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020-07-13李国伟
李国伟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效地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本人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注重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数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多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时,教师可提出与学生的知识现状应有一个适当的落差的问题,使学生从前置经验中产生认知冲突,既激发兴趣,又放飞思维。
2.应用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摆弄火柴棒,直观感受数的形成、数位意义及进率等;高年级几何知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拆拼几何图形,使他们认识图形的特点、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等。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清楚地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内化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
3.开展数学活动创设情境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较弱的特点,单调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使他们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要适当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激发引导,增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动机的产生与学生的需求有密切关系。数学知识虽应用广泛,但由于小学生的实践活动较少,对数学的用途知之甚少,因而很难树立为需要而学习的自觉性。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及学习成果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外在动机,稳定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
1.重视学习目的性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结合知识背景阐述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伟大意义;在“行程问题”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司机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在实际行车中的作用等。
2.开展学以致用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初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强化。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应用近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营造气氛,培养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情绪体验。实践证明,一个学生若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学习,就能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发现教法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1.保持亲切的教态
教师应始终保持亲切的教态,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采取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以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压力。不要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把自己的观点、知识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个性的发展。开展因材施教,多让学生探究、大胆质疑,发表意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教材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2.当好“引导者”角色
结合数学教材的内容,恰当运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充当知识的探究者,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注重严格训练,优化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积极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顺利获取数学知识的保障。经过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持之以恒地促进学生形成以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认真阅读课本、认真预习的习惯
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和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导致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等理解含糊不清,妨碍了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课本和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作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教师应着重指导他们认真看课本的插图,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和算式的含义。中高年级应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明确概念、性质的含义,初步领会解题方法,认识知识中的规律。中高年级学生预习之后,还可让他们超前试行解答一些课后的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养成善于动手操作的习惯
学生动手操作摆弄教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但由于小学生上普遍具有好玩的特点,操作中有时随意性很强,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操作时,要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操作,以逐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3.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形成,都必须通过积极的思考才能获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好提问的素材,上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多问善问,启迪学生积极的思维。其次,在提问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教师在提问时要顾及全体,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多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提高思考问题的兴趣。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维能力处于逐步发展阶段。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對学生潜能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效果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教师持之以恒,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