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家门”,打赢“巷战”
2020-07-13杨雪
杨雪
“曹姐,农林小区有一位居民准备节后复工,麻烦你来给他办理工作通行证,讲解上下班进出小区流程。”
“好的,我马上过去。”
5月2日下午,绥芬河市北海社区党委书记曹丽梅接到社区网格员的电话后,立即奔向目的地。临出门时,曹丽梅带上了她的“防控三宝”——体温枪、消毒水和登记簿。
这样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节奏,对于像曹丽梅一样的社区工作人员来说已经成为日常。为严格做好“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工作,坚决遏制疫情蔓延,绥芬河市所有小区自4月8日6时起实行封闭管理,一场“家门口”的“巷战”随即打响。
全面——“守门”不落一户
每天拨打百余个电话、步行两万多步、摸排3000余户居民情况……这段时间,绥兴社区党委书记刘莹的心里有一个“数据库”,社区内各个出入口把守得如何、社区干部牵头排查哪个片区、每个小区是否按时消杀,她都了如指掌。
在封闭管理初期,刘莹和社区工作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工作人员不足,再加上居民重视不够,开展工作困难重重。”刘莹坦言。为及时了解辖区内居民的状况,详细讲解小区封闭期间的管理措施,4月7日,她带着工作人员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披着晨雾逐个小区张贴防疫宣传单、挨家发放出入证、做居民的思想工作,连续3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守住“门”、看住“人”成为防控的重点。为此,绥芬河在全市260多个小区、330多个卡口对进出小区人员按“通行证登记+扫码+测温+戴口罩”管理,确保防控不留死角。
自从小区设置卡口以来,铁西社区负责人孙淑红又多了一项任务——培训和组织志愿者。为充实社区的防控力量,绥芬河市将由热心居民、党员干部、物业人员组成的35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匹配充实到每个小区卡口进行值守。为了让这些“守门员”发挥最大作用,确保24小时防控不断链,孙淑红和同事们化身“培训师”和“监督员”,为志愿者排班、进行极端情况处置演练、巡视各卡口情况……一天到晚忙得马不停蹄。
“值守卡点的工作看似简单,要想做好却需要做很多努力。”孙淑红的这番感受与近期发生的一件事有关——4月10日,在在水一方小区卡点,一位独居老人外出买菜时丢了出入证,按照规定不能进入小区。因为值守卡点的志愿者“只认证、不认人”,老人和值守人员发生争执。孙淑红得知情况后,立即前来核实老人身份,并联系老人所在楼栋的楼长做证明,最终化解了矛盾。事后,孙淑红及时调整了卡点人员排布,以确保每个小区卡点的每个班次都有熟悉小区情况的志愿者,并且确保社区工作者在每个卡点流动巡查。
通过一点一滴地实践、一分一毫地校正,各个社区的防控工作变得井然有序,一张连接着小区、卡点、家门的“防疫网”在不断织密、织牢。
贴心——当好居民“管家”
“叮叮叮——”从早到晚,新兴社区党委书记李秀义的手机微信提示音响个不停。15个小区微信群里,2000多名群成员、数百条反馈信息,在李秀义看来,这些数字后面都是具体的人——“做好人的工作,才能做好防疫工作。”
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后,每户居民每三天可派一人外出采购生活用品,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李秀义和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建立微信群,随时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做好封闭期间的生活服务,当好居民“管家”。
“小区其他的门都封闭了,扔垃圾要绕一大圈儿才能走到正门,能否在其他小门前安放几个垃圾桶?”4月20日,青云集团楼微信群里多名业主说出心中的困扰。李秀义和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实地考察,立即与小区物业、街道环卫处沟通,仅用几个小时,小区东门的两个垃圾桶就完成安放,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病毒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贴心的服务却能拉近人心。”这是山城社区党委书记王凤兰的感受。起初,许多社区居民对封闭管理不理解、不习惯,王凤兰叮嘱社区网格员、居民楼楼长,每次上门排查信息、发放防疫物资时都要注意收集居民诉求,及时提供服务。
在得知许多年龄大的居民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扫码不便、很多天都不下楼买菜的情况,王凤兰与辖区内一家蔬菜批发商进行联系,让居民拨打电话点单,再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把关、消毒,把蔬菜送到居民家门口,不但方便了居民买菜,外出聚集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社区干部辛苦了,为你们所有人点赞!”这样的信息,王凤兰每天都能收到好几条,这让她的疲惫减轻了许多。
通过服务穿针引线,不仅拉近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距离,也让居民更加积极配合防疫工作,而且形成了全城守望相助的暖心氛围。
在新华社区,经营餐馆的朱传龙每天为社区工作人员送午餐,这份爱心让七名社区工作者更加干劲十足;在光华社区世纪花园小区,八名居民自发组成防疫“后备军”,在社区工作人员忙不过来时顶上去……在这座边陲小城,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筑成了守住“家门”的防线。
精准——盯住防控关键
“林先生,您今天身体状况有无异常,体温是多少度?”5月1日是林某居家隔离的最后一天,但阜宁社区网格员王琳仍然不忘叮嘱他注意事项,认真询问每个细节。
“如果说全面防控是一盘棋,那么,做好由境外返回集中隔离后的居家隔离人员防控工作,则是关键一步。”随着辖区内居家隔离人员逐渐增加,阜宁社区党委书记刘艳霞愈发意识到,对待隔离人员不能只是“堵家门”,而要“疏堵结合”。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她一方面为居家隔离人员设立“一人一卡一账”,与社区医生、包保干部进行重点管理,精准施策;另一方面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线上线下随时对隔离人员提供关爱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隔离期。
辖区内隔离人员张某正值心理逆反期年龄,对居家隔离有很大抵触情绪,整天心情烦躁,甚至不吃不喝。“前两天下大雪,社区的哥哥姐姐看我待在家里闷,特意在雪地上给我写祝福语,逗我开心。看到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很感动。”社区精准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不仅筑牢了安全屏障,更坚定了居民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
小区封闭、卡点严防,在社区筑起了一道防控銅墙铁壁,但要切实做到万无一失,除了腿勤——经常排查,耳聪——多听需求,社区工作人员还要眼明——“盯”得准。
这一点,友谊社区党委书记吴莲慧深有体会。由于辖区内流动人口多、困难人口多,吴莲慧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维护重点人员的思想稳定上。
居民李广芝过去以收废品为生,因为疫情防控期间居民垃圾需要集中处理,失去了生活来源。“如果她因为生活困难继续拾荒,又没有做好防护,可能会成为流动的病毒传播者。”于是,吴莲慧和社区工作人员自掏腰包,为她购买生活物资,并联系爱心人士,为她找了一份保洁员的稳定工作,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转眼间,这场疫情防控“加时赛“已进行50余天,绥芬河本土新增病例一直为零。战果虽丰,但和吴莲慧一样,社区工作者们依然不敢懈怠:“‘巷战还未成功,‘守门员仍需努力!”
这是他们的自勉,也是他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