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真实”
2020-07-13石翔
石翔
我们偏执得去要求通向真实的方向,并且试图不断地走向更远的方向。可是对于真实本身的讨论,却又是一个极为虚无的概念。如今对于生活在社交网络里的一代人而言,真实又被加上了一层滤镜,在网络环境之下,爆发的情感把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塑造成了极为强烈的符号。这些符号真实存在着,却又远离了生长符号的土壤。
这样的真实并非由那片土壤带来,所以顺着茂密向下窥探,搞清楚土壤成分的意义在某些程度上被削弱了。这是在新闻报道里遭遇的困境,我们可以花很多经历去描述“uzi”这个符号背后简自豪真实的生活状态,但当这些内容开始被传播的时候却在遭遇困境。
在社交网络上,大家不愿意看到土壤的样子,有些时候是因为营养里掺杂着污浊,但更多的时候只是因为并不在乎。我们说那片土壤是绝对的真实,这是必须清楚的,在历史的沉淀中不会褪色的东西,无论风吹雨打,冬去春来,这些土壤的样子当然值得被记录。
可是土壤之外的枝繁叶茂,同样也是“真实”的,只是来自于集体狂欢而形成的真实,一群人基于不真实而创造的真实。
可能在当下这个时代,这个创造的过程也同样非常值得被记录,可又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记者不仅要找到一些节点,以这些节点出发去那“一群里”里寻找答案。在筛选节点和筛选某些个体的时候,难免会有主观的判断存在。
这些判断会成为报道的一部分,这是真实性相悖的,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情况。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基于网络去寻找更多的人,来丰富报道的样本量和角度,从同一个话题出发。同样通过社交网络的能力来形成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最终为深度报道的完整性所服务。
从枝繁叶茂的表面,到连接这一切的根茎,记者从最初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为在筛选信息和获取信息之间不断优化路径,在有限的条件之下获得“真实”的全过程与全剖面的分析能力。
当获得了最够的信息之后,通过更多角度共同得到的真实会让整个过程变得更为完整。这次关于简自豪的报道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立的,从最初的社区调研,到第一轮决定方向的采访,再到一轮完整的问卷调查,再到下一轮的更为深入的采访,再到纠偏似的的补采。
这个过程本身是实验性质的,索性结果获得了一些不错的答案。我们通过转换角度,逐渐了解了简自豪过去五年时间里,是如何从一个真实的人转变成了一个虚拟的符号。
这些喜欢他的人又是如何把这个符号和自己的生活勾连在一起的。通过这样的联系,我们试图找到一些可以推而广之的东西,最终并没有成功。回溯这个枝繁叶茂的过程本身的意义仍旧重大,当人们试图了解简自豪的时候,一本自传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当人们试图了解“Uzi”的时候,这篇报道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这次尝试也有额外的收獲,把一部分放到一个小环境里,让讨论加剧,进而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试着把简自豪的粉丝和黑粉各自组成了一个群,粉丝们在寻找共同记忆的过程里为报道丰富了很多有效的信息,作为旁观者,寻找共同记忆的方式也非常有趣。
作为一直坚信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生命的媒体,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去利用社交网络的独特性来寻找出路,这样的尝试还会继续下去,也许会遭遇更大的困扰。本社但本身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