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塘弦子舞蹈舞台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20-07-13彭妮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关键词:弦子延续性民间舞蹈

彭妮

摘 要: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并且是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本民族人们对当地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外界通过教学、创作、表演等三个方面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等两个不同的层次。而本文主要是根据笔者自身的舞台创作实践,针对民间舞蹈巴塘弦子舞蹈的创作与表演方面,来谈笔者对巴塘弦子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巴塘弦子舞蹈;舞台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中的根性坚守

“中国民间舞蹈不是凭空的天才创造,是来自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人民真实的生活,发轫于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成就于立足科学化传承的正确选择。”①中国民间舞的这种基本发展历程和民族性的特征,正时刻提醒着我们坚定的“根性”意识是不可忘记的本源,是我们在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时的根本,是我们传承的源泉和重要依据。也因为如此,更加强化了深入民间体验、掌握民间艺术原生特征、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历史等方面,对我们在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时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民间舞蹈的“根性”概括来说其实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审美心理与民族情感,也是一切鲜活的原生性舞蹈素材,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所在。具体来说,是对舞蹈的深刻认识,是在真正了解了舞蹈背后所承载的,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信仰等以后对舞蹈的感悟。所以说我们在对巴塘弦子舞蹈进行传承、发展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对其文化特性的坚守,对其民族精神的堅守。不能仅仅因为迎合当下的大众审美,而想当然的肆意的进行所谓的创新。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须保证每一个作品的创作动机都是建立在深入到民间生活,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与体验,并且对其进行共性的把握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每个作品都能是弦子舞蹈在舞台上的一种浓缩、一种呈现、一种传承。创作背景更是紧贴巴塘人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对舞台调度的安排、结构的设置、道具的运用、动作的改编、服饰的设计等方面也都需要在严格尊重巴塘当地民族文化与艺术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继承而发展。因此,尽管我们将巴塘的弦子舞蹈搬上了舞台,但是我们的本意是要考察巴塘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要在现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对原汁原味的巴塘弦子舞蹈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我们就更注重在考证的过程中站在“追本溯源”的视角下去考察巴塘弦子舞蹈民间文化,审视舞蹈创作过程。

二、发展中的延续性原则

“延续性”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指本民族延续,是本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本民族精神、本民族艺术的内在延续,是诸如数百年来在当地流行的口口相传的大众传播与拜师学艺等传承形式的延续。比如现在巴塘当地的弦子舞蹈还是延续保留着传统的表演程式,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也和民俗活动、民族节日紧密结合,是巴塘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数百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努力铸成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而在这种延续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脚步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第二个层面就是指外界诸如舞蹈工作从业者或者舞蹈专业学习者在舞蹈创作与表演中对巴塘弦子的延续性传承与发展。这种从民间到舞台的方式也属于一种对民族艺术与文化的传播,是另一种传播和发展的手段与模式,在舞台上所呈现的东西虽然经过艺术化、符号化的创造与提炼,但依然是一种民族艺术的延续。所创作的作品不管是从宏观的舞蹈身体语言、所表达的象征意义,还是微观角度的音乐、服道化等方面都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巴塘弦子舞蹈的艺术特性。前文所提到的戴爱莲先生在重庆举办的民间舞蹈专场,每个在舞台上呈现的作品都是她经过当地采风,在尊重和忠实于原有的民族传统上,进行加工创新的产物,这个前提是根本,也是所延续的真谛。而杨丽萍老师的《云南印象》等作品倡导原生态的理念、注重这种延续性的原则下产生的。为了还原歌舞的真实性,音乐大多使用原生态的民间曲目,利用舞台真人真唱的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属于民间文化的一种延续,是在延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另外,刘建老师曾提出当代民间舞蹈新的研究路径下值得关注的三个焦点问题:第一个则是‘身份,指谁跳的民间舞,即所研究的对象为跳舞的人。是农民、是从事地方舞蹈工作的人、还是现在学院派的职业舞者?他提出身份的不同导致即便跳的是相同的舞蹈,那所表达和强调的东西都是有所区别的观点。而在《云南印象》的作品中就对这种“身份”也进行了延续,大都是从当地村庄找的当地农民来表演,延续舞蹈的当地民族味道。在笔者的《薪·弦》舞蹈专场实践过程中也做了这样的尝试,邀请巴塘弦子舞蹈传承人达瓦老师与我们一起同台演出,旨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能准确的把握对根性意识的坚守,对他所拥有的精神的延续。

三、传承与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坚守根性、延续性的传承”是本文所要强调的重要观点,其实也就是强调我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舞蹈的过程中,需要具体从文化出发,扎根本民族文化,在创作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其民族精神与舞蹈特性,在保持其艺术品质的情况下,再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换言之就是我们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既要保留也要变化,但“变与不变”的度就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和强调的问题。我们今天对巴塘弦子舞蹈艺术的研究,一方面要对这些已有的文献、已有的话语重新再进行一番审视,同时通过对现实状况的实地考察,通过对其艺术规律的把握,也要提出自己新的诠释。就好比笔者所创作的舞蹈实践专场《薪·弦》,每个作品虽然始终坚守还原传统民间舞蹈的真实因子,而且阐述巴塘当地的原生态现状始终是笔者创作的源泉。但毕竟是舞台上的作品,即便再像,再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也不可能说是完全还原当地的现状,只可能是尽可能的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保证民族特色。而且舞台艺术和大众活动本来就存在着区别,当地人们在跳弦子时,可能大家唱一个调子跳一组动作可以松散重复一小时,他们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但我们以观赏的心态去看肯定没那个耐心。所以只能通过分析其特征,拿其中的精华,将动作、音乐、舞蹈、服饰等各方面精华凝结起来,再合理塑造,搬到舞台上我们才觉得美。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变”其实就是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提炼与加工,是对其民族服饰的合理美化与其弦子音乐根据舞蹈表现需求的处理,再加入现代化灯光的辅助来帮助舞蹈情节的表情达意;也是指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必须紧随时代的气息和审美的变迁,是对其舞蹈发展变化的关注和跟踪。“不变”则是指舞蹈相对于传承后遗留下的明显带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是身体语言符号中表现出来的律动以及文化心态。正像格尔茨指出的:“符号人类学的目的不在符号本身,而是在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因此,无论我们怎样思考舞蹈形态特征的‘变与‘不变,其不可改变的根源就在于这种符号所承载的意义。”②这种观点,换言之,搬上舞台的舞蹈作品也需要延续着先人的烙印,延续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说,我们在对民间舞蹈进行传承与发展时,首当其冲应该强调的是对本民族“根性”的坚守,这是不能变的原则。其次进行舞台创作时变要变得有道理,有根据,是可发展的合理的变。即从宏观的文化认同到微观的身体力行等多个方面,都抓住每一个民族、每一个舞种的“根”元素。我们在传承与发展民间舞的进程中,虽然不能具体的限定一个舞种具体应该怎样变,但我们能尝试挖掘整理在变化的过程中能有哪些变化的空间。同时也必须坚守一个舞种不能失去的那些“不变”的特征。

结  语

随着时代的脚步民间歌舞会因带有时代的烙印而有所变化、有所发展,这是必然趋势,就像巴塘当地金弦子艺术团近年来也是不断的排练节目,不断的去往各个地区不同的舞台演出,以此来向外界更好的传播他们的民族文化。虽然将原生态搬上舞台都是需要加工美化的,但重点是不管如何变化,还是希望我们能坚守巴塘弦子的特性与它所传达的根本精神,做到不忘初心,延续性的传承。本论文基于笔者举办《薪·弦》舞蹈专场实践的基础之上,对巴塘弦子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做了深刻的反思,也提出“坚守根性,延续性传承”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笔者相信自己日后在对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创作过程中,会对这一结论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注  释:

① 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0.

② 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族群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共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

参考文献

[1] 刘建.舞蹈研究的視角与方法[M].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2005.

[2] 龙婕.弦子舞蹈的原始化石——巴塘弦子舞蹈[J].作家,2008.

[3] 隆荫培.关于少数民族舞蹈发展走向问题[J].民族艺术,1995.

猜你喜欢

弦子延续性民间舞蹈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弦子:二次成长也很美
巴塘弦子:寻觅藏族音乐的“活化石”
口弦子奶奶
阿莲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