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师道 追求卓越*
——《以地方传统音乐传承为特色的卓越音乐师资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2020-07-14方露娜
方露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意见,2015年我们申报并立项了《以地方传统音乐传承为特色的卓越音乐师资培养项目》,多年来,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学校在教育部中小学校长领航培训基地、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省内唯一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基地等平台,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注重将职前职后融通在卓越教师培养全过程,力求创建省内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一流学科,并通过音乐教育师范类专业论证与本科教学评估,使音乐教育专业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引领本省音乐师范领域的教育研究。经过努力和探索,以师范生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教学新形态初步形成,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师资队伍得到优化。
通过五年来的亲身探索与实践,笔者对项目实施进行了梳理和思考,总结出了一些亮点、方法和启示,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
一、卓越教师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启示
20世纪80年代后,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元化的文化视野和能够尊重多样化和差异性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提出致力于“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责任心;完善的管理和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系统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具有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的交流与合作力”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11美国联邦政府、相关院校、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高度重视并通过相关制度、措施、办法等来保障中小学职前培养工作的质量,并直接参与推进、资助、管理、监督和评估工作。可以说,美国已经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球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标杆作用。
1998年我国首次将美国“卓越教师”的概念引入中国,2005年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探讨“卓越教师”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育部提出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全国各省经过长时间酝酿相继出台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与计划。
改革开放后,我国普通师范院校艺术教育迅速发展,各省市相应建立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组织机构。跨入21世纪,以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为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改革充满活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注重民族化、力求多元化发展的理念下,《以地方传统音乐传承为特色的卓越音乐师资培养项目》才得以应运而生。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核心内容的要求,我们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积极探索出了具有师范特色和学科特色拔尖创新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在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和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卓越教师培养中的方法与路径探索
1.架构“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师范教育创新模式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始终坚持传统师范培养基础上,将传承地方传统音乐为特色办学理念融入于卓培项目过程。架构了“双传统”培养结构,即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协同育人、实践基地、质量评价、管理机制等方面构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师德高尚、文化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能力突出、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并具有学科底蕴、教育情怀以及扎根本土、服务城乡的职业精神的卓越教师”。
2.强调立德树人的师德教育
(1)敬业爱岗,修身立德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旨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师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习总书记指出:“教师的重要,就在于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以厚重伦理道德为底色的事业。师者,人之模范也。近现代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十分强调以培养发展人的品格为目标。我们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始终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知行合一,有教无类
“师德”是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操守、品行,教师先要正己身才能施教于人。因而,师范生的个人修行与品德必须放在师德教育的重要位置。傅雷谈教育的几个观点时提出: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怎样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是对师德的最好诠释。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镜子,直接给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教育的精髓是“师爱为魂”,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应有的师德师风。
(3)综合育人,家国情怀
“家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师范生——农民之子毛泽东,191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虽然是一名师范生,却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更有一种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能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并能引领周围的人走向光明。最终实现了改造中国、推动世界的理想信念。卓越教师更应是对自己民族有高度认同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注重以艺润德的专业素养
学校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四年生活的土壤对师范生来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强化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通过院校学生会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激励同学们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曙光行动)、暑期实习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赴社区、养老机构、医院等公益演出活动等,既培养了学生奉献爱心,又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几年来,学生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特别在戏曲进校园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参与了文化进课堂和戏曲传承活动,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同学们以“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将《五四青年周恩来》话剧搬上舞台,创新开展思政课堂,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激发爱国热情;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五四精神,珍惜青春年华,不忘当代使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通过以上系列艺术实践活动,对同学们来说,既是学习和感悟,更是难忘的锻炼和体验。
三、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借鉴国内外和国际高校对卓越教师培养的培养理念和经验,我们制定了较为系统的音乐教育人才职前培养方案,聘请了省内中小学名师共同研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卓越教师培养目标;针对师范生音乐教育的规律,在原有师范生教师教育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根据卓越教师培养的规格来科学、合理构建和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体系等。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科学素养与课程标准。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发展以螺旋交织的课程体系,以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为价值取向内容重构。而落实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开发适合音乐教师素养形成的相关课程。我们根据学科课程标准,针对相关学科课程群和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程结构上体现通识教育和音乐技能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课程、必修与辅修、选修课的合理设置。并在课程内容体现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同时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在近几年的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和高师院校五项全能比赛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2.以专为业与一专多能。秉承“厚基础、强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夯实音乐师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设置学术性与师范性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以凸显“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特性。改变以往师范等同音乐学院培养的模式。其中“吹拉弹唱”是音乐师范生必备专业基本功,特别是作为一名音乐老师的自弹自唱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为了加强了音乐师范生的弹唱能力,将中小学音乐教材引入大学本科课程内容,利用模拟课堂、教学互动和弹唱音乐会等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学生分析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从教学实习到基层学校考编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获得了业界认可和良好口碑。
3.管理模式与培养举措。我校创新实施1+1+1学生助力成长工程(由校领导深入班级担任副班主任、联系学生),项目主持人亲自担任班主任,构建师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共同体,努力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通过组织班级主题班会、名师教授专题讲座等形式,针对学生品德、学业进步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给予引导,充分发挥教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教授也可通过深入卓培班的“田野”,从“田野”中去关注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从而去发现和挖掘第一手信息资料,把握师范生成长的深层规律。为了强化专业能力和师范生基本功的培养,创新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
“读”—在寒暑假期间每个同学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字”—每天完成一版毛笔或钢笔字;
“谱”—每天手抄一份乐谱;
“曲”—学唱一首当地戏曲或民歌;
“论”—完成一篇音乐评论。
其次,在实践中,我们努力改革创新举措,经过几年探索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坚持做到传承传统与凸显特色相统一,探索的“双传统”办学理念,即传统师范教师教育和传承优秀传统音乐特色相结合,构建全方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融入模块化课程,也契合了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动计划和教育部“戏曲进校园”的倡导,开设了民族音乐鉴赏、传统戏曲鉴赏和念唱(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评弹、锡剧和白局选修课)以及江苏民歌、江南丝竹、民族民间舞蹈等地方传统音乐的课程,同时在器乐和声乐专业技能课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优秀曲目量的演唱与训练。聘请国家级、省级戏曲界名师及白局非遗传承人来校上课和指导,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同学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彰显了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2.在实践中,我们还尽可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教师气质相统一,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人才。因而,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独特的智能因素,更要关注和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良好的教师气质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它对学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未来音乐老师如果不想成为教书匠,就要摆脱俗气和浮躁之气,修炼自身性情与内涵。在文学经典中陶冶情操,丰富才情;在音乐作品中去培养自己审美品位和音乐创作灵感;去大自然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人类情感的真、善、美;在道德伦理体悟中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在音乐实践创作中不断探索与积累,逐渐培养和形成未来音乐教育家的风格和个性。
3.在实践中,还要将教学反思与学生终生发展与学习相统一。教学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审视、分析、深度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效果发现和找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反思和总结中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修正、改进自己教学手段和过程。我们在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从学生角度换位思考,纠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认识和行为偏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建构和提升自身经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再次,在卓越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注重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建立健全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并全方位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本科四年专业学习中,有序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相关实践活动,尝试全职引进和兼职聘请中小学名校名师与本校学科教学论教师深度合作,开设“双师课程”,为师范生提供教育素养和职业发展方向指导的讲座课程。通过全方位、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弥补校内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实践的考核评价制度。除此之外,通过开设专家导师的教育教学论及研究方法课程和微课程研究、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路径,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提升巩固教师职业理念和教学技能发展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卓越教师培养中的“双导师制”育人队伍
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通过共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导师人才库等,教育实践基地负责人制等建设一支长期稳定、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兼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指导推动各地开展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师资互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健全高校与中小学等双向交流长效机制。为基础教育输送优秀人才,构建教师培养校内外协同机制和协同文化。另外,通过大学生创业项目带动教师指导集中培训、校本教研、见习观摩等,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指导高校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和推动教育师资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助推卓越教师培养。
教育部《卓培计划意见》中提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才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薄弱等突出问题。”毋庸置疑,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音乐卓越教师培养,首先需要优化教育师资队伍。近几年来,我们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大力引进了音乐教育专业相关教授、博士及双师型名特教师,打造了一支职业道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责任心强的教授和博士组成的具有专业精神、合作意识、国际视野的教学专业团队,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为拓宽教师视野,更多的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鼓励支持教师境外研修和访学。为教师分赴赴美国、欧洲、韩国等地进行培训、进修和考察以及与境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平台。2018年5月,师生赴西班牙访学期间,分别在马德里“比拉尔·米罗文化中心”、安东尼奥音乐学校和内布里哈大学举办了三场主题为《丝路弦音》系列音乐会,演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苏州评弹《蝶恋花》、琵琶乐曲《十面埋伏》等中国民族音乐,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与西班牙中小学音乐学校、专业音乐院校,社会音乐机构等进行了交流,并欣赏了西班牙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与舞蹈。索菲亚皇后音乐学院等教育机构与我院签订了教师培训和师生互访等合作项目。通过境外访学,同学们深切地感受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了解了西方音乐的教育理念和各个院校优质师资,体验了西班牙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拓展了国际视野,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