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大局的“守关人”
2020-07-13邵丹任红禧
邵丹 任红禧
5月1日一早,绥芬河海关公路查验科科员孙伟奇放弃节日休假,准时来到绥芬河公路口岸货运现场,穿戴好防护装备,调试好设备,开始了一天的通关查验工作。
绥芬河是我省最大的对俄口岸,大量商品从这里通关。孙伟奇和同事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俄之间贸易往来的国门。在疫情形势空前严峻的情况下,作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道防线,这道国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守国门:拧紧入口“安全阀”
4月22日,绥芬河大雪纷飞,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早上8点,绥芬河海关关长赵城臣早早出现在公路口岸。他换上厚厚的防护服,一边查看入境司乘人员的采样记录,一边叮嘱现场关员注意防寒。这已是他和同事们在一线连续坚守的第87天。
3月中下旬,国内疫情形势已趋缓和,而俄罗斯的疫情形势却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在俄华人转道回国,使绥芬河口岸的疫情防控压力陡增。为了织密防控网,绥芬河海关迅速组织一线力量进入“战时”状态,加强入境旅客的健康排查,增加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抽样比例。
3月26日,入境旅客的核酸检测首次发现阳性,这也是绥芬河境内出现的第一例确诊病例,口岸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在入境旅客检测最高峰时,每天多达400余人,疫情防控压力极大。登临检疫、监测体温、采集拭子、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量呈倍数增长,很多关员穿上防护服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
医学采样组是任务最为繁重、条件最为艰苦的岗位。因为防疫技术要求,他们只能在室外临时搭建的采样方舱里工作。方舱里寒气逼人,工作人员每进行一例采样,都要进行多次手部消毒,很多时候手被冻得不听使唤。鼻咽拭子采样时,他们与入境旅客的距离不足20厘米,面临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
绥芬河海关公路办旅检二科科长牟柏宇连续两个多月战斗在旅检“红区”岗位上,每天吃住在单位,累得疲惫不堪。一次短暂休息时,同事在说话的间隙起身给他倒杯水,等转过身来,见他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随时待命的手机。绥芬河海关综合技术中心PCR实验室检测员梁宏带领团队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双手被消毒液擦得红肿皲裂,面颊因长时间戴口罩被磨破了皮……
自4月7日起,绥芬河口岸旅检通道临时关闭,货检通道正常开放。绥芬河海关严格落实六个“100%”检疫措施——对入境交通工具100%登临检疫,对入境人员100%实施体温监测、100%验核健康申明卡、100%采样检测、100%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配合地方100%实施集中隔离,形成严密的闭环管控。
因为每天都有大量外籍货车入境、出境的情况,为加强口岸货运司乘人员管控,绥芬河市设立了入境货车临时换装场,并设置了两处定点集中住宿宾馆,对口岸入境俄罗斯货车司机实行“口岸入境—换装停车场—住宿宾馆—换装停车场—口岸出境”的全程闭环管控。
为拧紧入口“安全阀”,绥芬河海关118名关员绷紧神经,以无畏的勇气构筑起国门战“疫”的坚强堡垒。
稳边贸:按下通关“快捷键”
在全力战疫情、守国门的同时,绥芬河海关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提高贸易通关效率。
4月18日一大早,5辆装载甘蓝、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的货车顺次快速通关。这些蔬菜将被运往俄罗斯远东地区,保证当日出现在俄罗斯消费者的餐桌上。
令人贊叹的通关效率,源自绥芬河海关推出的“产地检疫出证、口岸换证放行”工作模式。此前一天的下午3点,绥芬河海关人员就提前对这些即将通关的果蔬运输车辆逐一进行现场检验——疫情期间,对于在果蔬原产地检疫和出证有困难的企业,推出24小时预约通关措施,提供“上门服务”,在本地口岸实施检验、检疫并出证放行。
输俄果蔬是绥芬河口岸重要的大宗出口货物。疫情期间,绥芬河海关进一步优化监管服务,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支持输俄果蔬出口。
“科长电话、带班科长电话,全都对外公布。”绥芬河海关公路办事处查验科科长王寿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绥芬河海关为打造“绿色通道”,对于疫情防控物资、果蔬粮食、春耕备耕物资等优先查验,快速验放。与此同时,海关与出口企业、代理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借助无接触预约通关及网上办理服务,实行“随到随验、快验快放”等便利化通关措施。
为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快速通关,绥芬河海关还对进口化肥采取“先换装后申报”“舱单归并”等便利化通关措施。自2月7日至4月11日,有1.3万吨来自俄罗斯的钾肥被快速验放,货值337.8万美元。
此外,绥芬河海关还实施主要业务网上通办,打造“办理海关事项不求人”服务品牌,尤其对木材、铁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采取“先放后检”便利化措施,允许相关企业先将货物提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再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签发证书,从而提高运转效率和过货能力。
据统计,截至4月11日,绥芬河公路口岸共进出境货运车辆1.1万辆次,进出口货物11.9万吨、货值1.4亿美元。
助复产:开启发展“加速器”
除了全力做好通关查验的本职工作,绥芬河海关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支持外贸企业复工复产,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全力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正常运转。
5月2日一早,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外等待装运饲料的货车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内现有两家饲料加工企业,年产能30余万吨。受疫情影响,国内市场饲料紧缺。这两家企业自2月4日复工复产后,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在保障原有订单供货充足的基础上,又向山东、河南、安徽等多个省份的养殖场供货。然而,随着订单的增多,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不足、资金压力大等困难。
在得知两家饲料加工企业遇到的难题后,绥芬河海关积极为其“量身定制”服务措施——在货物入境环节,在铁路换装现场建立入境粮食初筛实验室,保障企业生产原材料快验快放;在饲料出区环节,指导协助企业开展“分送集报”业务,即货物分批出区、集中申报,大大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在企业经营环节,减免了两家企业的税款保证金,着力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确保有足量的资金购进生产所需原材料。
早在2月底,绥芬河海关就推出“云上海关”工作模式,通过“线对线”“屏对屏”等形式网上办理业务,通过灵活的监管措施助力企业复产复工。此外,绥芬河海关还多次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
疫情期间,绥芬河海关携手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理局等多家单位,多次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现场精准施策——采取“分送集报”模式,提高通关效率;积极对接上级部门,破解出区销售难题;以企业承诺制代替税款保证金和银行保函,有效解决企业税金占用、增加成本问题,每月减少资金占用200万元左右。
在绥芬河海关的助力下,复产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内的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的玉米压片和混合饲料达13 747吨,保税区内的面条、炸鸡裹粉和啤酒等加工企业也相继复产。
“守国门”不误通贸易、促发展,在百年口岸、战“疫”一线,绥芬河海关的负重前行,为这座边陲小城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