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人为何流行送“如意”

2020-07-13李晓巧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同治太后兵器

李晓巧

中国人在重大节日或者重要场合,经常使用“吉祥如意”“万事如意”作为祝贺词。其实,“如意”最早是指一种兵器,有辟邪祛魔的内涵。古代大臣所用的朝笏以及贵族常用的搔杖也具有兵器“如意”的器型。

如意作为器物之名,出于印度梵语“阿那律”之义,另一个说法是人们用一种顶端呈手指形的工具搔挠身上双手伸不到的痒处,让人称心如意。随着社会发展,经过设计改进后的如意,逐渐成为一种礼仪工艺品,在我国古代被赋予很多美好寓意,视为吉祥之物,材质多种多样,设计五彩纷呈。《清朝野史大观》中说:“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其实,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很流行了,而其最盛时期则是清代。

清代“如意”盛行跟皇室偏爱有关。满清入关后,自康熙朝开始,如意就成为皇族喜爱之物,宫殿内常常可见。清代如意的样式“长不过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云形”。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举行册立皇后、妃嫔仪式时,被册封之人谒见皇帝、皇太后时,必定呈递如意作为觐见礼,而回赐之物也是如意,相当于双方交换了“如意”,互致祝福,氛围和谐美好。清朝宫里每逢重大活动,几乎都会用上如意,以讨吉兆。如皇帝向太后进献如意,皇帝选后妃时赐如意,太后赐如意给皇帝、妃嫔们,等等。清代人喜爱如意的原因,不再是它可以挠痒、可以记事、可以作为一种兵器,而是“仅因其名词吉祥,作为供玩矣”,以祈求生活顺心吉祥。

清代官宦富家也都追捧如意。皇家有重大庆典,比如皇帝、太后做寿,逢年过节等,大臣贵戚们都要向皇帝、太后进献如意。清代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光绪(朝)甲午以前,每年遇内廷庆典,二品以上大员,照例各进三镶玉如意一支。”清代上层社会对如意的搜罗求奇,不遗余力,这导致用来制作如意的玉器珠寶价格暴涨。

常熟名臣翁同龢的继子在《翁曾翰日记》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惇亲王做四十大寿时,翁家呈送如意贺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慈禧皇太后四旬万寿庆节”,翁同龢不仅进贡了6匹绸缎,还贡了如意;十一月,同治皇帝得天花病重,翁同龢问候请安时,也进献了如意……可见,大臣们向皇室呈递进贡如意是有严格规定的。

如意的材质种类繁多,“其质,或全玉,或三镶,或嵌珠宝,或水晶,或琥珀,或雄精,或黄杨木,下此则以骨角竹木为之。”此外,清代还通行银、铜、铁、陶瓷等制作的如意,在雕刻制作工艺上更是争奇斗巧,极其讲究。当然,如意也有等级高下之分,如古代进贡帝王之家的如意几乎都为金玉珠宝珍玩制作,官宦富家使用的如意材质起码也是金银之类,而普通百姓则常常使用竹子、木头之类制作成的如意互相赠送,表达祝福心愿。

猜你喜欢

同治太后兵器
便秘、痔疮要“同治”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荒唐同治讲信义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太后驾到
昏君同治为何名声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