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第一人
——李铁夫生年考论
2020-07-14黄蔚
黄 蔚
(上海商学院,上海 201400)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一旦涉及明清时期西画东渐这个主题,就绕不开李铁夫先生,他是鹤山市(1993年前称鹤山县)雅瑶镇陈山村人。李铁夫是迄今所知最早直接到西方学习美术的中国人,20世纪初已能创作出具有西方油画语言的成熟作品,可称“中国油画第一人”。虽其被尊为“中国油画之父”,更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且水彩画、国画、书法亦能,但李铁夫却长期名声不显,有边缘化倾向。造成这种现象是多因的,其中,李铁夫的生平不详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仅其生年就至少有1869年说、1863年说、1885年说。
一、1869年说
“1869年说”以迟轲(1925~2012)先生在《李铁夫》画集中所附“年谱”为代表[1]。李铁夫1952年6月病逝于广州,按照其生年“1869年说”,享年83岁。可对李铁夫的研究则很晚,直到1979年才正式展开,导致与之相关的出版物不多,出版时间亦晚,如1980年广州美术学院编《李铁夫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迟轲主编《李铁夫》(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曾庆钊编注《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集——附文献资料及评论文章》(广州美院、鹤山县文化局编印);2014年王见主编《李铁夫研究》(岭南美术出版社)等。
1950年8月,李铁夫从香港回广州。同年9月,任华南人民文艺学院美术系名誉教授。迟轲原为中原大学教师,1953年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与华南人民文艺学院美术系及广西艺专合并,建立了校址在武汉的中南美专,1958年中南美专迁往广州(广州美院前身),迟轲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迟轲长期从事外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不可能对李铁夫视而不见,当时与李铁夫有交集的人还多健在,有的甚至参加过1949年11月21日港龙美术界为祝贺李铁夫“八秩寿辰”而公开举办的茶会(不排除因当时港府不许集会而找的由头),这次茶会影响不小,《大公报》(香港版)数天对其进行了追踪报道。另外,李铁夫回广州时和其逝世时,众多媒体报道,也认定其出生于1869年,迟轲虽接受了这种说法。但迟轲显然对李铁夫有些方面的生平存疑,在1985年《李铁夫》画集后记中直说序文《李铁夫其人及艺术》和《年谱》“粗略”。
李铁夫入室弟子陈海鹰(1918~2010)是其“八秩寿辰”发起者之一,从1932年开始,陈海鹰一直追随其学艺,为完成李铁夫的夙愿,1952年还创办了“香港美术专科学校”,并于1969年和1971年各搞了一次“李铁夫诞生百周年”纪念活动。此外,李铁夫唯一健在的弟子温少曼(1919~)现为李铁夫美术馆名誉馆长,还于2014年去鹤山市办过画展,对李师的生年亦并不多言。2019年12月,鹤山市举办纪念李铁夫诞辰150周年一系列活动,可见,“1869年说”依然是主流说法。
二、1863年说
“1863年说”源自李铁夫作品款署,李铁夫逝世后其作品大部分由广州美院收藏,如广州美院藏有编号163、164、165的三幅书法,款署“八十八老人李铁夫”,均钤印“港人美术界劳军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广州美院美术馆李铁军先生据此认为,考虑到时人多讲虚岁,李铁夫或1863年出生。
李铁夫喜欢先画作品后补款,补款内容并不太严谨,不仅有笔误,还有记忆上的差错。香港沦陷后,1942年李铁夫转道澳门回了内地,后跟随李济深辗转于桂林、重庆、南京、上海等处居住。期间,李铁夫曾随李济深及其家眷游历了四川不少名胜,并在学生陈海鹰与温少曼的陪同下游览了峨眉(嵋)山,当时李铁夫画了张水彩写生《四川峨嵋》(57×38厘米),补款时则写成“四川峨嵋玉田李铁夫1947 LY.TEIN”。温少曼于2002年发表了篇《陪同李铁夫先生游览峨嵋山》,文中把这次登峨眉山的各种细节娓娓道来,称往事历历在目,最是终生难忘,并特意指出,《四川峨嵋》的创作时间是1945年,不是1947年。值得注意的是,陈海鹰传略中,却记述这次游历巴蜀是在1946年(有多方旁证)[2],师生三人三个答案。如果不细加考证,用不太准确的作品款署内容,推断其生年很不可靠。
温少曼的文中有李铁夫“毕竟已年届古稀”之言。那么,当时李铁夫先生应该是七十多岁,如果按照其出生“1863年说”,游峨眉山时应该是“年届耄耋或年届杖朝”。而且,当时游峨眉山不像现在有接驳车、索道,李铁夫还拒绝乘坐“滑杆”,坚持徒步登山,如果一位80多岁的老人,参加峨眉山四日游而不要任何照顾,的确有点特出[3]。
另外,1944年3月,李济深号召桂林美术界工作者学习李铁夫,次月,麦基尼发表《李铁夫先生的四幅画》一文发表于《大公报》(桂林版),文中有:“脸上老是笑眯眯的,看上去不像已七十几岁的老先生。”并无提到年逾八旬。而且,关于李铁夫年龄突然的增长的记述,大多在这段时间之后,非常值得玩味。可见,“1863年出生说”是存疑的。
三、1885年说
“1885年说”源于谈月色发表于《艺彀》杂志中的文章《李铁夫师事略》:“铁夫师姓李氏,广东鹤山县,古劳陈仙乡人也,父亮南公,商于美洲,师年甫(年龄)十一,游学英国,肄业坎那大(英属加拿大)学校,及学画于伦敦美术学校九年,二十岁回美国,考入纽约美术大学,学绘事凡十有九年,师事威林赭士,能尽其艺,其间又曾于歌林布大学夏季美术科八年,考扶力大学夏季美术科十年,曲罢腰闰美术夜学十有六年。……二十年秋,师甫回粤,计算去国已三十六载矣”。
谈月色(原名谈古溶,又名谈溶溶,1891~1976)幼曾为尼,师从画尼文信,琴棋书画俱佳,尤擅画梅、治印,31岁还俗嫁与顺德老乡蔡哲夫(1879~1941)为如夫人,蔡哲夫亦金石书画诗文俱佳,并精通文物鉴定。1931年谢英伯、蔡哲夫、胡肇椿等以“中华考古学会”为基础,成立中国最早职业考古学团体“黄花考古学院”,李铁夫也参加了此事。谈月色通过张继介绍认识李铁夫,得以从其学习了一段时间“世界画”,故得略闻其生平。
蔡哲夫、谈月色在广州成立“艺彀社”,于1932年6月出版了唯一一期综合性艺术杂志《艺彀》,只有16页,由张继题写刊名,封底除有“蔡夫人谈月色画梅约”,标有润格,并有“蔡元培、邹鲁、于右任、戴传贤、林森、孙科、胡汉民、叶楚伧、张继、邵元冲代订”字样,这些人大多是同盟会骨干。《艺彀》上不仅刊有《李铁夫师事略》,还配有“李铁夫炭笔画”“李铁夫水彩画”。根据《李铁夫师事略》,李铁夫是11岁出国的,在国外待了36年,民国二十年秋(一说1930)回国,也就是1931年李铁夫47岁(按虚岁计),应该出生于“1885年”。
李铁夫如果生于“1885年”,这样不仅比孙科(1891~1973)只大6岁,居然和李济深成(1885~1959)同龄了,而李济深对李铁夫是待之以长辈之礼的,明显有违常理。
四、一则时间不准确的介绍文
对李铁夫生平引用较多的还有两则介绍文,这两则介绍书原出处并不十分明确,有些内容倒是值得推敲。一则是1915年的《李铁夫画家事略》。另一则是《国民政府委员邓家彦等之介绍书》:“李公铁夫,粤之鹤山人也,少怀大志……在欧美比赛叠膺巨奖,先生艺术可见一斑。且每于绘事之余,努力奔走革命,当时先总理中山及先烈黄克强诸先生,深资倚重……先生以素性耿介……不求闻达,环境困难,处之晏如。足证先生美术功业道德……但先生不欲以术自炫……先生春秋已高,所怀绝技……介绍人:国民党政府委员邓家彦;墨国公使黄芸苏;广东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前两广盐运使赵公璧;纽约中华鹤山会馆主席冯宝墀……”许多研究李铁夫的论文多标注《国民政府……介绍书》为1925年所作,当是出于《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集》[4],这肯定是不准确的。
邓家彦(1883~1966)是1934年1月才被选为国民党政府委员[5],当年3月就职。黄芸苏(1882~1974)是1934年10月才就任墨国(墨西哥)公使[6]。钟荣光(1866~1942)是1928年才任岭南大学校长。这些介绍人中邓家彦、赵公璧等人与李铁夫均为同盟会骨干,还曾共事,搞过策反程璧光等活动。冯宝墀与李铁夫还同是纽约“民智(白话)剧社”的创始人。这则介绍书的真实时间可能是1935年误写成1925年(亦不完全排除民国25年——1936年)。
《国民政府委员邓家彦等之介绍书》中有“先生春秋已高”之语,如果按“1885年说”,1935年李铁夫才50岁,比邓家彦、黄芸苏还小,何来“春秋已高”,“1885年说”不成立。
五、结语
民国艺术家常有意无意模糊生平经历的现象,如个人的家庭状况,又如毕业院校、师承关系、艺界地位、获奖情况等,有的为显示其资历或其他原因,还会夸大年龄。由于当时资讯不发达,国人对国外的情况并不太了解,加之外文翻译的不规范,这种情况在留学海外的艺术家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李铁夫对自己的具体年龄一直语焉不详,不愿正面回答。其生年为何是否还有知情人在世都是存疑的。
想打破这种僵局,一定要用新的思路,发现新的文献资料。如陈晓平先生沿着李铁夫留学的轨迹找寻线索,甚至查找了1901年、1911年加拿大温尼伯(Winnipeg)人口普查的信息,检索到一个生于1877年,移民时间为1898年,英文名叫“Lee Youk Tein”(李铁夫原名李玉田)的人[7],但要想确认此人是否就是李铁夫,还需要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