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阶段性镇静用药疗效观察与护理评价
2020-07-14向家琼
向家琼
(湖北省巴东县人民医院,湖北 恩施 444300)
儿科中常见急症患儿,包括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体温在38℃以上,存在惊厥症状,对于出疹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患儿来说,容易发生此病,分析患病群体,年龄6个月~7岁[1],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来说,开展阶段性镇静用药,是临床推荐方案,在用药期间,应为患儿加强护理,目的是对患儿疾病危害进行明显改善。本组实验分析了66例小儿高热惊厥阶段性镇静用药疗效及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选择小儿高热惊厥阶段性镇静用药患儿66例,知情同意,分组依据是护理方式差异,观察组数据:男20例,女13例,年龄7个月~7岁,中位3.5岁;对照组数据:男21例,女12例,年龄8个月~6岁,中位3.4岁。比较2组患儿资料,无明显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儿均开展阶段性镇静用药治疗,若患儿体温>38℃,利用注射器将咪达唑仑注射液吸取,剂量0.15~0.45 mg/kg,开展滴鼻处理,从患儿两侧鼻腔滴入,保证缓慢以及均匀,6 h内,患儿腋温继续升高,≥39℃,选择水合氯醛溶液,剂量为250 mg/kg,为患儿实施灌肠处理,12 h内,若患儿腋温依然不正常,为患儿口服苯巴比妥,剂量是2.5~5.0 mg/kg。
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中,用药期间,护士应对患儿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大小等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若突发情况,应立即上报给临床医生,遵医嘱为患儿提供对症支持。
观察组开展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高温方面护理干预。护士可利用物理降温,将患儿体温有效下降,利用冰袋,对患儿颈部、头部以及腹股沟大血管处进行冰敷处理,利用温水对将患儿足心、手心进行细心擦拭,注意避免患儿出现冻伤现象,另外,护士可利用安乃近等药物,为患儿实施肌肉注射或者滴鼻,目的是降温。(2)惊厥方面护理干预。对于抽搐患儿来说,护士应帮助患儿摆放平卧位,将患儿头部偏向于一侧,目的是确保患儿呼吸畅通,避免患儿发生窒息,另外,护士应及时将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有效清理,约束患儿四肢,避免患儿出现摔伤以及坠床等不良护理情况,将牙垫放在患儿上下牙齿之间,避免患儿将牙齿损伤或者咬伤舌唇,提前准备妥当急救药物以及器材[2],为抽搐患儿实施及时吸氧处理。(3)家长护理方面指导。护士应为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患儿家长开展心理疏导,叮嘱患儿家长对患儿体温变化观察技巧进行学习,告知患儿家长相关疾病知识及注意事项,重点强调高热惊厥不会损伤患儿大脑,避免患儿家长过于担惊受怕。护士应告知患儿家长反复惊厥会影响患儿智力,因此,良好控制患儿体温,十分重要,能够将患儿惊厥发作次数有效减少[3]。除此以外,对于患儿家长来说,应对患儿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1.3 效果研究
利用问卷调查患儿家长满意度[4]。
1.4 统计学办法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过程中使用SPSS 20.0软件,(均数±标准差)、率是相应表现形式,若结果是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与对照组进行数据对比,干预后,明显改善了平均退热时间、平均惊厥次数、患儿家长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有统计学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数据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数据对比(±s)
组别名称 平均退热时间(min)平均住院时间(d)观察组 4.12±1.33 1.22±2.11 32(96.96) 4.44±1.52对照组 6.44±1.24 3.44±2.32 24(72.72) 6.77±2.33 t/x2 7.3292 4.0666 7.5429 4.8112 P <0.05 <0.05 <0.05 <0.05平均惊厥次数(次)患儿家长满意度(%)
3 讨 论
临床分析小儿高热惊厥,应尽早开展对症治疗,若护理不当或者未能及时治疗,会影响患儿动作发育、智力发育以及语言发育,可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积极控制患儿高热惊厥症状,对患儿护理措施进行加强,有利于患儿预后效果改善。
咪达唑仑可对患儿血液以及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进行迅速升高,抗惊厥以及抗焦虑作用较为显著,可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惊厥发作次数进行有效控制。水合氯醛溶液能够良好抵抗癫痫持续状态以及惊厥,苯巴比妥可对患儿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起到直接抑制作用,将传入冲动对患儿大脑皮质的影响尽量减少[5],能够发挥催眠、镇静、抗癫痫、抗惊厥作用。
临床实践证实,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来说,开展阶段性镇静用药,疗效较为确切,在用药期间,开展优质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儿惊厥时间以及次数,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较高。
本组实验数据:明显改善了平均退热时间、平均惊厥次数、患儿家长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
综合以上数据得出,小儿高热惊厥开展阶段性镇静用药治疗及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可促使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平均惊厥次数、患儿家长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