要有两种形式:①抽象造型,这类凤纹主要以简洁的线条进行勾勒,具有较强的抽象性;②以稚拙的表现手法描绘而成的凤纹造型,形体单纯、古拙,形态自由丰富[3]。表1为浙闽地区拦腰纹样造型及构图布局特点。由表1可以看出,畲族拦腰在纹样装饰布局上主要分为3大类:①几何纹样。字符、几何纹多用于腰带及拦腰分割线上,以二维平面形式穿插在主花型图案边缘,如景宁拦腰的几何纹样装饰在腰带上,简单朴素。②动植物纹样。拦腰主花型中使用最多的动植物纹样是凤凰纹,多以对称形式出现,绣花面积大,整体位于视觉的中心。传说中凤凰纹与畲族女性始祖三公主出嫁的故事有关,畲家女身穿带有凤凰、牡丹花、柳条、蝙蝠、蝴蝶、鹿、鹤等组合纹样的服装,以示吉祥如意,也表达出对自然和创世神话的崇拜。③人物纹样。在拦腰中人物纹样运用广泛,受汉族民间故事影响,题材大多为“暗八仙”“刘海戏金蟾”等,霞浦地区畲民尤其喜爱在拦腰中使用此类图案,以连续纹样形式通过叙事情节展现人物纹样[7]。
表1 浙闽地区拦腰纹样造型及构图布局特点
Tab.1 Characteristics of waist-blocking pattern modeling and composition layout in Zhejiang and Fujian areas
注:图片来自于田野调研和罗源博物馆官方网站[8]。
1.3 畲族“凤凰装”拦腰纹饰的构图布局
构图形式可以反映中国民间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追求,拦腰上的构图以纹饰为主体,讲究主次分明、疏密有度,多采用对称和均衡对比的构图布局,也有呈放射式布局,团花与角花相呼应,求全、求多、求美,反映出畲族人民追求完美、圆满的心理[9]。
拦腰纹饰中的构图形式大致分为3种:①对称式,采用中轴对称,左右两边的构图布局相同;②四角环绕式,以中点为圆心,在四周以角隅纹样进行中心式发散;③桥式多层式,呈倒U型,沿梯形分割,纹样分布在分割区域,具体见表1。表1中,福安地区拦腰中的对花篮对称分布在整个拦腰裙面上,整体构图简洁清晰,程式化地固定在腰身上部左右两角,各种元素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生殖崇拜[10];罗源地区拦腰采用四角环绕式构图布局,四角花与五色柳叶纹组合形成倒U型,排列有序,整体具有协调性;民国时期的霞浦拦腰裙采用桥式多层式构图,有单层、双层,最多达到3层,纹样在复式结构中分布,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1.4 畲族拦腰的色彩布局
用Photoshop对浙南和闽东地区代表性拦腰进行色彩提取,对比各种色彩的面积比例,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浙南地区拦腰色彩种类单一,明度、饱和度较低;而闽东地区虽然所有拦腰都以黑灰色、藏蓝色等冷色调作为主体色,但多搭配饱和度较高的辅助色,用强烈的对比实现混色布局效果,具有稳重含蓄、浓重厚实的色彩效果。畲族传统服装在整体黑色系基础上,于侧缝下摆开叉部位添加红色贴边,刺绣图案采用小面积的红、绿、黄、蓝等彩虹色,多而不杂,融入到服装主体色中[11]。
表2 拦腰色彩布局解析
Tab.2 Analysis of color layout of waist-blockings
注:图片摄于畲族民俗馆和畲依缘服饰工作室。
2 畲族拦腰的功能
2.1 实用功能
畲族人民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较早的汉文文献中称他们为“山越”“南蛮”等,这与他们居住环境以及迁徙历史有关,随山而徙的畲民在山地建立村庄。孔引《乾凿度》注:“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9]“蔽前”“蔽后”反映了人类早期历史活动的痕迹,为了生产劳作,畲族妇女将拦腰系在腰间,起到保护服装的作用,表现出畲民对生活经验的积累。畲族人民通过对物质材料、结构的选择,实现拦腰的实用功能。畲族拦腰多以苎麻为原材料,并因地制宜进行纺纱织造和后整理,由此织出的面料粗犷耐磨,吸湿透气,在劳动生产中符合人类的生理需求。沿袭至今拦腰成为畲族女子盛装中必不可少的服饰配件之一[12]。畲家女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将亲手制作的拦腰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心上人,更加体现畲族妇女重视实用性的价值取向。
2.2 审美功能
畲族人民自古生活在山区,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而服饰上的装饰是他们对生活和大自然审美感知的体现。畲民在拦腰上用刺绣手法描绘出色彩绚丽的动植物图案外轮廓线,再选用圆润而厚重的珠线勾勒成白色,与自然界中光的三原色原理(品红、绿、蓝3色重叠可形成白色)不谋而合,同时又与大自然中物体边缘逆光的效果相类似[13]。拦腰上的动植物纹样丰富多彩,山间的鱼虫花鸟、飞禽走兽都是创作素材,形成牡丹纹、团花纹、蝴蝶纹、鱼纹、鹿纹等纹样,并常将多种题材进行组合,如将人物形象和牡丹、山鸡、蝴蝶、麋鹿等动植物放置于同一画面中,以追求丰富生动、自然和谐的装饰效果。这也与畲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他们以拦腰中的质朴造型传达崇尚自然的真挚情感。畲族人民常年与汉人杂居,人物纹饰的取材多来源于汉族民间故事,他们用畲绣工艺表现戏文传说,具有祈福纳祥之意。
2.3 象征功能
畲民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迁徙状态,居住地分散,因此拦腰在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审美特色,但基本格调与内涵都体现出对凤凰的崇拜。凤凰是畲族女性始祖三公主的象征,相传畲家始祖盘瓠因平番有功,高辛帝将女儿三公主许配给他,三公主成婚穿着的凤凰装成为畲族的传统婚服。畲族人民将龙犬与凤凰作为祖先崇拜的对象,凤冠龙髻是畲人在祖灵信仰下对文化的坚守,带有原始崇拜的烙印。凤凰装虽历经千年,但服装样式得以保留,拦腰是凤凰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拦腰上的凤凰纹表现了畲民对凤凰装的重视以及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也传达了对吉祥、安康、幸福生活的向往。
3 畲族拦腰的造物意义与评价
3.1 拦腰与服饰的关系
由于畲族早期生产以农耕与狩猎为主,大迁徙后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导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服饰文化特色。服饰可以反映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折射出当地的民俗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等。从古至今,畲族没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拦腰彩带上的意符文字传递着民族的记忆,拦腰布面上的纹样和畲族服饰整体图案交相辉映。畲族妇女身着凤凰装如同一只美丽的凤凰,她们将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拦腰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系在腰间的拦腰象征着凤凰腹;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拦腰是畲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评价拦腰的民族特征是探析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3.2 拦腰与畲民的关系
清光绪二十二年《遂昌县志》中曾有“腰着独幅裙”的文献记载[14],可见拦腰形态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是畲族人民生活积累的产物。拦腰说是“裙”类,但护前不蔽后,与中国古代冕冠服中的蔽膝有相似之处,所以这种护前不蔽后的穿着方式早在古代就已出现。拦腰的受众广泛,畲族妇女无论在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会搭配穿着,在劳作时无论男女也都在腰间绑上拦腰。早期的拦腰以土布为主,样式朴素,结实耐磨,畲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山间,畲民上山、下田劳作时穿着拦腰,可保护自己不被划伤。拦腰的布身和织锦带上均采用织绣的工艺技法,畲家女子在少女时期便随母学织绣,体现出对婚俗的重视。
4 结语
拦腰是畲族人民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等的映射,作为畲族传统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配件之一,拦腰具有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既相似又有差异。畲族拦腰在本质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民族的特殊性,其展现出的布局分类特征可以作为表象,而其造物目的和意义是表达畲族元素的意象。浙闽两地畲族拦腰有着相同的象征意义,但浙江畲族女性拦腰的图案装饰多为几何线条,工艺制作简单,拦腰多为纯色矩形,风格单一;福建拦腰的纹样构图形式丰富,图案组合形式多变且色彩对比鲜明,呈现出同根不同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