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报填报方法探究
2020-07-13洪轩祖
洪轩祖
摘要: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报是教育系统会计工作者年复一年的年终报表填报工作之一,这套报表填报计算量大,逻辑性强,报表结构和表间关系复杂。正确填报这套报表耗时费力,为此同行备受煎熬。为了快速、高效、准确地填报这套报表,本文在对这套报表的表间关系、数据结构及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填报方法进行了改进探究,总结和探索出“分层叠加填报法”,不仅提高了填報效率,也确保了报表的填报质量。
关键词: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报;基本情况表收入表;支出表;填报;分层叠加填报法
教育部为了能全面掌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及绩效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教育部要求教育系统会计工作者填报的相关报表种类越来越多,且各报表的逻辑关系、报表结构、表间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给教育系统会计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度,因此会计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填报方法,以提高填报效率和填报质量,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报有7张表,分别是基本情况表、收入表、支表、费用表、资产表(价值)、资产表(资源),其中最关键、填报难度最大的是支出表,其他表相对简单,因此,本文主要只就支出表的填报方法进行探究。
一、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报支出表原来填报具体步骤及其弊端
(一)传统填报具体步骤
第一步(填报6栏):在第6列填报收入表中“二、政府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形成的支出数
第二步(填报5栏):在第5列填报收入表中“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1.教育事业费和2.基本建设经费”形成的对应支出数
第三步(填报4栏):在第5基础上累加收入表“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3.教育费附加”形成的支出数
第四步(填报3栏):在第4基础上再累加收入表的“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4.其他”类形成的支出数
第五步(填报1栏,2栏系统自动计算):在第2栏的基础上还要累加收入中“三、事业收入”“四、上级补助收入”“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六、经营收入”“七、其他收入”和“八、企业拨款或民办学校中举办者设入”形成的支出数
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就将支出表填报完毕了。
(二)传统填报方法的弊端
1.人工计算量大。由于1列、3列、4列都要在另外相应列基础上累加对应收入形成的支出数,人工计算在所难免,数据计算量大,并且由于时间仓促,任务艰巨,工作紧张,所以还极易出现计算错误。
2.累加过程中容易跳行累加,造成栏次填报错误,以至于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不对应,例如把津贴补贴累加到基本工资支出中。
3.不能直接得到最终累加支出合计数是多少,也就说实际累加的支出数收入表对应收入数是否相等不能及时发现,为后续填报和系统审核埋下了隐患。
4.发现和修正错误难度大,不易找出错误的原因。因为1列、3列和4列分别是在5列、4列和2列的累加后支出数,各列具体累加了多少以及累加在哪个行次上不能直观显示,所以哪一行多累加或少累加无法快速找出,只有通过一行一行比对才能发现,查找错误工作量大,且在修正错误时又要对各列各栏进行重复计算和累加,重复劳动,效率十分低下。
二、教育经费统计年报的表间结构和逻辑分析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主要有7张表,其中基本情况表主要填报教职、学生、学校规模资产等基本情况,按实际情况填报即可,与其他各表几乎没有表间关系,填报较为简单;收入表填报“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二、政府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三、事业收入”“四、上缴补助收入”“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六、经营收入”“七、其他收入”“八企业拨入或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各类收入数,根据当年取得的各种收入性质和功能分类分析填报即可,虽然与支出表存在较强的表间关系,但只要正确按收入分类进行填报,如无法通过审核也主要是因为支出表的填报存在问题造成,所以,此表填报难度也不大;支出表是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横向共6列,纵向106行,106行分别是“一、事业性经费支出”“二、上缴上级支出”“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四、经营支出”“五、其他支出”,其中事业经费支出又按经济科目分类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基本建设)五类,横向6列中,从右到左依次为6列(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支出)、5列(教育事业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4列(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列(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支出)、2列(财政补助支出)、1列(总支出),因为从左到右,逐列存在包含、累加叠加关系,因此从右向左讲起,支出表的2-6列是财政补助支出,对应收入表表“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和“二、政府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6列填报是收入表的“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形成的经费支出数,按其经济分类填在纵向对应行次中,5列填报收入表“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1.教事业费”和“2.基本建设经费”形成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按经济分类填在纵向对应行次,4列是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小计,填报收入表“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1.教育事业费”“2.基本建设费”和“3.教育费附加”形成的经费支出,相比第5列多了收入表“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的“3.教育费附加”形成的支出,即在5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支出)对应行次基础上累加叠加收入的“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3.教育费附加”形成的对应支出数,与5列存在累加叠加关系;3列小计,即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支出小计,填报收入“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1.教育事业费”“2.基本建设费”“3.教育费附加”和“4.其他”形成的经费支出,比4列多了收入表“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4其他”类形成的对应支出,也就是在4列的基础上累加叠加了收入表的“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4.其他”形成的对应支出数,与4列也存在累加叠加关系;2列是财政补助支出小计,即是3列加6列,在报表系统中自动相加,1列是教育经费总支出数,是全口径支出(总支出),包含收入表“一、一股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和“二政府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形成的财政补助支出,即2列数,是在2列的基础上累加2-2表的“二、事业收入”“四、上级补助收入”“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六、经营收入”和“七、其他收入”形成的对应支出数。相比2列多了2-2表“二、事业收入”“四、上级补助收入”“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六、经营收入”“七、其他收入”和“八、企业拨款或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形成的对应支出数,相比2列,是在2列基础上累加了收入“三、事业收入”“四、上级补助收入”“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六、经营收入”“七、其他收入”和“八、企业拨款或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形成的对应支出数,与2列也存在累加叠加关系。
三、分层叠加填报法概述、填报具体步骤及其优点
(一)分层叠加填报法概述
通过对支出表的1-6列横向结构和数据逻辑关系分析研究,可将传统填报方法进行改进,把没有累加叠加关系的经费支出数直接填列在支出表对应行、列中,如6列和5列,把存在累加叠加关系的经费支出数分别增设3张分表(分表的纵向行次结构与原表相同),分别填其对应收入形成的经费支出数,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公式把分表中需要累加叠加的支出数自动累加到支出表的对应行、列中,姑且将这种方法称为分层填报法。这样需要累加叠加的经费支出数在3个分表中能单独清晰地显示出来,能及时与收入表相应收入进行对比,及时发现错误,又省去人工累加叠加的计算,大大减轻了工作量,还能避免因人工累加叠加可能现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填表效率又提高了准确性。为了达到和实现上述目的,在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报系统中将收入表和支出表导出为excel样表工作簿,然后工作簿中另外增加“教育费附加支出”“其他”和“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3个明细工作表,分别用于直接单独填列收入表“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的“3.教育费附加”“4.其他”类和“三、事业收入”“四、上级补助收入”“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六、经营收入”“七、其他收入”和“八、企业拨款或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形成的对应支出数。填好3张分表,在支出表中设置公式将这3个分表的支出数据累加到相应行次中(如何设置公式从略)。
(二)分层填报具体步骤
第一步(先填报6列):在第6列直接填报收入表“二、政府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形成的对应支出数(此步骤因不存数据累加叠加,直接填列,與原方法相同)
第二步(填报5栏):在第5列也直接填报收入表的“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1.教育事业费和2.基本建设经费”形成的对应支出数(此步骤因不存数据累加叠加,直接填列,与原方法相同)。
第三步(填报4栏):因为此栏是在5栏的基础上累加收入表的“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3.教育费附加”形成的对应支出数,所以将需要累加的“3.教育费附加”形成的支出数先填在增加的“教育附加支出”分表中,然后在支出表设有累加公式,由excel公式进行累加。
第四步(填报3列):因为此列是在4栏的基础上累加叠加收入表的“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4.其他”类形成的对应支出数,所以将累加叠加的“4.其他”类形成的支出数也先填在增加的“其他”分表中,然后在支出表设有累加公式,由excel公式进行累加。
第五步(填报1列):因为此列是在2列基础上累加收入表的“二、事业收入”“四、上级补助收入”“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六、经营收入”“七、其他收入”和“八、企业拨款或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形成的支出,所以将这些累加的收入形成的支出数先直接填在“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分表中,然后在支出表设置累加公式,由excel公式进行累加(2列是3列+6列,不需要再处理)。
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就将支出表填报完毕了,再导入或录入到教育经费统计年报系统中。
(三)分表填法的优点
1.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计算和累加,减轻了工作量,同时又提高了填报的准确性。
2.需要累加叠加的经费支出另外分别设置了三个分表,累加支出数据直接显示在各分表中,便于与收入表相应收入数相比对,及时发现错误。
3.为修改数据提供了方便,如果发现累加叠加的数据有误,直接在分解表中修改相应支出,一方面,修改后的支出数直接显示在分表中,另一方面因设有公式,修改结果直接在支出表自动更新,不需要再进行人工计算、累加叠加,避免重复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2019年教育经费统计程序安装及操作.
[2]安徽省2019年度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