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理论的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20-07-13贺美娜何雪莲
贺美娜,何雪莲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任务紧迫。然而,由于教学工作量大、进修机会少、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受到诸多阻碍,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并对其加以改善已迫在眉睫。
一、概念界定
(一)教师专业发展
宏观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即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微观层面指的是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即教师个体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目前关于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即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如,吴强[1]指出,高职教师既要熟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张小军[2]坦言,高职教师既要能教文化理论课,又要能教专业技能实践课;黄国卫[3]指出,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不断成长,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涵盖其个体生涯中提升工作能力的所有活动,凸显了教师职业的专门性以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发展的持续性、终身性、个体性和自主性,主要体现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职业指导能力、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社会交往能力等。
(二)支架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支架”是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的有助于学习者逐渐掌握知识的情境,一旦学习者的能力足以掌握该知识,“支架”则被撤除。该过程中,“支架”指为了促进学习而提供支的支持和帮助,且“支架”应适时被调整。Smit et al.’s[4]指出“支架”模式有诊断、回应和独立三个阶段。诊断是基础阶段,此时的“支架”用于明确学习者的优势及挑战。回应阶段的“支架”指的学习者之间以及更有能力者为学习创造的有利条件,以促进学习的发生,最终进入独立阶段,使学习者能独立完成任务。高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不断提升与成长的过程。要取得专业发展,就要明确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就此多方合力完善解决问题,最终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目的。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本研究以浙江某高职院校为个案,围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职业指导能力、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社会交往能力六个维度开展问卷调查,以了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一)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笔者在阅读相关理论文献及咨询相关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编制了问卷及访谈题目,并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预测和修订,问卷的效度值为.833。问卷包含40题,共6 个维度。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77.5%。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
受调查的青年教师(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的定义为14-44 岁)中,女性占比大(61.29%),执教年限主要位于4-6 年间,获取硕士学位及以上30 人,双师比例54.84%。执教前,一半以上青年教师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缺乏系统的师范培训,教学质量有待提升[5]。70%以上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虽然60%以上的青年教师认可各种培训的重要性,但参加这些培训的频率普遍不高,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缺乏详细了解,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2.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指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相关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6]。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青年教师认为专业实践能力对他们的教学和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频率不高,实践教学工作胜任能力有待加强。
3.学术研究能力
在构成高等院校教师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学术研究能力是构成一名教师良好专业能力的基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认可学术研究能力对教学和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但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占比只有77.42%,不足30%会主动撰写学术论文。此外,青年教师开展研究的方式较为单一,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术能力一般或低。
4.课程开发能力
调查显示,96%以上的青年教师认可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学和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了解,且未真正从事过该工作,有近40%的教师认为自己难以胜任该工作。虽然对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持赞同态度,但有近半数教师不愿意参与该项工作。
5.职业指导能力
所有的教师都认可职业指导能力对他们的教学和专业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有近20%的青年教师未承担学生的实验实训指导、毕业实习指导、技能竞赛指导等工作,即职业指导能力未能得以施展或体现。
6.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调查可知,虽然近42%青年教师从事高校教师职业感到不满意,但对于本职工作都表示能尽力去做,但只有32.36%表示能全身心投入。对于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大家意见参差不齐,过半数的青年教师表示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愿意去做,近20%的教师表示领导让做才做,近26%的教师只能偶尔接受。所有受调查的教师都认可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对教学和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但过半数的教师只会偶尔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职业背景、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教育。
7.社会交往能力
调查表明,所有教师都认可社会交往能力对教学和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且大部分教师能够参加专业社会服务活动或与行业企事业单位交流人才培养和需求信息,但经常参加的人很少,甚至有教师从未参与过类似的活动。
三、从支架理论探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生力军,其专业发展水平对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设、提高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高职青年教师专业要取得发展,必须对其目前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从Smit et al.’s指出“支架”模式三个阶段来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由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教师个人等多方合力共同实现,具体见图1。
(一)诊断阶段:明确问题近目标
在诊断阶段,“支架”的作用在于涉及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力量对其目前的专业发展现状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并就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目标提供合理的“支架”支持,这对后续阶段而言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兴国必先强师,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应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应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要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等要求。而调研结果表明,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缺少行业企业锻炼,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自身能力局限,科研方式单一,学术能力不高;对课程认识不全面,开发能力欠缺;缺乏职业指导经验,职业指导能力弱;工作多疲于应付,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待加强;社交范围小,自身精力有限,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可见,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离不开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年度综合调研,企业行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数量和质量及培训情况和毕业生的输入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青年教师的准入标准和实际在岗考核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空间,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性和自信心[7]。
图1 支架理论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二)回应阶段:找准措施促发展
要取得高职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为诊断阶段发现的问题找到合适解决办法,即,提供恰当的“支架”辅助问题的解决,这需要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教师个人共同努力。
1.专业实践能力
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青年教师应加强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认知,积极争取各方可用资源,自主深入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技能,丰富自身的教学及企业一线实践经验,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法》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这表明除了学历学位层次外,高职院校招聘时应注重其企业实践能力,应加强青年教师入职后到企业顶岗实践的考核,鼓励教职工进行访工、访学,完善“导师制”和青年教师助讲制度,充分发挥有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引领带头作用,丰富高职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为专业实践教学打基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法》还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所以,应该激活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其社会责任感,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成为利益共同体,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提供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政府应创造政策优待条件,鼓励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给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8]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2.学术研究能力
在学术研究能力方面,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主学习,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积极参与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多与同事、专家沟通合作,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高职院校应提供激励高职青年教师参与学术研究活动、产出原创学术成果、坚守学术精神和提升学术能力的制度保障[9],尽可能为高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培训,并严格配套考核制度,在青年教师的职务评聘或职称晋升过程中适当考虑青年教师的科研比重,在科研成果鉴定过程中优先考虑成果的新颖性及可转化性,此外,适当增设科研奖励以调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行业应结合高职院校鼓励高职青年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为其提供平台,增加企业产能,创造经济效益,并将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量化,促使“产、学、研”三者高效结合。政府可以从政策上鼓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为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3.课程开发能力
袁丽英[10]指出,导致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知而不行”的原因有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教师经验、阅历的限制,缺乏有效的指导,课程理论过于庞杂等。所以,在课程开发理论方面,高职青年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对课程知识的梳理,完善理论体系,积极参加各类课程开发培训及实践工作,加强与专家、同事的沟通协作力度。高职院校应完善相应的课程开发制度,鼓励教师在专业范围内按需开新课,并资助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 年,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结合、政府、企业行业的岗位和市场需求,为高职青年教师课程开发提供方向引导,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双元育人”的理念开发课程,并加以落实。
4.职业指导能力
职业指导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时效性的工作,因此培养一支专业素质高且能够与时俱进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在职业指导能力方面,高职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导师制”活动,学习前辈的职业指导经验,积极投身于职业指导实践活动中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获取“双师型”教师的资格。高职院校可以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按照培养目标和企业对培养目标的要求完善职业指导的相关考核和奖励制度,合理安排指导任务,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升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
5.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在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方面,青年教师应为人师表,发挥表率作用,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高职院校应营造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改善教师的发展环境。政府应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加大师资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各项政策对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水准,改善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基本生活。企业应该增加与高职院校教师的横向合作,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
6.社会交往能力
在社会交往方面,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专长拓展交际圈。高职院校、政府及企业应该加强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其组织的各种活动,为教师融入社会适应当下市场需求提供机会,并以此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的社交能力发展。
(三)独立阶段:获取成就升能力
在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等在回应阶段所提供的“支架”的支撑下,高职青年教师结合具体的实践锻炼将逐步独立。在不断深入行业企业,深化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其专业实践能力上将得到提升;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中,学术科研能力将得以加强;在自身努力和外界刺激需求下,课程开发能力将得到锻炼;在不断努力学习合作下,职业指导能力将得以提升;在整体氛围的融合下,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将得到强化;在各方协作创造机会和自身精力投入下,社交能力将得以加强,高职青年教师的六个维度的能力在“支架”的不断撤除过程中得以提升。
四、结语
高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关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必须努力改善高职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以及高职院校的支架作用,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完善高职青年教师的专业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发展。